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消除疟疾历程综述
2018-02-10唐勇杨文洲通讯作者贾从英高红霞
唐勇,杨文洲通讯作者,贾从英,高红霞
(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淮安 223001)
0 引言
疟疾是我市流行历史悠久、危害严重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 我市曾发生两次大面积的疟疾暴发流行,发病率分别高达38.70%和35.97%[1]。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疟疾防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2],实现了2012年以来全市已连续5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6年全市所辖8个县(区)均达到国家《疟疾的控制和消除标准(GB26345-2010)》规定的消除疟疾标准,现将全市消除疟疾历程报告如下。
1 基本概况
淮安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地域,面积10072平方公里,2016年年末户籍总人口567万人、常住人口489万人,下辖清江浦、淮阴、淮安、洪泽、开发区5区和涟水、盱眙、金湖3县。全市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近20年平均气温为15.06℃、平均降水量为998毫米,环境、气候较为适宜疟疾的传播和媒介的孳生繁殖;部分县(区)是传统出国务工输出地,为输入性疟疾防控重点地区。
2 疟疾流行情况及防治历史
疟疾在本地区的流行至少有2200多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淮阴用草药治疟和避邪的记载。疟疾类型以间日疟和恶性疟为主,前者占全部报告病例的99.98%,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捕获比约9:1。解放前,疟疾在我市境内年年流行,很多人因患恶性疟疾而死亡。解放后我市疟疾的大流行以10年左右为一个周期,1960年前后、1970年前后,全市分别出现两次疟疾大的暴发和流行,疟疾发病率分别为38.64%和35.97%。在全面启动消除疟疾工作前,我市疟疾防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54-1976年,群防群治阶段,疟疾防治从无到有,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1954年,遵照省卫生厅要求,全市开展疟疾普查及免费救治。1956年中共淮阴地委向全区人民发出“除四害(蚊、蝇、鼠、麻雀)、灭四病(丝虫、钩虫、蛔虫、疟疾)”的号召,3年疏通沟渠长94万余米,填平洼地面积140万平方米,治疗疟疾病人12937人,降低了疟疾发病率。1964年我市将恶性疟列为单独疟疾虫种进行防治。1973年我市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使用有效防治药品对疟疾进行全面防治,推行“两全”(即非流行季节全民服氯喹、伯氨喹宁进行疟疾休止期“根治”;流行季节全民服乙胺嘧啶和伯氨喹宁进行“压高峰”预防服药)、“两复”(即病人、疑似病人流行后期进行“复治”;15岁以下少年儿童流行后期“复治”)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疟疾的流行,至1976年,全市疟疾发病率由17.04%下降到0.68%,大大低于非暴发流行年的发病水平。
(2)第二阶段1977-1996年,综合防治阶段,疟疾防治从末端到源头,防治手段日益完善。1977年到1983年间,我市根据发病率的不同,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防治疟疾,即局部发病率高的采取“两全”、“两复”;一般流行区采取“一防、三治、压高峰”(即防蚊灭蚊;治疗现症病人、发热病人查治和休止期根治;流行季节对病人和发热病人的家庭成员、左邻右舍或村民小组的“重点人群”进行压高峰服药);发病率低的地区以控制传染源为主、防蚊灭蚊为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从1978年起陆续在各乡建立专职和兼职疟原虫镜检站,1981年制定并推行疫情登记报告制度;期间全地区休止期“根治”1407.4万人次,“压高峰”预防服药2825.55万人次,查治和复治病人54万人次、疑似病人88.22万人次,成功阻止了在1980年前后的周期性疟疾暴发流行;1990年和1992年涟水县、淮阴县分别经省考核组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1995年疟疾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在恶性疟防治方面,以室内防蚊灭蚊作为基本防治措施,使洪泽、金湖两个低流行区降至散发状态,疫情长期波动的盱眙县配合DDT室内滞留喷洒和用溴氰菊脂浸泡蚊帐,亦于1995年达到恶性疟消灭标准并通过省级考评。这一阶段,全市疟疾防治工作的组织、宣传、技术指导、检查督促和评比等各项工作比前期更加深入,技术培训、科研调查等工作也有较大进展,整个疟防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3)第三阶段1997-2009年,巩固控制阶段,疟疾防治在整体控制的前提下日趋精细化。从1997年开始,根据省卫生厅提出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防治原则,我市坚持以规范传染源管理为主导,进一步降低疟疾发病率,狠抓血检工作质量,注重疟疾监测,努力保持疫情稳定。1997-2009年,全市血检发热病人55.04万人次,治疗现症病人1546人次,休止期根治9.84万人次,流行季节预防服药2525人次。这一阶段,除重点县盱眙外,其它县(区)疟疾发病率均控制在1/万以下。2009年11月,金湖县通过了省卫生厅基本消灭疟疾考核。
3 消除疟疾工作情况(2010-2016年)
按照《江苏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和《淮安市消除疟疾行动方案(2010-2020年)》的要求,我市围绕消除疟疾目标和时间表,我市于2010年11月份印发了《淮安市消除疟疾行动方案(2010-2020年)》(淮政办发〔2010〕184号),全面启动消除疟疾工作[3],明确了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防治策略和措施以及各部门职责,对病例发现和治疗、疫情报告、疫点处置、主动病例侦查、培训、督导、健康教育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3.1 强化能力建设,为消除疟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为做好消除疟疾工作,我市从机构、人员、技术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强能力建设。一是机构、队伍方面,市及所辖8个县(区)疾控机构中均有寄生虫病防治科和专职疟防人员,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专兼职人员负责疟疾防治工作;2014-2016年,市及各县(区)培训市、县、乡三级临床医生764人次,防治人员1044人次,镜检人员790人次。二是扩大镜检覆盖面,提高血检工作质量。2013年淮安市寄生虫病诊断参比实验室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共设有疟疾镜检站176个,实现了乡级卫生院疟原虫镜检全覆盖,全市所有县(区)每年均超额完成省、市制订的血检指标和血片复检任务。2014-2016年,全市血检率分别为全人群的0.9%、0.5%、0.4%,疟疾血片复检率分别为14.95%、17.48%、20.86%。三是以省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为契机,提高专业人员理论实践水平。我市代表队在2011年和2012年全省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中分别获得团体二等奖和三等奖,为全省参加全国竞赛取得好成绩做出了贡献,也为消除疟疾工作储备了技术人才。
