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实现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选择*
2018-02-10沈费伟
沈费伟
(杭州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作为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村扶贫事业中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和持久性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构建农村精准扶贫的教育机制”,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助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化农村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提升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价值目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从教育信息化助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视角出发,通过深入剖析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的具体表现和深层原因,进而提出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实现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治理策略,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第四条道路
在当前城镇化日益推进的背景下,传统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主要存在着三种道路:其一是通过城乡教育互动,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农村教育发展,从而促进农村整体发展的以城带乡精准扶贫之路;其二是结合乡村本土资源直接开门办学,从而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本土化精准扶贫之路;其三是撤并乡村学校,扩大城镇教育资源,推动农村教育直接进城的精准扶贫之路[1]。上述三种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策略都存在着局限性,未来应该走第四条道路,即以教育信息化来促进农村教育发展,进而助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绩效。
首先,城乡教育互动发展的精准扶贫之路是针对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而提出来的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发展策略。所谓城乡教育互动发展的精准扶贫,就是利用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软硬件教学设备等带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发展,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校际合作促进农村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这种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发展策略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生互补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确实在短期内帮助了部分农村地区走上了发展的道路。但是从长远来看,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发展之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该模式未能从根源上消除农村教育资源流失的状态,也没有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因而必然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发展策略。
其次,农村教育本土化发展的精准扶贫之路是依据突飞猛进的城镇化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发展策略。该模式表明了农村学校即使面对城镇教育侵蚀、乡村学校撤并、农村教育资源流失等各种危机情形,其依然没有停止过探索农村教育本土化的精准扶贫发展道路。农村教育本土化发展的精准扶贫之路倡导结合各地村庄的特色资源,培养乡土人才为本地农村服务,因而该模式在探索之初赢得了许多基层政府和村民群众的普遍支持。但是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还是秉承“教育为农”的教学理念显然不能适应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并且该模式也未能从根本上发挥农村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质效果,现实中许多村庄依然面临着人才短缺、发展乏力的问题,因而无法取得发展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振兴的目标。
最后,农村教育直接进城发展的精准扶贫之路是人们在吸取了城乡教育互动发展的精准扶贫之路的教训基础上而提出来的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发展策略。该模式认为农村教育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如果再继续投资农村教育助力乡村扶贫事业,只会浪费国家的教育资源,因此许多人提倡应该扩大城市教育的办学规模,吸收农村教育的生源直接进入到附近的城镇学校就学,从而能够更快地实现农村教育转型、促进农村精准扶贫的发展。现实中面对农村生源不足、流失严重的问题,不少地区已经开始实施了“农村小学进城工程”,有些地方也开展了“农村初中进城工程”,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让农村学生直接享受到城镇先进的教学资源,从而在解决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同时,助推农村社会的脱贫致富。但是该模式由于是一种极端化消除农村教育的扶贫方式,并且在瓦解了农村教育事业后,也必然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农村人才的空心化问题,这就更加剧了现阶段的农村贫困衰败问题。这与当前国家实施的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战略背道而驰,因而依旧无法很好地达到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目的。
综上所述,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之路既需要摒弃单纯依靠城镇带动,抑或光靠农村自身推动的教育精准扶贫发展路径,也需要消除直接瓦解农村教育办学,实施彻底城镇化的教育精准扶贫思维。因此,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选择正确的农村教育发展策略,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教育部于1998年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在21世纪,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势必提高教育信息化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中的地位作用。”在农村中积极促进信息化教学管理,既能够提高广大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使农村学子不进城市也能够享受城市优质的教学资源,也适应农村教育转型发展需要,更好地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有利于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二、教育信息化对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
农村教育精准扶贫要求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中,高度认识与重视教育事业和教育信息化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信息化对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四方面,即教育信息化是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实施重要内容,有利于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培育创新人才,提供技术保障以及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一)教育信息化是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实施重要内容
教育信息化能否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效用,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也是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指出:“广大农村地区之所以经济衰败,其根本原因是国家对乡村的教育投资缺乏,进而导致农村学生的文化素质远不及城市学生;要想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大对教育的经济投资,而教育投资的重点在于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2]。按照舒尔茨的观点,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因而农村教育信息化成为提升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因素。教育信息化不仅为农村传统教育理念提供了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而且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战略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扶贫思想。通过将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机统一,能够最终达到乡村社会的可持续振兴发展目标。
(二)教育信息化能够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培育创新人才
