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与十万坪大捷
2018-02-10楚艳辉
阳 勇,楚艳辉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1934年10月24日,红三军①10月26日南腰界庆祝会师大会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与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江木黄胜利会师。28日,贺龙、任弼时等率红二、红六军团主力离开黔东苏区,发起湘西攻势。
11月7日,红二、红六军团袭占永顺县城。湘西军阀陈渠珍委派龚仁杰为指挥官、周燮卿为副指挥官,率四路纵队②第一路纵队司令龚仁杰,第二路纵队司令周燮卿,第三路纵队司令杨其昌,第四路纵队司令皮德沛。共十个团一万余人向永顺扑来。16日,贺龙指挥设伏于十万坪地区的红二、红六军团大败敌军。此役毙敌1000余人,俘敌2000余人,缴枪2200余支,史称“十万坪大捷”。
十万坪大捷给湘西军阀陈渠珍以沉重打击,为湘西攻势开了个好头,是开辟湘鄂川黔苏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1983年12月,萧克将军重返十万坪旧战场,赋诗盛赞“万坪大捷奠大业”。
十万坪大捷,贺龙厥功至伟。
十万坪大捷是贺龙不唯上,只唯实,科学把握战略方向,坚持集中兵力作战原则的结果;是贺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选择作战方针、作战形式和战术手段的结果;是贺龙心系人民,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的结果。
一、十万坪大捷:贺龙不唯上,只唯实,科学把握战略方向,坚持集中兵力作战原则的结果
木黄会师之前,朱德曾于10月22日电令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取得联络后“在松桃、乾城、凤凰地域建立苏区”[1]P686。按当时中革军委的意图,两军取得联络后不要集中,应分开行动,红三军留在黔东苏区活动,红六军团则在松桃、乾城、凤凰另辟新苏区。
木黄会师后,贺龙与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在木黄乡公所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是在梵净山建立根据地还是去湘西发展的问题,认为梵净山活动范围太窄,离群众较远,部队过冬有困难,到湖南发展比较有利。24日下午,两军转移到松桃石梁后,贺龙又与任弼时、夏曦研究了两军下一步如何行动的问题,认为应坚持集中兵力的作战原则。第二天,两军领导人致电中革军委,提出“两个军团应集中行动”[1]P686的建议,表示两军主力准备一起转移到乾城、松桃、凤凰地区共创新苏区。
在收到中革军委的复电之前,贺龙再次与任弼时等领导人讨论了红二、红六军团的行动方针问题。贺龙认为,乾城、凤凰是湘西军阀陈渠珍的老窝,只有3000余人的红六军团去那里活动会很困难,打不赢;如果红二、红六军团一起去湘西北的桑植、大庸、永顺、石门、慈利一带比去乾城、凤凰更有利,因为陈渠珍在湘西北的统治基础不如在乾城、凤凰那么牢固,贺龙比陈渠珍更熟悉湘西北的情况,湘西北的群众基础也比乾城、凤凰好;出兵湘西北能牵制住湘鄂两省大批敌人,起到支援中央红军的作用。任弼时问:“去打得赢吗?”贺龙回答说:“一个军团去不行,两个军团一块去,打得赢。”[2]P98
贺龙不仅再次强调了他坚持集中兵力作战的原则,认为“两个军团应集中行动”的态度,而且还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建议——改变中革军委给红二、红六军团规定的战略方向。贺龙的意见得到了红二、红六军团领导人的赞同。27日晚,萧克、王震、贺龙、关向应再致电朱德、周恩来,告知红二、红六军团将于28日挺进湘西,决定到“酉阳、龙山、永顺、保靖、永绥间,用秀山附近民众根据地,且向凤凰、乾城发展”,并说明了不直接向乾城、凤凰进军的原因:“A.凤凰、乾城大半系苗吃子孙粮,武装多且极强,经常可动员万人,系受陈渠珍节制。B.敌人一部十一和二十七日即进到乌罗司,分开我们,如向凤凰、乾城,有被敌侧击之虑。”[1]P687—688
