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确定适宜教学内容 实现语文教学价值

2018-02-09尤海珍唐文裕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7年6期

尤海珍+唐文裕

一、现实语文:教学内容的迷离

在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追求文本的“原意”,忠实地按照教参来解读具有丰富意义的文本,对文本作单一化的理解,以便使学生获得确定、精确的知识或标准答案,从而造成了“终极解读”。

许多教师不考虑学生是否与语文接触了,却一门心思钻进“主题思想”的洞里,不出来了。这一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在它里面,它对我们语文教学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呢?

使用同一本教材的语文教师上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千姿百态,教学内容应该由教材和编者明确地提供给教师,但目前的语文教材面对一篇课文“教什么”的问题往往不作回答,或者回答得很笼统。王荣生先生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序言《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听过语文课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师面对一篇篇选文而苦思冥想出来的教学内容。”

二、内容的确定,应充分体现教材教学价值

1.善于寻找、开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语言学习价值

《夹竹桃》一文在介绍夹竹桃从春到秋花开三季的情景时,有一处是这样描述的:“……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教学时引导学生同下面的句子进行比较:“……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开了,又败了,一嘟噜花长出来了,又黄了。”通过比较,我们更赞同第一种表达方式,巧妙的语言表达,更让我们感受到夹竹桃花期之长,“败了,又开”“黄了,又长”,透过文字,我们更能感受到夹竹桃那旺盛的生命力和那份可贵的韧性。

每篇文章,作家不同,文风各异,语言也别具特色,或生动形象,或凝练传神,或大气磅礴,或细腻委婉,或华丽精美,或朴实恬淡,抑或睿智幽默……不同的语言能给予学生不同的滋养,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价值。教师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品味。

2.善于寻找、开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能力训练价值

例1:“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小学第二、三学段阅读发展目标中都有这样的要求:学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是平时阅读文章时,学生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类题目不好把握。如何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主要的是靠我们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可以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如:(1)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有些文章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只要将题目加以扩充就行了。如《莫泊桑拜师》一文主要介绍了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得到细心指导的事。(2)抓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归纳其主要内容的方法不同。对写人的文章应抓“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对写事的文章可按事情的“要素”归纳;对写景和状物的文章要抓“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有什么特点”。(3)抓重点段。一篇文章一般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段落组成,其中常有最能突出文章重点的段落。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就应抓住这个重点段,其他段落只需做些简单交待即可。(4)句子摘录法。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句子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这种方法,有时可以直接抄句子,有时要稍加组合,有时还要精简一些修饰词。

例2:“品读关键词句的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学段词语教学的目标是:(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关涉和统领全文内容,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理解文章的切入点。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体会这些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借助媒体、品读词句

课文《詹天佑》中有一节讲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人”字形线路,利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的内容。其中“顺着山势、推、拉、倒过来、折向”这几个重点词语比较难理解,而其又是理解“人”字形线路的关键。教师可先利用课件展示“火车前进的过程”,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人”字形线路,再让学生品读、讨论、交流,从中悟出这几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2)比较揣摩、品读词句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如《卢沟桥烽火》中描述敌人是如何来的,原文是:“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而描写我军守桥官兵的进军是这样的:“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一个“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径,而“悄悄地”、“进发”则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可见,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

(3)展开联想,品读词句

教学中,教师可经常引领孩子们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如《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三段向我们介绍了南沙群岛迷人的风光。教学时我把这一段中很多优美的词语罗列了出来:蓝玉、翡翠、水天一色、蔚为壮观、碧波浩渺、心旷神怡。并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再去读读其中的某个词语,想象一下,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学生说:我读着“蓝玉”这个词,仿佛看到了南沙群岛的天空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有学生说:读着“翡翠”一词,我仿佛看到了南沙群岛的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有学生说:从“碧波浩渺”一词,我好像看到南沙群岛碧绿的波涛浮现在江湖水面,真是广阔无边呀!一个个词,如今已演变成了一张张风景迷人的图画,令人陶醉其中。接着我便进行了小结:孩子们,学词语就要学会联想,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学生的想象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次第展开的一幅又一幅画面,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地投射在了学生的心湖上。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婉转的诗,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语言魅力泼泼洒洒地散发着。在这样的教学境界里,词语的亮度被充分点染了。

3.加强语言实践与训练

(1)搜集资料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和其他学科知识获取资料,要让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如学习《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为能使学生对小平同志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让学生搜集关于记述邓小平生平事迹的文章,学生到书店、图书馆查阅,有人还观看了《邓小平》的电视录像。课前有了这样的阅读积累,在课上适时进行交流,学生就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更能深切体会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2)扩展阅读

学完一篇课文,仅仅是阅读的开始。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阅读理应成为学生最经常、最重要的课外活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扩展阅读。如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可以收集有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还可阅读《水浒传》的原著,并在此基础上开一个阅读交流会。

(3)随文练笔

①写法的迁移

典型句式的仿写。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模仿相关句段进行练习: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他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典型句段的仿写。如《广玉兰》。

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观察一种植物,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段话,要求把这种植物的特点细致地写下来。

②语言的重组和扩展

如《槐乡五月》一课:“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联系课文内容说说。

题目可以转化成练笔:联系课文内容练习:五月是( )的季节。

教材中蕴含着不菲的教育教学价值,我们只有潜心研读教材,善于发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真正构建起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