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内涵之一就是要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而教育信息化能够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培育创新人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沿袭着传统教学模式,秉承着应试教育的教学思维,因此很难培养出富有个性特色、能够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人才[3]。而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中实行信息化教学,利用现代科技、技术设备等改变之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现代文化知识,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有利于培育乡村振兴时期所需的现代乡村文化人才,促进农村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价值。教育信息化由于适应了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变革的现实需求,能够将现代知识、产业技能、经营能力等先进理念传播给广大农村青少年,极大地培养了农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保证了农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素质,因而能够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进而促进乡村社会的永续发展。
(三)教育信息化能够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提供技术保障
传统教育扶贫模式内容主要包括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和农村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塑造等,而这些与现代农村社会教育扶贫所倡导的农村电子商务运营、农产品科技深加工等内容不相适应,因而无法很好地满足广大农村贫困人群对于个性化先进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而教育信息化通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将城市先进的教学知识传递给贫困农村地区,为优质教育资源低成本地流向贫困群众提供了便捷的渠道,而且也为开展精准、个性化的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4]。在实际生活中,教育信息化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将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创富带头人、志愿者吸引到农村教育扶贫工作之中,利用这些精英人群的技能知识为农村教育扶贫工作开展贡献智慧才干,保障了农村扶贫事业的绩效提升。
(四)教育信息化能够助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相较于发达的城市地区而言,广大的农村地区一般都被冠以“贫穷”“落后”的象征,农民群众唯有寄希望于教育才能摆脱贫穷状态,促进乡村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农民群众对于教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国家提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农村教育信息化战略,通过为农村师生提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使他们能够即使处于偏远的农村地区,也能够共享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教育现代化成果。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的互补共享,能够帮助农村孩子享受到最先进的教材、最优质的课程,从而达到增长知识,扩充视野,真正实现城乡教育之间的共生发展,从而助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质绩效。正如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所言:“为了向社会提供普遍意义的平等机会和公平资源,我们需要帮助那些处于社会劣势地位的弱势群体,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帮助他们提升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最终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5]。
三、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的具体表现
当前,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不论在扶贫政策的制定,抑或在扶贫资源的配置上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从教育信息化的视角来审视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可以归结为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具体表现为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人才队伍短缺、管理体系滞后、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和资金投入不足五方面。
(一)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国家在农村教育信息化工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实施了“校校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工程,农村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配备、科技教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离现代化的农村信息化教学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而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绩效。据笔者调查发现,许多农村地区的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学设备跟不上学生们实际对教学信息化的需求,除了在一些政府重点扶持的学校中配备了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外,大多数学校还是缺乏必要的教育技术设备,更谈不上信息化教学。现实中,许多农村小学依旧还是在沿袭着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另外,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在农村信息化教学的内容上也存在着教学重点的不均衡现象,许多农村小学将信息化资源普遍应用于主要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门类教学上,而对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依然惯用传统的教学资源,不仅阻碍了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事业的推进。
(二)农村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短缺
拥有大量的教育信息化人才是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取得绩效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在农村面临着人才空心化的问题,许多农村本地优秀人才进入城市务工生活,而城市专业人才因农村的贫困现状又不愿意在农村生活,由此必然造成农村教育信息化人才短缺的问题。从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农村学校信息化师资薄弱、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短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短缺。目前农村学校许多主要课程的教师还是只会传统的课堂教学,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辅助教学的教师非常少。并且,即使有些农村发达地区的学校也聘请了一些专业信息化教学老师,但是由于大多数教师毕业于计算机教育专业,对于主流的语文、数学等课程教学不熟悉。还有一些信息化教师是经过短期培训而进入到农村学校教学队伍之中,因而很难保障农村信息化教学的绩效。二是许多教师尚未形成信息化教学理念,缺乏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技能。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多数教师还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素质技能的提升;在信息技术应用上,许多农村教师只会最简单的计算机教学操作,而缺乏信息化教学能力,由此必然阻碍农村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无法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事业提供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撑。
(三)农村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滞后
