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有效应用研究
2018-02-10唐艳艳
◆唐艳艳
(江苏省灌南县新安镇中心小学)
实验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给学生动作手动实践的机会,实现“教学做合一”,让学生边做、边学,边思考、变应用,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高效记忆,在数学实验中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具体来说,借助实验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数学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集体互动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
一、开展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多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正襟危坐”,不能开小差,不能由小动作,所以很难实现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这实际上会限制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实验教学的一大优势教师实现了学生学习角色的有效翻转,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开始尝试在亲身实践中反思知识与加强应用,所以可以促进学生实现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若干跟牙签、火柴棒或小木棍,然后在课堂上利用不同长度或相同长度的木棒分别搭配出不同的三角形,并且通过对每个木棒长度的测量,亲自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知识点。如此一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会更加主动,并积极融入个人的思考和直观体验,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现了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的同步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加快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开展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在数学课堂上,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效率比较低,及其原因,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个人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个人兴趣与情感的影响,有的学生对自己不敢兴趣的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课堂听讲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最终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借助数学实验的开展,则可以有效活跃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到教学项目上,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这对于小学生学会数学也是意义重大。例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圆的周长”的测量的趣味实验,如在测量一个瓶盖的周长时,如果有软尺,可以用软尺直接策略,如果没有软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线缠绕一圈,然后剪断,最后测量线的长度,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反思,该策略方法是否可以用在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上,如学校操场、椭圆形玩具的周长等……在这样的实验教学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会得到充分的激发,让学生带着兴趣学好数学。
三、开展数学实验,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帮助。通过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例如,在“长方体的特征”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开展理论知识的灌输,或者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机械记忆,很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数学教师可以导入“自制长方体”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利用自己提前准备好的素材制作长方体,并在制作过程中反思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然后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长方体的主要特征了,也便于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记忆。“自制长方体”的实验项目,教师真正做大了有效放权,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四、结语
总之,实验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有效应用,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对于现实生活中实验教学素材的搜集、整理、开发与建设,积极策划和实施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教学常态,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收获知识与情感,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秋妍.数学实验: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有效方法[J].科学大众,2016,(12).
[2]郭淑香.五年制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试教报告[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1,(04).
[3]梁培斌.数学实验赋予儿童“量感”以生长的力量[J].江苏教育研究,2017,(Z4).
[4]储冬生.数学实验:内涵诠释与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