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2018-02-10卢德清
卢德清
(全椒县武岗镇农技综合服务站,安徽 全椒 239521)
目前,小麦赤霉病已成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小麦产区常发、流行性病害,近年来有加重危害的趋势,该病害不仅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形成,而且发病后所产生的真菌毒素会污染麦粒和影响籽粒饱满,威胁到小麦的质量安全,给人们和畜牧造成了危害。据各地植保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调查发现,小麦主产区田间赤霉病病原分布广、基数大,遇到适宜该病发生的自然条件,就有可能出现大流行,再加上大多数主栽的小麦品种抗性弱,在抽穗扬花期遇到利于该病发生的自然条件,就会大爆发成为流行性病害。为了控制该病害,保障小麦的质量安全,集成了抗病品种研发、田间耕作技术改进、杀菌剂的精准利用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抗性品种和杀菌剂科学利用相结合的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有效控制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1]。
1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小麦赤霉病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麦穗上,容易造成整穗或部分穗腐烂。遇雨和潮湿的自然环境,在发病处即穗部会产生粉红色的霉状物,因而得名为小麦赤霉病。赤霉病会造成小麦穗枯死,小麦籽粒瘪小,降低小麦千粒重,造成产量严重下降。另外,由于病菌分泌的毒素对人体和畜禽有害,限制了人和家禽家畜的食用。在小麦病粒率高于4%的情况下,不能收购入库。
2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
只有在小麦扬花、灌浆时期,小麦赤霉病病菌才能先危害穗部小花,然后再扩展危害至整穗。危害小麦穗部的其实是一种叫作子囊孢子的传播体,其是从上一年遗留下来的病残体上产生的,病残体主要是病麦穗、稻桩和玉米秸秆等寄主作物[2]。
另外,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只有在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有大量病菌(子囊孢子)时,病害才可能大发生。由于年年都会存在大量的病菌,小麦抽穗至灌浆期的天气,特别是降雨量和降雨次数就决定了赤霉病的发生程度[2]。
3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要点
3.1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策略
在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上,需坚持“立足预防、因地制宜、适时用药、科学指导”的方针。对于经常发生的地区和赤霉病发生严重的地方,需坚持“主动用药、见花打药”的原则,抓住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这一关键阶段,全面喷施能够有效防治赤霉病的化学药剂进行预防,能够减轻该病害的危害。对于那些非常发区域即偶尔发生小麦赤霉病的麦区,需坚持“预防为主、适时用药”的原则,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遇到连日阴雨或潮湿度过高等适宜病害流行的自然条件时,应立即喷施防治效果明显的高效药剂来降低此病害的危害。
3.2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3.2.1 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高抗小麦赤霉病的优良品种。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和小麦种植的合理布局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基础所在。虽然目前没有特别抗该病的小麦优良品种,但是每个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存在差异,所以,选择抗性相对较高的品种是关键。尽量选择当地农业部门推广的适合本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且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较强的品种。
3.2.2 秸秆深耕和合理利用。农田秸秆留在土壤表层有利于赤霉病病菌的生长繁殖,为了减少秸秆的残留量,通过对土壤进行深翻,能够将留在表层还田的秸秆埋至20 cm以下甚至更深的土层,通过耕翻后再进行镇压处理,能够加快秸秆的腐熟,起到减少病菌的作用[1]。
3.2.3 适时播种,降低田间湿度,科学施肥。小麦播种需根据各地适宜种植时间来进行,要做到因地制宜。另外,要做好沟系配套,保证田块排灌通畅,这样在小麦生长后期遇雨时能够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同时平衡施肥,主要是增施磷、钾肥,控制好小麦群体结构的变化,起到创造不利于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外部条件。
3.2.4 合理施药。及时喷施有效的化学药剂是目前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降低小麦赤霉病毒素污染的关键措施。在小麦生长阶段,施药时需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适期用药。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是小麦齐穗扬花初期。在经常发生的地区和赤霉病发生严重地方,要全面落实“见花使药”的原则(即扬花5%~10%)来进行预防控制。如果遇到连阴雨天气或高湿度的自然条件,需要及时进行第2次用药(第1次用药后7 d左右再次施药)。对于那些非常发区域即偶尔发生小麦赤霉病的麦区,一旦遇雨或高湿度天气即适宜病害发生的自然环境,应抓住小麦扬花期这一关键阶段,及时科学用药,达到预防效果。
二是坚持合理选药。保证预防与控制效果的关键是选用高效药剂且用药量适宜。例如,氰烯菌酯有效用量为25~28 g/667 m2,戊唑醇有效用量为12~15 g/667 m2。首先,农药主要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药剂或其复配制剂,同时尽量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胶悬剂等剂型,特别是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小麦赤霉病区域,杜绝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其次,注意轮换用药,每次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治时应考虑到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品种,合理选择药剂,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病害真菌毒素造成的污染。需要注意的是,用药3~6 h内如果遇雨,雨后要及时补治。最后,在用药方法上要做到用足水量,主要对准穗部进行喷雾。
三是坚持科学施药。如果是小户或者零散户,可以选择电动喷雾器施药;如果是种植大户或者种植面积多的农户,可以选择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进行施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无人机、机动弥雾机等机械也是不错的选择,不管是种植大户或者是零散户,应尽量不用担架式喷雾机。在喷雾时需选择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与其适合的功能助剂,这样就能保证喷雾时雾滴大小适宜、喷洒均匀。如果使用机动弥雾机,喷头出液量需控制在2/3范围内;如果是无人机作业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则需要添加沉降剂。
四是坚持一喷多效。小麦病虫防控的关键期是穗期,这个时间段也是小麦病虫害高发、盛发、多发期。因此,应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结合小麦吸浆虫、蚜虫来进行预防控制为辅,同时要因地制宜,科学用药,合理兼顾好小麦穗期其他重大病虫害的防控。另外,在防控病虫害的基础上,根据小麦的长势和播种时期进行分类指导,在防治病虫和合理调控上需药肥混用,起到保粒增重、增产增收、提高效益的作用。
3.3 及时收获
小麦生产过程中的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就是成熟的小麦不仅需及时收获,而且需要及时晾晒烘干,这样就能够避免在收获、贮存环节因湿度过高而导致小麦变质,即高湿度的小麦提供给赤霉病病菌生长繁殖条件,使优质的小麦在高湿的条件下产生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