10月28日,红二、红六军团在向湘西北进发的途中收到中革军委10月26日发出的电报。中革军委电报对“两个军团应集中行动”的建议,予以措辞极为严厉的批评,并强调红二、红六军团须按中革军委为其规定的战略方向各自行动:“二、六军团合并一个单位及一起行动,是绝对错误的,二军团仍应独立地依中央及军委的指示活动、发展……六军团应速依军委电令,向规定地域行动,勿再延迟。”[1]P686
当晚,夏曦、贺龙、关向应、任弼时、萧克、王震联名复电中革军委,坚持“两个军团应集中行动”:“在敌我及地方情况条件下,我们建议二、六军团暂时集中行动。以便消灭敌一两个支队,开展新的更有利于两军团将来分开行动的局面。目前分开,敌必取各个击破之策。以一个军团力量对敌一个支队无必胜把握,集中是可打敌任何一支队的,且两军在军事上十分迫切要求互相帮助。”[1]P688
接下来,红二、红六军团继续向湘西北进发,取得了十万坪之战的胜利。
战略方向的选择正确与否,对战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直接的关键性的影响。战略方向选择错误,往往会带来重大损失,甚至导致全军覆没的严重后果。
集中兵力,是用兵的一条根本法则。中国古代兵学家多强调集中兵力,孙武主张“我专而敌分”“以众击寡”[3]P21;尉缭认为“兵以专胜”[3]P181;尹宾商更是强调了集中兵力的重要性:“甚哉乎!兵之贵合也。合则势张,合则力强,合则气旺,合则心坚。”[3]P2866被誉为西方“兵圣”的克劳塞维茨,也高度重视集中兵力:“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4]P207“数量上的优势不论在战术上还是在战略上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4]P192。
经过近二十年领导军事斗争的实践,贺龙深知集中兵力与科学把握战略方向的重要性。根据红二、红六军团所肩负的策应中央红军行动的战略任务,在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地理、群众条件等方面的因素之后,出于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贺龙对中革军委的指示没有盲从,而是力主两个军团集中行动,以集中兵力,并提出了战略方向转向湘西北的重要建议。
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先是担任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后又与周逸群成功开辟了湘鄂西苏区,在红军中有着很高的威望,且贺龙长期活动在湘鄂川黔边,对湘鄂川黔边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了解,加之贺龙的分析鞭辟入里,令人信服。因此,贺龙的建议被红二、红六军团领导人一致接受,并顶住了来自中革军委的巨大压力,坚持了正确的战略方向,坚持了集中兵力的作战原则。
正因为贺龙不唯上,只唯实,科学把握战略方向,坚持集中兵力作战的原则。这才有了十万坪大捷,才有了湘西攻势的胜利,才有了湘鄂川黔苏区的成功创建。
二、十万坪大捷:贺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选择作战方针、作战形式和战术手段的结果
面对敌军气势汹汹地进犯,红二、红六军团领导人开会讨论如何应战。贺龙说:“周燮卿他们带了万把人攻我们。我的想法是先撤出县城,让他一步,叫他狂够狂足,我们再回过头来收拾他!这是我们两个军团会师后的第一仗,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在湘西北站住脚,能不能有力地支援红一方面军,一定要打好,要打个歼灭战。”[2]P99贺龙的想法,得到了红二、红六军团领导人的赞同。
当周燮卿兵临永顺城时,贺龙主动撤离,撤离时还特意烧掉了城外猛洞河上的木桥,并故意将灶具、杂物扔得满街都是,示敌以弱。贺龙一面以小部兵力与敌接触,且战且退,诱敌追击,一面选择伏击地点。周燮卿骄横,却也狡猾,当日虽派出前卫部队追击,但主力仍留在永顺城。红二、红六军团在撤退中,先准备在离永顺城外不远且地形不错的钓矶岩附近设伏,但贺龙反复思考之后认为:“这里离城太近,如果围不紧,敌人逃回城里,再打就难了。”[2]P99
第二天,红二、红六军团继续后撤,敌军主力出城追击。在撤退时,红二、红六军团拟设伏于颗砂、塔卧等地,因考虑到地形不利大量歼敌而放弃。这一天,敌军追击并不十分积极,双方只是小打,打打停停。
第三天下午,贺龙确定伏击点设在永顺城北约90里的十万坪地区,并作出安排部署。十万坪为南北走向的狭长谷地,谷底平坦开阔,不利防守,谷地两侧山势低缓,树木茂密,既利于隐蔽,又便于出击,是个打伏击战的好地方。
