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构的世界里遇见精彩的人生
2018-02-09李晓黎
李晓黎
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很喜欢读小说,说到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真是滔滔不绝。同样,高中语文课本也很关注小说阅读,提出了多角度和深度的学习要求。但是高中生虽然对于读小说有热情,但在对小说相关学习要求的完成上却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重新来审视现有的教材内容,按照小说的文体特征,结合课程标准要求针对同一文体下的不同文本来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
小说是典型的叙事文学,它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背景、叙述、结构、主题等要素的串联,展示出一个“故事性和虚构性统一”的世界。那么如何走进小说的世界,看清小说的样貌,理解其中的人生百态就成了我们学习的核心目标。在这个目标下,利用必修二、三、四,完成基础一提升一综合的小说学习,建立较全面、独立的阅读观念。
一、必修二:立足于“人”,进入小说的故事世界
苏教版必修二是整个语文必修中小说文本最多的一册,读者对象为高一学生。其中,在“珍爱生命专题”的“陨落和升华”板块中设置了《最后的常春藤叶》《说书人》,在“和平的祈祷”专题的“遭遇战争”版块中设置了《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在“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的“永远新的旧故事”版块中有《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一共七篇小说。
通过分析这些文章,我们会发现:一、这些文本展现给读者丰富全面、精彩纷呈的小说世界。包括小说文体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小说流派的各自风格,多样的写作方法,中外、传统和现代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理念等。通过学习这些文本,我们能基本把握小说特点,比较全面地了解小说。二、我们也会发现这七篇小说的主题涉及生命、战争、人性、人情等方面,不少文本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印记,同时又存在着不同流派、作家采用多样化手法的特点。这些又给刚刚迈进小说世界的高一学生带来不小的难度。尤其最后一个专题对文本鉴赏能力提出了要求,这就把学习的难点放在我们的面前,即进入小说世界后,我们如何才能实现独立行走。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我们可以从“人”这个角度来逐步推进,实现从开门到行走的自我提升。
1.关注文中“人物”,打开小说世界
小说虽然是由多个要素共同交织形成的。但是“人物”要素是其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在文学作品中,唯独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运用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而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可以显示人物的身份、情致和品格。小说常常通过展示人物的独特环境,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面貌,进而阐释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人物”就是我们开启小说世界的一把钥匙。我们关注人物,不断从多角度去分析人物,就是在转动钥匙,打开小说世界里各式各样的门。
《最后的常春藤叶》《一个人的遭遇》这两篇文章主人公身份明确,个性鲜明,正好给我们提供操作文本。通过对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关注,我们应该逐步建立起以人物为核心,辐射情节、场景、记叙方式等的基本阅读思维。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借鉴理科学习中的“算法”理论,例如,可以设计一个程序图框来展示“贝尔曼的人生结局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通过利用高一数学中的算法理论,更加形象、有条理地理解贝尔曼的人生选择。也借此明确小说以塑造人物为核心,设计“虚构与真实统一”的“故事性”文体特点。
2.走近文后“人物”,理解小说世界
当阅读了《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两篇文章,我们就会发现同样是为了表现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呼唤这一共同的主旨,两篇文章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故事”,也运用了完全不同的故事叙述方法。这正是因为小说背后的“人物”不同。本专题的两篇文章虽然时代背景相同,但两位作家分属敌对阵营,其经历、风格、流派完全不同。所以两位作家对于战争的思考切入点也是不同的,创作出的文本自然也各具特色。这都提示我们,虽然不能只从时代、作家層面去僵化理解小说文本,但可以知人、近人,了解时代,甚至能将自我代入时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另外《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文本中呈现的现代派风格,我们平时接触的不多。