3.2 狠抓措施落实,有序推进全市消除疟疾工作
为适应疟疾防控工作从控制阶段到消除阶段的转变,我市逐步推行省“1-3-7”消除疟疾工作新模式[4],确保疟疾传染源管理和疫点调查处置工作的有效开展。2011年4月,洪泽县报告了我市最后1例本地感染病例[5]。2014-2016年,全市网报和专报实验室确诊疟疾病例分别为56例、48例、41例,均为国外输入性疟疾病例, 境外输人I生疟疾威胁愈来愈严重[6-9]。发现疟疾病例后,市、县、乡级三级医疗单位做到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及采样送检;市、县疾控机构均在3天内对网报疟疾病例进行复核、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相关病例信息录入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报告上报;病例居住地县级疾控机构均能做到病例网络直报后7天内进行疫点处置,向居民发放疟防宣传材料。市及各县(区)疾控机构均按要求储备足量的抗疟药物,所有病例均能按照省血寄研所《江苏省抗疟药物使用和管理方案》要求进行规范治疗和全程督导服药;2014-2016年全市休根治疗25例疟疾病例,休根率和全程督导服药率均100%。
3.3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疟疾防治意识
为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疟疾防治意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主动参与消除疟疾工作,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每年的“全国疟疾日”期间,通过悬挂横幅、摆放展板、发放宣传折页和接受现场咨询等方式向广大市民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并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和手机短信等传播媒介以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商务局等部门对出国劳务人员开展针对性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在对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置和主动病例侦查等过程中,向疟疾患者及其家属、同伴和疫点周围人员同步进行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2014-2016年期间,全市各地共播放录像191场次、广播183次,制作宣传栏1970个、展板686块、报纸专栏34版,印发宣传折页181312份、小册子30356本,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咨询4203场次,同时还制作了横幅、标语,发放了围裙、无纺布袋近千只,接受教育人群303.51万人。市疾控中心2014年在全市印发了“致赴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区务工等人员的一封信”,进一步推动了输入性疟疾宣传和防治的开展。
3.4 加强协作交流,为消除疟疾工作营造氛围
疟疾防治离不开联防联控,2010年2月,针对当时输入性疟疾病例不断增多的情况,我市由市卫生局、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淮安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对外劳务输出人员输入性疟疾防治工作的通知》,对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外经贸部门、疾控机构在输入性疟疾防治方面的应当承担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加强领导、各司其职,抓好健康教育、医务人员培训、出入境监控、免费治疗咨询、沟通交流等各项工作,为全市消除疟疾工作建立了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机制,也为全市消除疟疾的开展奠定了工作基础。我市消除疟疾工作也得到了外国友人的好评,从2011年起,盱眙县作为省血寄研所援外疟疾防治教学基地,接待了近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疟疾防治专家的参观交流,促进了盱眙县和全市消除疟疾工作的开展。
4 讨论
消除疟疾是指在明确的地理区域(通常是国家) 阻断由蚊子引起的当地疟疾传播,即本地感染零发病 率;消除疟疾标准是指连续3年以上无当地感染病 例,而明确当地是否无本地感染病例需要通过血片复 核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来完成[10-11]。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淮安市的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项指标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全市医疗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经受住了考验。但我市当前适合疟疾传播的自然条件、传播媒介依然存在,疟疾传播机制并没有彻底改变,境外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市在以后的疟疾防治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加强对疟疾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专业机构和防治队伍的能力建设,做到机构不撤、队伍不散、工作不停、经费不减。继续抓好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做好以发热病人血检为重点的疟疾监测和疫情管理工作,重点加强输入性疟疾的各项防控措施,强化部门协作,增强疟疾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培训和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保健意识,持续巩固全市消除疟疾工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