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叶景天与佛甲草扦插法繁殖试验简报
2018-02-10李茹云王延锋杜华云王军利
李茹云 王延锋 杜华云 王军利
凹叶景天为景天科多年生常绿匍甸状肉质草本植物,药、食两用。佛甲草为景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药用,也可与垂盆草等景天科植物做成简易屋顶草皮来绿化环境,也可食用。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西安市未央区分2次进行。第1次春插,时间为2018年4月1日至4月20日。第2次夏插,时间为2018年5月20日至6月10日。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植物材料为采自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巴山腹地的凹叶景天及太白山景区的佛甲草,试验进行前已在试验基地栽培养护1年。基质材料有蘑菇栽培废料、普通田园土、秦岭山地阔叶、针叶混交林腐叶土。测量仪器为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总辐射传感器”,精度为±5% 。 “TP-ST-1土壤温度传感器”,分辨率为0.1℃。“TP-SR-1土壤水分传感器”,分辨率0.1%。扦插用槽形花盆:花盆为网购槽形盆,长、宽、高参数为60 cm×25 cm×25 cm 。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变量参数有温度、光照、土壤水分含量、基质配比等。各对比试验均做两组重复,每个重复中,盆中扦插50段插段。凹叶景天和佛甲草插段的长度均为4 cm左右,插入基质1.5 cm左右。插段剪切下来后,直接扦插,插后浇透水。以后利用浇水量控制基质水分含量。
其中,温度和光照的试验控制是用试验季节来控制,分别放在仲春和初夏进行。扦插基质设计为4种:①纯蘑菇栽培废料;②1/3蘑菇栽培废料+2/3田园土;③2/3蘑菇栽培废料+1/3田园土;④针叶阔叶混交林林下腐叶土,作为对照栽培基质。
1.3 研究过程
1)第1次试验及数据采集。第1次试验于2018年4月1日进行。当日,按照基质配比设计,分别配制和装盆。每盆均匀扦插50插段,每个试验设正常养护和控水养护2组,每组2个重复。每日采集、记录太阳辐射、气温及土温、基质含水量等数据。4月20日,检查成活率、根系生发量、新芽萌生量等数据。
2)第2次试验及数据采集。第2次试验于2018年5月20日开始,方法及试验过程与第1次相同。6月10日,试验进行3周后,结束试验,采集并记录相关实验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1次试验 结果显示,无论是凹叶景天还是佛甲草,在纯的蘑菇废料上,其扦插成活率都比较低,而在混合基质上,其成活率显著提高。总体而言,在第2种基质中,两种试验植物的扦插成活率最高。相对而言,凹叶景天的扦插成活率较佛甲草的扦插成活率略低。凹叶景天的扦插苗根系发生量较佛甲草扦插苗的根系发生量低。)凹叶景天扦插苗的新芽萌生量较佛甲草扦插苗的新芽萌生量低。佛甲草扦插苗的成活率、根系发生量及新芽萌生量都显著大于凹叶景天。
2.2 第2次试验 第2次试验的结果支持了第1次试验的结论。另外,对比后发现,随着温度和光照的提高,佛甲草的扦插繁殖系数﹥1,这一现象说明,在温度和光照都比较高的夏天,佛甲草的扦插新苗繁殖较快,部分新萌芽会于节部产生不定根而形成独立的新个体。
2.3 温度和光照对扦插结果的影响 对比第1次(春插)和第2次(夏插)的实验结果,可知随着季节性的温度升高,凹叶景天和佛甲草的成苗总量都在大幅增加,由此可见,温度和光照的增加,能够提高凹叶景天和佛甲草的扦插繁殖成活率、扦插苗的新芽萌生数量以及扦插苗的根系发生量;但对扦插苗的平均根系数和平均萌芽数影响不很大。据此推测,大概是因为扦插新苗的株平均根系生发量及平均萌芽数是植物的内在生物学特性,其受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有限。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野生凹叶景天和佛甲草都可以采取扦插的方法进行繁殖,其扦插成活率、新生苗成苗总量都和温度及光照强度成正相关;在纯的蘑菇栽培废料中,扦插成活率都不高;在1/3蘑菇栽培废料+2/3田园土配成的基质中,凹叶景天和佛甲草的各项试验数据评价结果优于其他基质;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当降低基质含水量,有助于提高扦插成活率;凹叶景天的扦插繁殖系数低于佛甲草的扦插繁殖系数。
该实验部分结果验证了王军利、汤聪、赵定国等人的试验结论,但基质含水量与扦插成活率的相关性试验、蘑菇栽培废料与普通田园土混配比例与扦插成活率的细分试验,本次试验未能涉及,其相关性有待其他试验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