按照贺龙的指示,红二、红六军团后卫部队与追敌接触时,显出被迫应战的样子,无心恋战,仓皇退却,退却时队形不整,沿途还扔下了不少破烂物资,故显狼狈不堪。于是,周燮卿越来越嚣张,紧追不放,被引向十万坪地区。
16日,红二、红六军团已按照贺龙的安排,埋伏在十万坪谷地两侧的山坡上,战士身上都用树枝伪装起来,没有命令谁也不许开枪。此时,贺龙胜券在握,他对战士们说:“我贺龙撤一,周矮子①周燮卿,绰号周矮子。怀疑;我贺龙撤二,周矮子胆壮,以为红军打不过他们,非死追不可。同志们等着看好戏吧。”[5]P385
仔细观察、了解了部队情况后,贺龙请两军团领导人和各师师长、政委召开军事会议,对如何打好这次伏击战作了最后的指示,他用马鞭指点着地图说:“这是一个大口袋,口袋的口子在官庄,王震同志带四十九团在那块,等敌人全部进了口袋,便把口子紧紧扎住,关门打狗。你们回去告诉大家,打埋伏要万分隐蔽。敌人进了口袋,打冲锋要突然、迅速,一下子扑到敌人眼前,插到敌人堆里,打得越猛越好,使敌措手不及。”[2]P99
16日下午,龚仁杰、周燮卿两个旅进入伏击圈,红二、红六军团出其不意,向敌发起猛攻,约两个小时即打垮龚、周两旅。追击逃敌时,经过一个小时的战斗,又将正在十余里外把总河修筑工事的杨其昌旅和皮德沛一个团击溃,再乘胜猛追溃敌。17日,红二、红六军团重占永顺城。
十万坪大捷充分展现了贺龙高超的军事斗争艺术。
红二、红六军团领导人在永顺城开会讨论如何应敌时,贺龙实际上已作出全盘规划,那就是慎重初战,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和运动战的作战形式,取得歼灭战的作战效果。
贺龙之所以提出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寻机歼敌,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敌军内部派系林立,指挥不统一,战斗力不强,纪律极差,而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内部团结,士气高涨,足可与之一战。
2.敌军有一万余人,我军仅七千余人,敌军装备比我军好,智取方为上策。
3.敌前线指挥周燮卿,土匪出身,为人骄傲自大。红三军退出洪湖苏区后,长期转战于湘鄂川黔边,这期间周燮卿曾多次与贺龙交手,贺龙十分了解他的作战指挥特点和脾性。1933年1月,夏曦强令贺龙率极度疲惫的红三军进攻驻永顺县桃子溪一带的周燮卿部,周燮卿筑有坚固工事,火力强大,红三军败退,被迫撤出桑植,转往鹤峰。周燮卿傲慢自负,又曾战胜过贺龙,贺龙采取示弱诱敌的战法是很有可能奏效的。
4.贺龙深知《孙子兵法》十二诡道之“卑而骄之”的道理,常示弱诱敌而大败敌军,如1929年赤溪战斗和1932年新沟嘴战斗,就是贺龙“卑而骄之”示弱诱敌而取得辉煌战果的成功战例。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贺龙提出了慎重初战,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和运动战的作战形式,取得歼灭战的作战效果的全盘规划。这是贺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敌我双方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全面把握敌我双方客观实际后得出的结论。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想“打个歼灭战”该运用怎样的战术手段?伏击战是首选,贺龙最常用的战术手段就是伏击战,伏击战又可分为诱伏战与预伏战。对当前敌我态势和敌前线指挥周燮卿的性格特点进行综合考量之后,贺龙决定采用诱伏战的战术手段“打个歼灭战”。
战术手段确定后,贺龙又对这场伏击战进行了精心组织:慎重选定有利的伏击地点;特别强调了打好伏击战的两条重要原则:严格保密;冲锋要突然、迅速、勇猛。
贺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敌我双方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全面把握敌我双方客观实际,选择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作战形式和战术手段,这是红二、红六军团取得十万坪大捷的主因。
三、十万坪大捷:贺龙心系人民,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的结果