所以利用这样存在“同和异”的对比文本,正好可以拓展我们对于小说流派的了解,这不正像走进小说世界中一些陌生的区域,去领略其独特的风景吗?在欣赏的同时,能基本了解小说中使用的多种方法。在这里,我们可以完成对于“现代小说和现代派小说”的了解,试着去阅读其代表作品,了解其风格、代表手法等。更可以用PPT、小论文形式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这也正是为形成独立的阅读感打下基础。
3.立足文前的“人物”,独立徜徉小说世界
这里所说的“人物”,指的是小说学习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这就是读者,也就是我们自己。我们都知道有句话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因为,小说的阅读应该是文本、作者、读者三者间的交锋、融合、再建构。读者以一个怎样的阅读观进行阅读是直接影响其阅读质量、阅读素养的。同时“课标”中提到,“要注重个性化的小说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小说的阅读中,要建立起独立的“读者意识”。只有形成独立的阅读观,我们才能真正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形成对小说的理解和重新建构。《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这三篇文章都是经典作品,前人评述众多。我们可以在独立阅读、学习“批注”的方法来实现第一次的文本读者间对话,再通过阅读名家分析、前人评述等进行读者、文本、评论家三者间的碰撞。当我们既能接受、借鉴他人的观点,又敢于有自己的观点时,才能逐步独立行走在小说世界。
二、必修三:立足于方法,洞悉虚构世界的规则
一个人如果想要在人类世界里畅行,就必须掌握所处时代、国家设定的规则。小说世界也同样。作家们根据不同时代、不同主题、不同风格虚构出错综复杂又精彩纷呈的小说世界,让我们常常发出“读不懂小说”的感慨。那么,我们为何不换一个切入点来思考小说?小说虽主题各异、风格各异,但其创作手法是相对固定的。就像做菜一样,虽然食材各异、口感不同,但买、洗、切、烧等基本步骤是固定的。不同的作家风格、流派特点,往往只不过是因为从固定的手法篮筐中选择了不同的几种手法的叠加。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拥有这个篮筐,明白其中放置的手法、创作规律,不就能够把握小说世界的规则,可以更加轻松地游走其间了吗?endprint
必修三在“号角,为你长鸣”专题“底层的光芒”版块设置了《品质》和《老王》两篇小说。学习课文《品质》时,我们可以侧重发现其使用的手法,并了解这些手法效果。也可以在学完了两篇文章后,互换其中的手法来重新编写小说文本。体会选择某一手法或者利用几个相同手法进行不同顺序的使用,对人物、主题、风格的影响。例如,在《品质》中,我们可以关注叙述顺序的问题:如果运用正、倒、插叙手法在文本中重述故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从人称入手,分析了第一人称在两篇文章中究竟有何意义。能否改换成第三人称的问题。另外,如果从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出发,我们还可以思考:这篇现实主义的文本,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小说的虚构性?
学习分析、鉴赏小说的手法,并不是要形成手法的套路,而是希望大家明白,虽然小说是小说家们以独特的个人体验构建成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它的世界依然源于现实世界。高中生完全有能力去找到,甚至拥有和作家一样的创作方法。
三、必修四:立足于“细节”,发现小说世界的美
我们之所以喜欢阅读小说,就是因为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蕴含着多种意义的“美”的世界:人性的美和丑,现实与理想的交锋、亲情和爱情的冲突等等。这个世界将审美奉送到我们的面前,供我们品鉴。但,因为套路性的思维习惯,或者为了考试而阅读小说,不少人在拿着“三要素”和“手法”这把看似万灵的钥匙打开小说世界的大门后,往往放弃了对美的欣赏,只为了完成题目而快速阅读。这样的阅读观念,本身就已经让你远离了“美”。小说之美,当然在文字中,在语言里,在“细节”处。我们应该实现阅读的“细读”,还原小说之美。
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中,我们可以反其道地对文章的主人公受刑场景进行缩写。试一下,你就会明白细节描写的精妙,明白视角选择、留白在文本中的产生的美妙效果。同样,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对这样的缩写进行一个字数的限定,100字以内或300字以内……通过限制字数的增加,其实是为了进一步思考“细节对于文本人物、主旨的不可或缺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等经典的小说节选及其在他艺术形式(例如电影、话剧)中的展示来进行比较分析,体会到小说的独特魅力。
具体可以为:
1.準备阶段:(1)剪辑电影或者话剧的片段,(2)找到小说原文的对应段落;
2.自我品鉴:(1)不同体裁的特征,(2)通过对比品味小说语言;
3.讨论鉴赏:很多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影或者话剧,那么看电影能否代替小说阅读?
4.调查报告:画面能否代替文字。
从“会读”到“读懂”,看似简单,其实却需要我们时时反思、不断努力。对于小说的学习绝不能停留在理清“三要素”就行的套路层面。只有真正进人文本,重视小说自身的文体特征,不断地吸收值得借鉴的阅读理念、文学批评方法,小说学习之路才会越走越宽阔,你也才会越来越享受阅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