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微课的理性追求

2018-02-10乔永彪

中学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琵琶行杜甫理性

乔永彪

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教与学在形式和内容、方法与路径、目的与手段等诸多方面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而微课作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种新生事物,以其短小精悍,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在微课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设计开发了众多有益于教学的微课资源,有收获也有遗憾。我们也从最初的一拥而上、良莠不齐,发展到现在的有限设计、有效应用。我们越发地感觉到,微课并非多多益善,相反我们应该让它回归理性、回归本真。

一、沿波讨源,知能型微课引导诗歌教学走向开阔

有人说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位杂家,天文地理、星象八卦、人文经典、古今佳话都应有所涉猎、有所研究。此语虽有失偏颇,但也点到了语文教学的痛处。知识型社会的到来势必带来的是知识获取途径的多元化与灵活性,也给语文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知能型微课的开发,就是借助网络资源便捷丰富的优势,开发出具有时代特点的微课资源,以打破教师的知识瓶颈,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在讲授《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时,诗人杜审言第一次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杜审言是“诗圣”杜甫的祖父,这层关系引起了学生关注。学生刚刚学习了杜甫的《登高》,诗人那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愁苦之心还在学生的胸中激荡。两首诗歌对比鉴赏之后,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杜甫既然是名门之后,一生为何如此坎坷凄凉?”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要对诗人的家庭出身进行分析,而学生缺少的就是关于杜甫的人生资料。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杜审言和杜甫的家庭谱系,思考家庭因素同杜甫的“沉郁顿挫”诗风有着怎样的关联?之后,我把学生整理的资料重新整合,录制了一节《杜审言与杜甫:了不起的爷孙俩》知能型微课,解开学生的疑惑,帮助他们建立知识链条。在设计本节微课时,我把学生急于了解的资源加以整合,让诗人的形象鲜活起来。

二、披文悟理,探究型微课引导诗歌教学回归理性

诗歌微课应力求从披文入情到披情悟理。我们阅读诗歌时,除了被文字打动,也要“悟理”,分析情感背后的理性元素,对诗歌的理解也需要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探究型微课的开发也正源于此。

《登高》首联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渚”的修饰语为何用“清”而不是青?白沙之上鸟儿飞去为何又飞回?杜甫这首诗歌如此开篇,如果只是凭借感性认知,很难感受到诗人真实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理性认知需要借助分析、归纳等手段。“急风”给人带来的是身体上的寒冷,“天高”看似渺远辽阔,貌似有广阔的世界等着诗人去开拓,然而诗人是在漂泊而非进取功名。如此广阔世界,可怜的诗人处于此间却又无处可去。五十几岁的诗人半生奔波,到头来却落得浪荡江湖的结局,怎不让人唏嘘?所以说诗人写“天高”,是对自我命运的感叹,是对残酷现实的间接表现。末尾一个“哀”字恰恰是上述认识的佐证。理性认知需要证据和推断,讲求通过证据寻找结论。因此诗歌教学需要相关微课进行拓展和延伸。而后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诗人在自然景物中看到了发现了自己。苍茫的天地中,鸟儿在此为什么飞走又飞回,在此徘徊不是留恋,而是不知前方是何方的迷茫与痛苦。诗人举家迁徙,作为一家之长自有苦楚,亲人不能分担,因此下句吟出“百年多病独登台”。年老多病、政治失意、孤独寂寞等多种情绪缠绕心间,因此诗人才会抱病登高,以此排遣愁绪。一个“独”字,成为我们把握诗歌的重要线索。微课开发应该注意文章的细微处,引导学生打开思维闸门,避开朦胧的感性认知的盲区,通过证据合理推断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三、对比批判,研究型微课引导诗歌教学充满思辨

诗歌主题的厚重感往往取决于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深度。在理解诗歌时,通过诗人、作品、形象之间的对比分析,思考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神奇密码”。将批判思维的尺度引入微课开发,以研究型微课带动诗歌的整体学习,引导诗歌教学充满思辨味道。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氓》中的女主人公发出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怒气。《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也喊出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怨声。从时代来看,《诗经》与《琵琶行》相距已有千年,然而女性在社会中、在家庭中的地位似乎没有提高。女性作为封建家庭的附属物的客观现实仿佛模糊了时间的流动。《氓》以弃妇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变被弃悲惨经历;《琵琶行》中琵琶女从京城“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青春幸福跌落到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社会低谷,直至流落江湖,“去来江口守空船”。同为不幸的女子,如何从相同中提炼出不同,从共性中辨析出个性,从不同作品、不同诗人、不同时代背景中寻找到诗歌的深层次情义和内涵,种种问题都需要教师在设计时耐心揣摩、细细推究。诗歌类微课更应该突出这种研究的趣味,而“对比批判”无疑是比较合理、合法的途径。因此,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研究型问题入手,通过对比分析,借助批判性思维,对两篇文本进行分析。《氓》中的女主人公没有屈从“氓”的失信与施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然男子如此薄情,誓言一次次被违反,还有什么留恋的呢?《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命运看似比《氓》中的弃妇要幸运,丈夫只是“前月浮梁买茶去”,自己也不过是“梦啼妆泪红阑干”。然而,谁比谁更幸运,谁有比谁更不幸呢?在设计诗歌微课时,通过对比批判分析,《氓》中的弃妇虽然不幸,但却敢于突破藩篱,反抗夫权的压迫,大胆追求生命的自由与尊严,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琵琶女浔阳江头偶然结识白居易,才有机会慨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命运之悲。通过对比分析,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往往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发布,语文教学也要从形象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由浅表式阅读上升到深层阅读,是当今诗歌微课开发的理想追求。

猜你喜欢

琵琶行杜甫理性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浅析《琵琶行》的音乐美
杜甫改诗
琵琶行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绝句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吴绪经水墨画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