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用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价值研究

2018-02-10刘佳佳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抗氧化剂微血管血糖

杨 睿 刘佳佳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化学教研室,河南 漯河 462000

糖尿病属于常见且多发的一种临床疾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其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为微血管病变。对糖尿病患者开展早期临床诊断以及预防,对于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十分有利,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将其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lc)实际上是葡萄糖非酶促蛋白糖和血红蛋白发生基化反应产生的产物,HbAlc含可对糖尿病疾病患者控制血糖情况进行准确反映[1]。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纳入且参与研究的60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此次实验目标,报道HbAlc检测的临床价值和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为本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病症进行组别划分,A组为无微血管病变患者,共30例,女性14例,男性16例,年龄50~70岁,中位年龄数值(60.21±3.21)岁;B组为微血管病变患者,女性15例,男性15例,年龄51~71岁,中位年龄数值(61.54±3.87)岁;参照组为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纳入且参与分析的30例健康体检人员,女性16例,男性14例,年龄51~70岁,中位年龄数值(60.87±4.54)岁。实验组和参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实验组纳入标准: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葡萄糖慢性增高的特点,血糖超过7.6 mmol/L,且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此次分析调查工作,并且医院伦理委员会对此次调查内容批准。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异常、不配合等患者。

1.2 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集12 h空腹状态下的清晨静脉血液4 ml,在EDTA-K2抗凝剂中加入2 ml样本,置入封闭试管中进行均匀混合,2 h之内检测样本HbAlc水平,在普通试管放入剩余的2 ml样本让其自然凝固,采取离心方式进行处理获取血清对空腹血糖(FBG)水平进行检测。选择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以及硼酸盐亲和层析高效液相法测定样本资料的HbAlc水平,选择OLYMPUS-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己糖激酶法检测样本的FBG水平。观察比较观察组和参照组HbAlc水平、FBG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数据计算研究显示,A组HbAlc水平(7.33±0.65)、FBG水平(7.24±0.44)显著高于参照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948,t=16.1159,P<0.05);B组HbAlc水平(11.21±0.54)、FBG水平(12.01±0.43)显著高于参照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5510,t= 61.3280,P< 0.05);B 组 HbAlc水 平(11.21±0.54)、FBG水平(12.01±0.43)显著高于A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485,t=42.4664,P<0.05)。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的改变,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出现很大改变,促使糖尿病近年来患病率呈现出逐渐增高的发展趋势。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增殖、形成微血栓是糖尿病发病之后主要特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属于一种特异性疾病,基底膜逐渐增厚且合并透明样物质沉积为主要特征。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后存在不同程度微循环异常现象,微循环异常和基底膜病变常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微血管病变的病情。微血管病变呈现出视网膜、心肌、肾、足趾以及神经组织发生病变。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主要体现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病变中,发病之后容易诱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以及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的现象,导致微血管形态出现畸形、扭曲、打结等问题,且因内毒素和细菌直接损伤微血管,因此,可能形成微血管瘤。此外,因微血管壁粗糙、微血管管道狭窄、微血管弹性减弱以及血管扩张,以及其他方面代谢异常引发血流淤滞、血粘度增加、血细胞聚集,促使在微血管附近发生明显出血或者渗出的问题,因此以上情况都属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重要构成成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主要有糖尿病四周神经病变、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2]。早期的糖尿病十分容易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合并发生,严重损伤患者多个脏器和系统,直接影响其日后生存质量。传统检测技术为血糖检测,检测患者餐后2 h血糖以及空腹血糖,十分容易被运动和饮食因素所影响,检测结果具有较大波动,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设备和技术的发展且不断深入分析疾病病症,在糖尿病检测中HbAlc逐成为首选措施[3-4]。HbAlc是人体血液红细胞内血糖结合血红蛋白形成的产物,不出现可逆性反应。并且HbAlc和血糖浓度之间形成正比的关系,可对血糖水平进行第一时间检测,血红蛋白是控制3月内的血糖水平,准确率较高,因此,HbAlc能够当做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正常人体HbAlc水平大约为5%左右,糖尿病患者的HbAlc水平一般低于8%,此时不形成相对严重的并发症。如果糖尿病患者HbAlc水平≥9%时,此时患者持续出现偏高的血糖水平,进而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视网膜[5-6],严重的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是诱发死亡的关键影响因素。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发生病变时,存在相对粗糙的血管内壁,严重损伤患者内皮,毛细血管发生基膜变厚的现象,且血小板功能出现异常。因此,在糖尿病患者出现微血管病变时,机体长时间维持高血糖水平,激活血小板,进而严重损伤机体血管,引发功能亢进,患者机体对血小板进行严重阻滞,释放大量的活性物质进而引发微血管内皮受损[7-8],在糖尿病患者出现缺血症状、缺氧症状时,进一步加重疾病情况,最终导致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预防过程中,想要全面的保护患者血管的微循环,需要做好“防、修、促”,防实际上就是抗氧化预防,以此避免微循环发生硬化和老化的现象。不同抗氧化剂具有不同抗氧化能力和作用途径。脂溶性抗氧化剂能够对细胞膜脂进行保护,防止被自由基攻击,细经水溶性抗氧化剂来保护细胞水相部分。相比较抗氧化剂单独应用,抗氧化剂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效果更显著。抗氧化联合应用的组合:绿茶粉、越橘提取物、B-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修实际上就是促患者机体产生胶原蛋白,维持微血管的基本弹性;促就是促进患者机体营养物质之间的交换,进而维持生命活性。生命本质主要就是利用营养素细胞进行新陈代谢。获取越充分交换的营养物质,细胞就存在越高的代谢活性,表示人体健康程度越高。促进毛细血管物质交换中牛磺酸等属于安全的一种催化组合。

此次数据研究发现,A组受检人员HbAlc水平(7.33±0.65)、FBG水平(7.24±0.44)显著高于参照组数据,B组受检人员HbAlc水平(11.21±0.54)、FBG水平(12.01±0.43)显著高于参照组数据,B组受检人HbAlc水平(11.21±0.54)、FBG水平(12.01±0.43)显著高于A组数据,统计学展现数据组间参比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检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检测中存在一定可行性。

综合以上结论,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检测以及评估中采取HbAlc检测的作用相对显著,可提升诊断准确性。

猜你喜欢

抗氧化剂微血管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塑料包装中3种抗氧化剂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榨火麻油保质期的影响
抗氧化剂2-吲哚啉酮衍生物对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126、EGFL7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