农村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健全是保障农村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也是提升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条件,然而当前存在着严重的缺位。首先,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支持。从目前国家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制度法规来看,还只局限于从宏观层面来指导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地方政府缺少具体可操作的符合农村实际发展需求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并且在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制度、教育信息化考核评价制度等都处于空白状态。其次,农村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及制度不健全。现阶段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专门的主管教育信息化的职能机构和管理人员。从实地调研中发现,许多农村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被划归为校长的职能。在实际操作中,主要由校长会议讨论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向,再由学校办公室具体发布一些指导性的教育信息化文件,结果必然是执行效率低,不利于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最后,长期以来,政府习惯于秉承“城市中心”的理念办事,在许多决策上都向城市倾斜,结果造成城乡之间差距的日益拉大。对此有学者指出,教育尽管体现了社会公共利益的特征,但是在当前社会中“城市优先”的理念依然贯穿于各种政策实践之中[6]。在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上,许多“校企合作”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大多数都集中在城市,由此不利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四)农村教育信息化惯用传统教育理念
教育信息化是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基础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完成个人思维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这与传统教育精准扶贫思想是不相适应的。现阶段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许多农村教师尚未具备开展教育信息化教学的知识经验,尤其是对于长期形成的传统教育方式很难改变,因此阻碍了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推进执行。在实际调研中发现,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深深地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目标。从传统教育理念来看,学校领导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选择将政府下拨的教育发展资金投入到提高本地区升学率方面,而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师队伍、教学场地等方面处于投资短缺的状态,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理念势必影响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效率,不利于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事业的推进。从传统教育方法来看,目前,农村大部分教师还是秉承着“考试成绩第一”“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指标”等传统观念,这种过度注重“应试”的功利价值,“唯考试论”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忽视了在自身教学方法上的改进优化。教师是农村教学信息化的实践主体,教师教育理念的落后,直接影响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绩效的提升。
(五)农村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比例失衡,进而制约了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不利于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一是从教育资金的来源角度看,目前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拨款、学校自筹以及社会资金三方面。现实中,政府拨款下达的资金主要用于提升学生的升学率方面,忽视对于农村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学校自筹的资金原本主要是依靠农村教育附加和按政策标准规定收取的上机费,但是农村税费改革和中小学“一费制”的实施,使农村学校几乎失去了自筹经费的能力;而社会资金目前在农村地区也处于几乎空白状态。由此可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存在着不足问题。二是从教育资金投资的区域层面看,相较于城市学校而言,政府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经费非常稀缺,结果造成城乡学校教育信息化差距越拉越大。三是从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资方面看,这部分教育信息化资金也只都投资于购置硬件设备,而很少投资到信息化人才培育方面[7]。结果导致有的农村学校利用教育信息化资金为教师建起了电子备课室,但由于没有专门的人才去使用,最终导致资源的浪费和闲置,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绩效。
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的原因探析
据笔者总结发现,现阶段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即教育一体化建设思路与城乡二元机制的冲突、农村本土文化服务与教育现代化追求剥离以及农村教育传统定位与社会转型发展矛盾。
(一)教育一体化建设思路与城乡二元机制的冲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构建要求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但当前城乡二元教育机制依然是阻隔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制约农村教育信息化进步,进而阻碍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因素[8]。城乡二元教育机制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与历史背景,在特定时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效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城乡二元教育机制已然成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制度束缚,严重影响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等配置、教育机会的公平享有,以及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推行,对于当下的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更是形成了无形的障碍。由于城乡二元教育机制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助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实践还存在许多困境难题:其一,由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结果造成许多农村学校在教学软硬件设备更新、教学师资队伍优化、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等方面都远不及城市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结果只能使城乡之间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差距越来越显著,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展缓慢。其二,由于城乡教育二元观念的影响,许多农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上也向城市靠拢,过度宣扬城市教育文化发展的优越性,而极力贬低农村社会的乡土价值,违背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初衷,制约了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绩效。
(二)农村本土文化服务与教育现代化追求的分离
在教育信息化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事业过程中,农村学校将学习最先进的教学方式、改进传统教学管理模式、重塑农村办学理念、重构教育评价机制等,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助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但这种农村教育现代化和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提升必须要与当前农村的教育文化服务相适应,并且互相同步共生发展。这是缘于:一方面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提升要以本土文化改造为基础。只有在追求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目标过程中,既重视乡村本土性的文化基因价值,又吸纳现代工业文明创造的先进教育理念[9],才能找到一条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发展的道路。二是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借用农村教育信息化得到弘扬宣传。农村本土文化只有深刻地嵌入到农村教育信息化事业之中,才能够起到重塑农村学生价值观念,体现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价值本位的目的。然而在当前农村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许多基层政府和学校机构片面追求教育技术的更新换代、教育设备的快速升级,而恰恰忽视了农村教育文化的本源作用发挥,因而必然会阻碍农村教育现代化和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事业长远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学校过度重视引进先进教学设备,而忽视村庄特色文化宣扬,结果造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缺乏内涵价值,不仅阻碍了农村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而且制约了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
