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企业实践角色定位困境及解决策略探讨
2018-02-10张媛媛侯伟林
张媛媛,侯伟林
(1.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2.挪迪克流体控制(苏州)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121)
0 引言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专业教师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在参与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更新专业知识体系,融入企业文化,掌握一手岗位工作案例,从而进一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程。但教师在进企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有自身角色定位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教师本身和所涉及的企业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在逐渐融入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会有角色定位困惑——我是谁?我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其次,企业并没有完全接纳教师,把他们当成“自己人”——普通员工看待,教师和企业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种情况的存在已经影响到教师企业实践的效果,同时也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进企业的相关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1 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的政策背景与实践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十七条对教师企业实践进行了相关的规定,历经二十多年发展与不断充实,目前教师企业实践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网络体系,其中囊括了国家级培训(以下简称国培)、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以下简称省培)以及各个高职院校自主实施的教师进企业实践。
1.1 教师企业实践政策背景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中提出的四个项目中,明确了高职教师具有参加国培与省培的权利与义务,同时提出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项目,为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系统化、专业化转换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中明确了教师企业实践项目所需经费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和高职院校为辅,为教师企业实践解决了经费的后顾之忧。
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确立了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实现教师企业实践的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首先,《规定》出台了企业参与教师企业实践的支持政策,对企业进行税费减免,鼓励教师对企业员工开展培训,进行产品研发,从而实现双赢。
其次,《规定》中明确提出教师实训基地建设,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教师企业实践体系。
第三,为了保证教师企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规定》提出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从学校、企业、教师三个维度出发,保障教师企业实践的效果。
最后,《规定》对教师企业实践考核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要求建立教师企业实践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实行绩效管理。
1.2 高职教师企业实践模式
在政策支持下,高职教师企业实践有着多种选择,模式主要有国家级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以及校企合作教师企业实践三种形式:
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对象为全国非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具有中级(职称)以上教师职务的专业教师。国内培训时间均为4周,通过聘请行业专家授课、学员小组讨论等形式开展,使教师掌握行业动态,了解前沿专业知识。国外培训为期4周,重点培训教师掌握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以及相关课程开发手段。国培项目由中央财政拨款,它的优势在于培训内容的专业化,但对名额控制较为严格,下拨到各个高职院校时,名额则更为稀缺,往往无法覆盖到一线专业教师。其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会导致各个培训基地师资力量不均衡,从而降低了教师国培的受益面。
省培项目是在国培项目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不断重组优化升级的需求,以各区域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情况为基础,开展为期四周的培训,通常分成四大模块:教学理论与方法、科研研究方法、企业实地参观、培训教师经验分享。省培项目是对国培项目的重要补充,能结合教师的实际需求展开对应的培训,同时扩大了教师培训的覆盖面,使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不断丰富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了解相关企业的行业动态,也为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但一些省培项目的培训课程过于形式化,聘请的专家没有行业代表性,降低了省培的效果。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在不断开发校企合作资源,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开设企业学院,安排教师定期参与企业实践,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服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校企合作还是建立在“人情关系” 上,校企合作企业数量以及合作专业较为有限,具体校企合作框架体系没有形成,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性”专业,例如涉及核心制造技术以及客户资源的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往往会流于形式。
2 教师企业实践角色定位困境分析
角色定位宏观上指的是社会角色的界定,反映在微观上则体现为个体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来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我是谁”。一般意义上来说,人们经过特定范围的社会活动,角色定位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一旦个体接触新的环境或者需要处理崭新的社会关系时就会出现角色定位困境。教师企业实践中,陌生的工作环境,崭新的企业文化,新型的人际关系都为教师准确的角色定位制造了障碍。
2.1 我是谁