取得十万坪大捷与永顺人民群众对红二、红六军团的大力支持分不开。
为了帮助红二、红六军团打败敌军,永顺人民群众积极向红二、红六军团报告敌情,主动担任向导;封锁消息,监视土豪劣绅的活动,红二、红六军团长时间埋伏在十万坪,当地土豪劣绅也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故意提供假情报给敌人,敌探打听红军消息时,群众都说:“红军往湖北方向走了。”[6]P18敌军信以为真,于是放心大胆地进入了红二、红六军团的伏击圈。
要打伏击战,封锁消息至关重要,如果消息走漏,被敌人知道,伏击战就打不成了,甚至还可能被敌人利用。因此,战前军事会议上贺龙特别强调:“你们回去告诉大家,打埋伏要万分隐蔽。”军队自己做好隐蔽工作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需要人民群众的配合。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敌军变成了聋子和瞎子,红二、红六军团顺利取得十万坪大捷。
不仅如此,红二、红六军团追击敌军时,当地群众纷纷参战,“男女老少搬起门板、杀猪案板、桌椅板凳,堵塞了路口、街巷、桥头,断了敌人的退路”[6]P19。当地至今仍流传这样一首民谣:“龙家寨,十万坪,百姓个个像红军,处处放有绊马绳,白匪跑也跑不成。”
永顺人民群众如此拥护和支持红二、红六军团,与贺龙关心人民疾苦,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处处爱护群众密不可分。
在向湘西北进发的途中,贺龙即命令红二、红六军团将士:“一,帮助少数民族剿匪;二,不经房东许可不得进屋;三,对少数民族的衣着等习俗不得干涉。”[7]P34
红二、红六军团撤出永顺城时,要烧掉城外猛洞河上的木桥,烧桥之前,怕群众不理解,贺龙派人在大桥附近专门召开了群众大会,说明为什么要烧桥,并派人用几百银元买下这座木桥,作为战后重修经费。
在选择伏击地点时,贺龙十分注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伏击地点最后确定前,红二、红六军团曾将伏击地点选在龙家寨,龙家寨四面环山,很适合打伏击,部队已在四面山上埋伏好。贺龙仔细查看地形后,眉头紧皱着说:“这里尽是老百姓的房屋,打起仗来会给群众造成很大损失,我们把敌人牵远些打吧。”[6]P17于是部队撤到离龙家寨四里外的十万坪谷地。
贺龙心系人民,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得到了永顺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大力支持,这是红二、红六军团取得十万坪大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四、现实启示
1.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十万坪大捷是贺龙不唯上,只唯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科学地把握了战略方向,坚持集中兵力作战原则,正确选择了作战方针、作战形式和战术手段的结果。不仅十万坪大捷,纵观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当我们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候,党就能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而当我们违背或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候,我们就会遭受损失和挫折,甚至失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仍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十万坪大捷是贺龙心系人民、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的结果。正因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认真贯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8]这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