APP下载

环境的意义与人的行为
——评《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式

2018-02-10陈小溪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18年15期
关键词:衣着脉络符号学

文/陈小溪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大连 116000

《建成环境的意义》一书为国外建筑理论译丛中的一本,其作者是阿摩斯•拉普卜特。拉普卜特教授是环境行为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文化变异的作用,跨文化研究以及理论的发展与综合上。这本书,就是从人——环境研究的角度来论述环境的意义这个主题的。

接下来,我将分各个章节写下我对于这本书的体会。

1、意义的重要性

1.1 环境的意义

该章首先提出了人——环境研究的三个问题之一,“人们用什么方式以及在什么基础上对环境做出反应”。即提出了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也就是环境与人的行为的关系。随后,作者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答,“人们是以他们获得的环境的意义来对环境做出反应的”。从而提出了环境的意义这一概念。接下来,文章强调在意义表达的过程中,感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明人们对环境,首先是整体的与感情的反应,然后才是以特定的词语去分析与评估它们”。在这里,人的主观因素被提出来了。相对于现代运动中单纯作为手段的功能,环境意义的重要性增加了。

1.2 使用者的意义与设计者的意义

这个部分是我在整本书中比较感兴趣的,在建筑与建筑环境的认知上,使用者和设计者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文中从环境的知觉方面与联想方面来区别两者的。设计者倾向于从知觉的措辞做出反应,而其他行业的人,使用者,则倾向于从联想的措辞做出反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使用者的意义与设计者的意义相冲突的情况。在旧城改造中,这种矛盾就常常体现出来。设计者在面对旧城改造的问题时,往往是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历史保护等宏观的角度来对城市进行设计与改造的。他们理解下的环境的意义,是关于旧城的环境的意义,即由初代设计者和建造者所赋予的意义,而使用者则从自身的使用出发,环境对他们的意义在于日常生活的种种,以及由初代使用者及持续至今的数代使用者共同组成的集体记忆。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文化保护实际上是将某一个历史片断中的使用者作为认知主体来进行设计,而否定了现今使用者的认知以及他们所赋予环境的意义。

2、环境的研究

对于意义的研究在近期越来越收到重视。包括符号人类学,隐喻,现象学和心理学等种种学科中都涉及到了对于环境的意义的研究。本章提出了三种研究环境的意义的主要途径:符号学的方法,象征的方法,以及非语言表达的方法。

2.1 符号学的方法

符号学在我的印象中,一向都属于比较抽象难懂的内容,在阅读符号学的相关书目的时候,经常会迷惑于文中出现的大量的专业词汇。文中提到,符号化是“某物起一个符号作用的过程”,包括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三个部分。在符号学的研究中,重点在于语义学,而环境的意义则倾向于研究语用学的范围,即符号与人们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某些人的符号效应,所谓某些人是指将符号作为整个行为的一部分进行解释的人,也就涉及到符号和系统对系统以外的现实事物的关系,即符号的意义。

2.2 象征的方式

象征的方式在历史课本中曾经接触过,这种方式极度抽象与复杂,侧重于结构超过脉络。对于象征的应用,只能停留在一部分比较特殊的建筑或者式历史建筑中,而不适用于大部分的实用的建筑中,也就是排除了大多数的建筑环境。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象征的共有性越来越少,于是具有特性就越来越多,这时就难以运用象征了。

3、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式初探

谈到环境的意义,也就是要探讨环境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也就是环境如何帮助人们做出其群体成员所能接受的行为——使自己在特定的群众中扮演的角色适合于确定的脉络和情景。而拉普卜特研究的环境的意义则更多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意义,这从他下文的内容中可以很清楚的反映出来。在从环境到人的行为之间的意义传达的时候,涉及到了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线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1 文化濡染与环境

文化濡染是指我们学习如何将环境中的信息解码的过程。通常是从幼年到成年的持续的学习过程。文中举出了若干例子来说明文化濡染的作用。一个正规用餐的家庭与一个非正规地在不固定的时间里就餐的家庭,对儿童的文化濡染产生影响的结果就十分的不同。因为进餐是一种社会场合,它包括恰当的场面,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发生,包括恰当的食物依序进奉。换言之,具有某种与之联系的规则。儿童都从参与这种场合的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学会所有这些事物。一个与父母双亲同卧一室的儿童,与那些很早就有自己房间的儿童相比,成长得也会不一样。又如:开敞式教室对在其内学习的儿童的认知方式的影响与传统的教室相反,传统教室场面分开,目的各别,各有标记,循序线性使用。这会极大地影响活动分类的过程、共时性或历时性思维、工作习惯、行为。可见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面强加一种秩序,一种分类方式,强加对某系统和行为及接受社会要求的学习,会学到不同的规律,这正是文化学习或文化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环境可视作教学媒介,一旦其意义被认识到了,就会成为提醒人们采取恰当行为的记忆方式。环境作为教学媒介,提醒着人们采取恰当的记忆方式。一切行为都发生在某种脉络中,而脉络以意义为基础。

3.2 社会交流与脉络

文中先从衣着着手,来说明在社会交流中,衣着是人们对他人进行判断的一种途径。衣着表达并且发送十分清晰的有关身份,地位,社团隶属等的信息。衣着通常用以表明身份并具有明确的意义,大量有关衣着,服装和时装及其意义的文献提供了有用的范例且关联环境。衣着依赖于文化——脉络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我认为,在这里提到衣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环境中,衣着的意义与建筑的意义最为类似。在兼具实用,防护,自我美化的作用的同时,两者都能够通过场面表达情景,从而诱发适当的行为规则。它们与脉络一起起作用,建立或者消除社会隔阂,表示顺应,抗拒或者诸如此类的作用。例如,在参加晚宴的情景下,如果穿着平时做运动的运动装出席就会显得不合时宜。而在古典建筑周围建造现代派的建筑同样也会受到质疑。文化脉络在这里起着主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依靠脉络表达意义能力在逐渐减弱,我们往往要借助更多模糊的信息,通过增加信息的冗余度,来了解环境的意义。

猜你喜欢

衣着脉络符号学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考古发掘摹画出的古蜀文化脉络
抓住身份,写好人物衣着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法律翻译对等研究
可爱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