教师企业实践的过程是角色意识重新定位,角色扮演由教师向企业员工转换的过程。这一角色转换的顺利与否,角色定位的精准与否是教师、企业、高职院校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方产生偏差,角色定位困境就会显现。
教师长期处于学校这座“象牙塔”环境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角色定位,而企业实践初期,陌生的工作性质与内容让他们手足无措,产生对自我身份认知的不确定感,我是谁?我能胜任这份工作吗?进一步而影响到教师自我角色的准确定位。与此同时,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带来的冲击力还未消退,他们还需面临将书本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双重压力,教师的自我身份认知发生偏移,他们往往会经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角色重塑的心路历程。
企业日常运作离不开各部门协调与合作,教师进入企业实践面临的不再是单纯的师生关系,需要与不同部门的人去沟通交流。当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企业员工时,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员工却仍然以一种“过客”的姿态来对待教师,没有真正接纳实践教师成为企业一员,从员工对实践教师的称呼就可见一斑:企业员工往往会用某某老师来称呼实践教师,这也导致了教师企业实践缺乏归属感,从而在角色定位中产生偏差。
经过调研发现,各个高职院校组织的教师进企业实践活动,对进企业实践的教师设定了严格的汇报检查制度。规定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定期的回学校进行企业实践汇报,有的周期甚至短到每周需要回学校进行工作交流,刚刚适应企业员工的角色就立刻要转换成教师的角色,教师本人在此频繁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往往产生不适感,角色定位困境自然而然的产生。
2.2 我能做什么
一方面,高职院校希望教师借着进企业实践的机会能够为企业做些什么,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并要求实践教师制订详细的企业实践目标。而另一方面,实践的企业往往由于企业实际情况以及经营的产品特点,提供给教师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高职院校的要求与企业实际提供支持的不对等性造成的冲突是教师企业实践过程中角色定位困境产生的温床。
虽然高职院校对教师企业实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许多高职教师是迫于职称评定、学院规定以及自身发展的压力才进企业实践的。实践效果的依据也只是企业提供的简单的总结性评价,没有科学的对教师企业实践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师在整个企业实践过程中处于模棱两可的境地——教师还是企业员工?这种模糊的自我角色意识降低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增加了教师自我角色定位的不确定性。
此外,许多涉及客户信息以及先进技术的企业,他们并没有真正地接纳教师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没有把教师当作企业学徒来对待,企业不期待教师创造价值,只期望教师不出错地完成企业实践,从而导致教师的企业实践只流于形式,无法获得企业的真实岗位体验。在这种虚幻的职业体验场景下,教师无法形成真正的角色意识,更不用提准确的角色定位了。
3 角色定位困境解决策略
解决角色定位困境的前提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师和实践企业三方协同合作,教师要理清“我是谁”“我能做什么”,高职院校、企业要担起监督指导的职责,从而最大限度提升教师企业实践的效率,实现教师企业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3.1 教师自我角色定位意识觉醒
教师企业实践要注重角色意识的建设,为准确角色定位服务,收集实践企业背景信息,了解企业文化,掌握企业产品的相关信息,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缩短工作初期的不适应感,主动完成由教师角色向企业员工角色的转换。
教师在企业实践初期要摆正心态、端正态度,以虚心学习的态度融入日常工作中。首先,实施自我意识层面的角色转换,在进入企业工作的第一天就要站在企业员工的角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其次,在成功完成由教师角色向企业员工角色转换之后,在各个方面以企业优秀员工的考核标准来开展工作,严要求、高标准是教师企业实践精准角色定位的前提。
在实践教师熟悉企业员工这一角色之后,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虚心向同事请教,及时归纳总结。同时可以依据实践岗位工作职责具体要求展开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提升工作效率。熟练掌握工作内容,明确工作中的侧重点是准确角色定位的基石。
3.2 企业和高职院校协同合作
教师企业实践准确的角色定位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为教师企业实践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在教师实践过程中提供指导与技术支持,两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高职院校在教师进企业实践之初,需要强化教师企业实践心理建设,聘请专业的心理导师帮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角色转换,为企业实践角色定位搭建桥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出台合作企业审查标准,签订一批真心用教师的紧密型合作企业,为教师企业实践角色精准定位搭建平台;在教师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加强监督,制定规范的教师企业实践的检查制度,对教师企业实践实施过程性评价,对教师企业日常工作起到指导作用,进一步帮助教师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在教师企业实践结束时,要对教师企业实践进行总结与客观评价,促进教师企业实践成果的转化,真正体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实践企业要做到“用人不疑”,真正有效对接并实施教师下企业实践活动,要敢于让实践教师参与企业日常事务的运营,帮助实践教师深入体验一手的生产工艺与流程,使教师完成员工角色的定位。与此同时,实践企业要做到一视同仁,将教师看作员工、学徒,用严格的标准来考核教师的企业实践,使教师能扎根于自身企业员工的角色定位,让教师企业实践“落地”,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
4 结语
通过教师自身角色定位的把握,高职院校对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支持,以及实践企业的协同合作,在化解教师企业实践角色定位困境的同时,提升了教师企业实践的效率,进一步促进了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平.基于专业发展的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4-38.
[3]涂三广.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身份认同困境及其超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18).
[4]王继平,盛晓君.简析职教教师企业实践的必要性与有效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
[5]陆靓霞.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提升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5).
[6]吴俊梅.示范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思考与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