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阅读教学中的细节开掘
2018-02-10赵海玲
赵海玲
细节,简单地说,一般指人物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等。这些细节,一旦被作者捕捉到手恰当入文,便由于它独特的艺术功能,使整篇作品大放异彩,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如巴尔扎克在《个人生活场景·后记》中所说的:“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因此,如何认识分析细节描写,领会作者的匠心,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内容。
女作家池莉说:“我偏爱生活的细节。”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也应该偏爱作品的细节,从细节入手,去开掘解读文章的独特角度,给我们的教学设计增添独特的魅力。因此,笔者就细节描写的作用略加分析,宣以浅见。
一、细节,营造出别样的意境氛围
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有助于再现当时的环境气氛,给读者一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如《故都的秋》中对“槐花落蕊”场景的描绘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里的景物细节描写中写视觉形象:花铺满地;触觉感受:脚踏花地,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这种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对客观景物的细节描绘中融进了作家的情绪,自然使人感到落寞和悲凉,也为文章蒙上了一层忧郁而唯美的色彩。
又如《雨霖铃》中描写男女主人公分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处的“执手”就不能改成“牵手”。因为“牵手”太轻,总给人轻轻触碰彼此的感觉,表达的情味就不会那么深。只有着一“执”字,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彼此紧握着双手,生怕今日的刹那放手会成永别的难舍难分。同时,也会让我们联想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亘古誓言。那份情,那份爱,那种悲,那种苦,都在这“执手”二字里。
二、细节,承载着人物的情感
感情的寄托和表达需要载体,而细节则是情感的极好载体。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传达出细腻丰富的情感,取得“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效果。
如《雷雨》中当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之后,侍萍有一句经典台词。她说:“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的连你都不认识了。”当花容月貌被岁月的风霜侵蚀得衰老憔悴,一身疲惫的侍萍再见到曾经爱过她伤害过她的旧情人时,多少辛酸多少悲哀多少感慨岂能用言语说得清,然而一句“连你都不认识了”却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多少温情。是啊,岁月能消磨掉容颜但终究抹不掉心灵的痕迹。
再如小说《边城》第四节中:翠翠被人送回家,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这一段固然表现出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但联系前文情节:翠翠第一次在吊脚楼下见到傩送二老,二老邀请她去家中做客。翠翠误会了,骂了他一句。二老说“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两处细节描写相映成趣,我们从中可体会出,翠翠对爷爷说自己被鲤鱼吃去,实际上是对邂逅二老的情景的一个不自觉的温柔回忆,读者已经能窥探出那海底针般的少女心中对二老的喜欢,虽然这喜欢是淡淡的。
三、细节,凸显人物性格特点
生动精彩的细节,最能传神的表现人物的个性。它从细微之处着墨,表现人物最本质的性格特点。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答应去劝说秦伯,他是如何从被困的城内出来的?“夜缒而出”——月黑风高的夜晚,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垂吊而下,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暗示了郑国的危险局面,也刻画了烛之武这位睿智的老人勇敢、不畏艰险的爱国形象。这个细节,有叙事的成分,但更多的恐怕在于塑造人物形象。
又如《鸿门宴》中“张良留谢”一节,等到刘邦逃走,张良送礼致歉,“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根本不把刘邦逃走当回事,只气得“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亚父范增的“拔剑撞”而“破之”和项羽的“受璧”且“置之坐上”两处动作细节描写形成强烈的反差,项羽的单纯、刚愎自用、不可一世与范增的深谋远虑、忠心耿耿而又急躁易怒在对比中呼之欲出。
四、细节,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虽小,如果选择恰当,却能勾联前后,对情节的发展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写林冲去沽酒回来,大雪压倒了他栖身的两间草厅,他想起离这半里路上,有一古庙,可以安身……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正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大石头靠门这个细节,是以下情节发展的关键:陆虞侯、富安、差拨三人在草料场放火后,路过破庙,想进庙里避风雪休息一会儿,却因大石头靠门,所以进不去,只好站在庙檐下,他们一边观望草料场的火势,一边谈起了如何设计陷害林冲,不料林冲正欲搬开石头出去救火,却听到三人的谈话。他怒火中烧,夺门而出,杀死三人,投奔梁山。正是这个“掇石靠门”的细节描写,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老子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精辟地道出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推及我们的语文教学,关注细节,解读细节,就是关注作品真正的生命。惟其如此,才能为我们的教学设计不断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开掘一股“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