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新媒体时代就业指导策略研究
2018-02-10◆
◆
(南通理工学院)
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报告还表明,互联网用户正集中在手机移动电话上,有95.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手机移动电话已经成为促进互联网用户增长的主要因素。据相关调查发现,大学生凭借其自身的优势,成为手机新媒体最活跃的用户群体之一,目前大学生基本上人人一部智能手机。手机作为新媒体的重要载体,因其多功能、便携性和智能化等特点,已成为新一代媒体的重要载体,正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沟通方式,也必将对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带来挑战。
一、手机新媒体——高校就业指导载体新形式
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手机功能越来越多元化。QQ、微信、各类APP等应用程序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手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都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并在使用过程中影响着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也就为扩充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了极好的平台。高校可以依托手机新媒体,开发就业指导相关客户端,实现利用手机新媒体对学生的定向传播与管理,把就业指导的理念、内容体系、目标要求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向学生传播,使之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种延伸和有益补充,学生也在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认可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等。
二、手机新媒体给高校就业指导带来的挑战
1.手机新媒体打破高校就业指导传统教学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观。而手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使得这种师生之间的关系得到动摇。在媒体节目中,教育者不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教育,而是作为用户的身份表达他们的意见。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学习更熟练的网络技术,来提高自己在媒体中的语言表述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实现多点互动的功能,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网上互动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媒体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成为教育的主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多点互动的传播方式使教育有效性减弱
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学方法主要有理论灌输法、说服教育法等,其共同的特点都是面对面教授。在实施这些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教育者处于核心地位,通过单向途径传播知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合适有效的交流。,教育教学的方法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且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新的移动媒体的出现给这种逐点教育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传播知识和信息,速度比点对点的快得多,传播的信息也非常丰富。在多点互动的手机新媒体时代里,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传递信息,对于教育方式和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对就业指导需求的内心动态,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
三、手机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研究
1.打造就业指导教育“手机微课程”
就业指导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对于生活实践的感悟和感知才是就业指导教育的最终诉求。高校可以将目前流行的“微课堂” 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建立就业“手机微课堂”,制作5~8分钟的微小精湛的就业指导课程视频,并在手机应用平台上发布,供学生“随时、随地、随身、随手”接受高效的就业指导。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手机新媒体的相关功能,关注学生在相关媒体上发表的言论,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因材施教。同时,教师应主动发布媒体,积极推进社会的积极话题,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讨论,在网络上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将就业指导教育融入“微生活”,使学生对其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师生实现线上的互动,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构建就业指导教育“手机微体系”
现在各种手机媒体与客户端层出不穷,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也要与时俱时,要根据不同群体的学生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就业指导模式和工作平台,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和成长,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构建相应的就业指导教育“微观体系”。首先,可以开通学校就业指导微信,使其成为连接学生、家庭和学校的中转站和枢纽带,使各方面人士都能从微信上了解到学校的近期工作安排要求。其次,开发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智慧高效的就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就业智能APP,服务于学生和用人单位,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实效。最后,开通就业指导教育老师的个人微博或微信,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因素,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来适应“微时代”,构建符合这一时代特点的“微体系”,促进高校就业指导更具针对性、个性化和人性化。
3.增强就业指导教育“微力量”
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对于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微时代”教育队伍中,凝聚力和凝聚力的要求更高,要求学校把专业教师、班主任等力量集中到就业指导教育中。教师应掌握新思维、新观念、新语言等“微观时代”的各种技能,最大限度地弘扬“微观时代”的正面形象,努力防止网络生活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动学生骨干、优秀学子和优秀毕业生的“微力量”,使其在学生群体中起到榜样先锋的作用。同时,教育者在使用“微力量”的过程当中,对学生关心关注或普通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归纳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解答意见或改进措施,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4.拓展学生就业求职“微路径”
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相关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规模突破13亿台,移动智能终端基本约人手一台。移动互联网以其智能化、互联化、覆盖率高等特点,不断促进“互联网+”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因此,具有简便易操作、几乎零成本、省时又省力。实时交互特点的“微招聘”“微求职”等,必将成为未来招聘企业和大学生都乐于接受的新兴招聘与求职模式。
[1]张曼,龚贺.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探析[J].华章,2014,(08).
[2]李琼,张菁,马素伟.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路径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4,(01).
[3]朱芸芸.手机媒体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3,(9).
[4]TalkingDate: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