(三)农村教育的传统定位与社会转型需求的矛盾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许多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去城市务工生活,结果农村人口大量减少,乡村空心化问题愈发严重。在这样的情形下,农村教育的传统“为农”定位势必会引起许多村民的误解,进而导致许多农村人口宁愿将子女送入务工地城市就学,也不愿留在农村学习,农村教育的主体功能和价值渐趋消失。从理论上而言,教育信息化不仅倡导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而且更加强调突出人全面发展的价值指向,而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传统“为农”定位无法与社会转型需求发展相适应,更加不能促进农村学生的素质提升,进而促进农村社会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实践中,传统农村教育固守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理念,在定位上没有做到与城市学校进行沟通交流进步,无法真正体现村民群众的基本教育诉求,因而不利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绩效。尽管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农村学生家长始终认为只有升学才能进入城市享受城市优质的公共服务,因此导致农村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本末倒置,最终制约了农村现代教育的整体发展,使得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事业依然任道重远。
五、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治理策略
针对上述制约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深层原因,当前迫切需要采取因应措施,通过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从而实现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
(一)以确立教育信息化理念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
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在满足人类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作用。正如法国哲学家德尼·狄德罗所言:科学技术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各种先进手段、技能方法和规则工具,在社会实践中呈现出多元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10]。教育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融合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现阶段需要摒弃农村教育传统定位,确立现代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助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目标实现。在教育信息化引导下,教育信息化助力农村精准扶贫实践需要从经济与社会两个层面进行重新定位。在经济定位层面,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在于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乡村振兴时期,农村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投入到精准扶贫与乡村社会建设过程之中,从而保证人才充分供给是农村教育的现代职责。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帮助培育更多的优秀创新人才,从而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撑。在社会定位层面,农村教育信息化以实现社会的整体共荣发展为目标。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必然伴随着城乡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这过程必然夹杂着许多矛盾冲突,而农村教育信息化能够调节农民群体的谋利心理,担负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秩序的作用。
(二)以构建城乡教育信息化共同体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
近年来,尽管国家通过户籍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等改革,极大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端,但是在现实中人们依旧将城市与乡村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进行区别对待,在教育信息化问题上也是如此。这种城乡二元固化机制严重阻碍了城乡教育信息化共同体的建设,是当前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现阶段需要把握农村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有利机遇,积极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从而构建城乡教育信息化共同体。首先,合理制定农村教育信息化政策。政府部门要在充分掌握本辖区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基础上,科学制定农村教育信息化分类扶助政策,着重加强和支持农村薄弱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缩小贫困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绩效。其次,保障农村教育信息化经费支持。政府部门要将城市与乡村置于平等地位,重点加强中央财政对于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于偏远地区贫困农村信息化教育的支出投入,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最后,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是保证农村教育信息化能否发挥效用,农村教育扶贫工作是否顺利推进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需要从农村整体的经济环境着手,致力于实践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理念,深入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才能接轨于城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三)以强化本土文化与教育信息化融合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作为社会文化再生产的工具,作为推进教育工作载体的学校需要承担起文化创造的责任与担当[11]。由此可见,农村学校不仅肩负着传播乡村文化的责任,而且也是彰显现代文化的创造平台。面对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助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发展过程中本土文化弘扬与现代化改造之间的矛盾,我们在推行农村教育信息化事业中需要强化本土化的文化服务意识,彰显现代化的改造意蕴,最终致力于农村教育扶贫事业的顺利推进。其一,在农村教育信息化中嵌入乡土文化价值。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在吸收现代信息技术助推乡村发展的同时,更要立足于传承乡土文化,在发展信教育息化基础上强化本土文化服务意识。其二,乡土文化要接受现代化的改造,自觉与农村教育信息化协同并进,从而起到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提升农村精准扶贫绩效的目的。其三,农村教育信息化能够利用本土文化开展不同层次的文化教育服务。村民子女接受教育的现实需要大体有三种,“一是升学,改变农民身份;二是掌握些文化知识,以应生活之需;三是学得一技之长,作为谋生的手段”[12]。因此,农村教育信息化在促进现代化教学的同时,也应积极推动贫困村民的脱贫工作,最终促使农村现代教育真正服务于教育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四)以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
针对当前农村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治理结构缺乏、人才队伍体系不合理等问题,迫切需要构建一种长效的农村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长远地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事业发展。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尽管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不可能完全实行市场机制的模式来运作,但是我们可以将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中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按照市场的运营机制来进行维护,具体的教学培训可以由学校教师来开展,但教学设备的维护依靠企业来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农村信息化本身资金的投入,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治理绩效,而且也可以增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质效益。另外,在教育信息化助力农村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有很多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缺乏外部的监管机制造成的,这表明传统的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内部监管方式存在着固有的局限。因此,可以适当引进其他专门针对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信息化资源整合的独立专业评估机构,采取内外结合的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信息化评价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更好地化解农村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而且也有利于推进农村现代教育的实现,最终提升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