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2018-02-10徐娟芳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课件信息技术数学

◆徐娟芳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本世纪是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更要关注运用的有效性。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的运用应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注重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将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人文性、可行性融于一体,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数学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广阔的天地中去锻炼,去实践,从而实现数学学科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做到学科间融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运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运用技术元素偏多,考虑课程内容较少

教师在课堂情景创设中,大多以动画、视频、录音等导入,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却不由自主地进入情景创设的误区。教师在教法上考虑过多,而对学法考虑过少,特别是不能立足于本节课所授内容,让学生面对多种媒体信息而引起注意力分散,很难关注到其中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情景创设,看似热闹,但数学味不浓。

(二)课件展示内容过多,教师板书设计过少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板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定义、定理及一些重要结论的板书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一些例题的讲解又为学生提供参考的依据。但是,许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拿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而舍弃黑板的示范作用,淡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交流。

(三)教师课件演示过多,学生实际操作过少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设计大容量的课件来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这样的课堂往往教师是演员,学生当观众。其实,多好的课件也比不上灵动的课堂,多好的动画也比不上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能操作时不用课件演示效果会更好,这也符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课程理念。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运用中整合的有效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它影响着教学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影响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影响着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影响着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并不是“用”与“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效整合”的问题,如何使“教学效果最大化”的问题。

(一)杜绝哗众取宠,重在灵活运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应使教学课件服务于教学设计,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新课程理念,讲究“画龙点睛”,杜绝“画蛇添足”。对于动画、声音的运用,应“适合则用”,而非“非用不可”。课件不只是用于观赏,重在其实用性,哗众取宠是要不得的。因而,我们在使用之前,需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1.这节课创设的情景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吗?课件的运用能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积淀吗?

2.课件展示的学习过程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相比哪个效果更好?哪个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课件运用是否“画蛇添足”?学生读教材后小组合作能解决吗?

4.这节课运用信息技术比不用的效果好吗?哪个环节用效果更好?

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利于课件的使用,就不能用;如果有利于课件的使用,就要考虑什么时机用,哪个环节用。当然,操作比课件演示更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且操作后的交流与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的演示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学习的。

(二)开阔学生视野,重在激发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信息技术,不宜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应重在突出数学信息,体现数学思想,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中。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应用” 时,本人根据这一课的内容特点,创设了“投篮”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事先我让学生认真观察下,体育课上,篮球在投篮时候的运动路线轨迹,随之布置有关“二次函数的应用”的任务,生动而熟悉的生活场景,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兴高采烈地对问题进行探讨,摩拳擦掌想要试一试。

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把数学问题用数字、图形、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学生可以在这些表示方法之间进行自由转换。既可以用计算机或计算器来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又能把几何图形显示“动态”效果,通过图形的变化来解决数学问题。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突出学生主体,重在以人为本

新课程改革重在以人为本。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一步展示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信息技术的融入有利于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信息技术把数学课堂转变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

数学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并不能把握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频率与机会》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讲究小组合作,把“抛硬币出现正面的频数”加以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清楚又完整且具特色。网络环境的互动性,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数学思想与方法,有利于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四)成功化解难点,重在突出重点

初中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他们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解决这一矛盾。多媒体课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如果加以恰当地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在教学“概率与统计”时,针对教材从“反面”考虑,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但许多同学难以想到,我引用成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做了一个课件:三个臭皮匠挑战诸葛亮,看到底谁是英雄。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是80%;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的概率为50%,臭皮匠老二解出问题的概率为45%,臭皮匠老三解出问题的概率为40%,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逐步推导出从“反面”考虑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学生本节课学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而且发展了他们的逆向思维。

(五)追求个性化教学,重在学生发展

多媒体课件,可以用来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进行切换和选择,对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进行切换和选择。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这种快速切换和灵活选择,设计出多种“个别化”教学模式,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

首先,个性化课件的练习应该从易到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训练。课件的练习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是尝试性练习,并要有及时的评价反馈。当然,评价不是对学生的做题表现评出等级,而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学习目标,或离预期目标还有多大差距,为后续的学习提供补救的依据。完成尝试性练习之后,再做巩固性练习,如果没有尝试性练习就匆忙进入“巩固”工作,难免会“高期望、低成效”,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

其次,课件应对学优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对学困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应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来激励学生。如果任务太容易,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帆风顺,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如果任务太难,学生又会屡受挫折,对自己失去信心。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层次有高有低,对同一个知识点,有些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而有的学生则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课件中的练习也应该区别对待。对于学优生,软件应提供给他进一步的学习,如出难度大的综合题目,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对学困生则正好相反,平时老师讲课他已听得很费力,进行个性化教学时虽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来学习,但有些内容还是不懂,甚至一道题做错了三次还是不知错在哪儿,这时就需要发挥软件的辅导功能,给出相应的帮助,指出学生错在哪里,帮其改正。

我们在遵循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而不是指导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运用,需要在有效运用方面的探究才刚刚开始,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有效整合。

猜你喜欢

课件信息技术数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计研究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PPT课件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高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