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关于《智子疑邻》的思考

2018-02-10杨金华

中学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伦鼹鼠思维

杨金华

人教版七年级上课文《智子疑邻》,说的是有户有钱人家,因为下大雨墙塌了。做儿子的说要修,不然会被盗,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后来果然发生了偷盗。那户人家认为自家的孩子是聪明的,而怀疑邻居老人。这则寓言韩非子的本意是告诉人们向人进言要注意自己和听者的关系;从另一面看是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因为感情的亲疏而厚此薄彼。正确的做法是,这有钱人家应该对老人表示感谢,并且认真听取,防患于未然。也就是说,就是对人对事要客观理性。这样理解好像顺理成章,然而问题也来了,怀疑邻人真的有错吗?

这里我们不妨比较阅读一下《伊索寓言》里《鹰和鼹鼠》的故事。故事讲的是鹰王不听鼹鼠的忠告在橡树上筑巢,最后鹰后和一窝小鹰都摔死了。鼹鼠的警告如此准确的原因是,它就在地底下打洞,和树根十分接近,树根是好是坏,没有谁比它更清楚。

这个寓言寓意和《智子疑邻》很相似,就是不管你的地位有多么高、多么受人景仰,轻视从下面来的忠告都是愚蠢的。这棵树为什么不能筑巢,关键在于鼹鼠在橡树下面打洞。可是寓意指向为什么不是说鼹鼠作奸使滑而是讽刺鹰王呢?笔者认为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且有情感作祟其中的结果。寓意是劝人不要感情用事,但是推理方式却是感情用事。比如在讲《鹰和鼹鼠》的时候,学生和笔者一样莞尔一笑,那就是认为这个鼹鼠也不是什么好人。就像一个人一边挖墙脚,一边嚷嚷墙边的人赶紧走开不然会被墙压死一样。

同样的道理,邻居的老人也是可以怀疑的,其实这个老人就相当于鼹鼠的角色,只不过鼹鼠多了一个更显性的行为。所以,怀疑老人不一定是错的,甚至那个大户人家的做儿子的也很值得怀疑,事实上,社会上这种作奸犯科、监守自盗的例子太多了。问题的关键是不能瞎怀疑,而要有证据。有问题,去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说话,这才是理性客观。

文本的解读是可以多样性的,尤其是寓言故事,如果单一的解读倒是显得无趣极了。然而我们语文教育在解读功夫上还存在很大问题。一般的教学,就是照本宣科,教参上怎么说就怎么讲,语文考试也考得很死,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答案往往指向性很单一,没有多少发挥空间。这种指向单一的阅读其实是伪阅读,或者可以说浅阅读,其造成的原因之一是思维方式上出了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不利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否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与能动地改造世界。在当今世界,只有掌握先进科学知识且具备优良思维品质的人才是社会中最具有价值的财富。培养优良思维品质有利于社会创造性人才的产生,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如果放置到中国传统文化大语境上去观照,则可视为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缺陷。中国文化有非理性的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费孝通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希望实现人人和谐,天下大同。不注重逻辑思辨,注重的是人伦情感,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所谓尊老爱幼、虚怀若谷均属于这种范畴。“人伦是中国最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现实的、具有感情色彩的人伦关系,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牢固根基,其在伦序与人理互动的辩证发展中具有最直接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力。”作为文化主流的儒家本身讲得是伦理道德。在这种伦理道德上,孔子虽然提倡“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但更强调“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诸子百家中法家的思辨也还是停留在君臣之道的伦理表达上,《智子疑邻》就可见一斑。诸子百家中名家、阴阳家在思维方式上很有思辩色彩,可惜早已式微。佛道的思维方式比较注重的是直观的顿悟,具有强烈的非理性特点。因而“对于人伦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批判,须是从其自身出发的批判,本着对人伦文化传统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建构思想,克服有原则批判的局限。”那么,作为面向未来立足母语的语文教学,切实认识到这种局限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重视就是应有之义了。

猜你喜欢

人伦鼹鼠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鼹鼠的家
家庭伦理剧: 从人伦差序到地域关系融变的影像观照
天伦
天伦和人伦共生伦理永恒——秦汉传统中基于发生角度的伦理分类
我想做穿越的“小鼹鼠”
沅陵傩文化中人伦与平民的主体性伦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