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馀闲评

2018-02-09俞平伯

关键词:调子古人文学

词者,诗之馀也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著作《红楼梦辨》则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诗馀闲评》一文共有九个标题,这里略去了“词调失传之故”“唱法与乐器”“宋以后的情形——明清词”“个人看法——所谓闲评”。《詩馀闲评》言近旨远,通俗明白清晰地表述出了词的演变与体裁特点。

何以用诗馀不用词?

诗馀不就是词么?为什么不直截了当说“词的闲评”,而要给它换个名字,岂非不大好?所以要选这两个字而不直接说“词”。稍微有一点意义在里面,现在先解释一下。

第一,词和曲是两种韵文的体裁,但词和曲又都是乐府上的名称,就其文章方面说,则为“词”,词者言词之词也;就其韵律方面的谱调来说,则为“曲”。但词亦谓之曲,如五代时的和凝,人称他为“曲子相公”。曲亦谓之词,如北曲南曲别称为北词南词。这很容易使人误会,把两者混为一谈,所以不说词而说诗馀,这是一个原因。

再者,古人说,“词者,诗之馀也”。宋以后词已不是乐府,早已不能唱,换句话说,它早已和音乐脱离关系,变成文学方面一种长短句的诗了。我说诗馀,就为了表示这个性质。但为了行文说话之便,有时我仍说“词”,这是习惯一时改不过来。

最早的情形

下面我们来说诗馀的来源,一般人都好说宋词、元曲,好像词是宋代才有,曲是元代才有。其实不对,我们应该说唐词、宋曲,不过最早的词与文学无关罢了。它的起源,远在它成为文学作品以前,我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纯粹是音乐,第二期渐有歌唱,最后才涉及文学,才是我们现在所读所作所欣赏的词。最早是有声无词,类如曲谱,根本和文学不发生关系。这种谱子大约始于中唐,甚而更早,初唐时就有。第二期虽有歌唱,但也极粗浅,是用俚俗的白话作成的,大都没有什么文学价值。敦煌石室里就有这种材料。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引的《望江南》,有这么一句,“为奴照见附心人”,这完全民歌的样子,并且还有别字。

这怎么算得文学?但可见唐代并非无词,实在和文学的关系太小耳。真正文学的词,是在唐代晚年及五代时产生,那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了。

词调之特色及其演变盛衰之迹

词是有调子的,它有一个特色,就是调子固定。比如说《浣溪沙》,调子永远不变,你要作,就得按照着调子作。原来的形式绝对不许更动。调子既不能迁就文章,一定要用文章来迁就调子,所以叫作“填词”。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由造成词之所以特异之点。比如文字方面,声音的高下,都和调子有关。看其文词,就可以知道填的是什么调子,因为文词一定要合律的缘故。

词调也有变化的。从唐、宋以来,曾经过好几个时期。这种变化并非“文学的”,而是“音乐的”。我们可以由音乐的好听与否,来决定词的盛衰。这个理由极简单,盖音乐之好听与否,乃视社会上大众的爱好为转移也。至于它的演变,可分四个阶段:

(一)令——又叫小令,盛行在晚唐、五代时候,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小调。

(二)慢——所谓长调是也,北宋初年开始发达。

(三)犯调——东拼西凑而成者也,北宋晚年才有。

以上这三种算一类,都属于自然的演变。

(四)自度腔——是词人自己编的谱子,这到南宋时才有。这一种单独算一类。可见那时词风已衰,社会上喜欢词的人已渐渐少起来了。

何以大家不喜欢词了?那就是因为新的音乐起来代替它了,所谓“曲”是也,这种情形很像皮黄的代替昆曲。(附带说一句:曲最早始于宋代,南宋并没有统一,北方的金朝,当时戏曲已很发达了。所以我说唐词、宋曲,宋曲的真确性固不下于唐词也。)后来蒙元灭宋,北曲竞取词的地位而代之。元朝八十年工夫,就把词弄得没有了。这里我们得一结论:就是艺术的一包括音乐文学——盛衰的原因,其性质是有关于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像上面所说,这道理就很明显。

诗馀在文学方面的情形

以下要讲一讲诗馀在文学方面的情形。大抵宋人会作词的很多,不必专门家。古人生活太奢华浪漫,才有这样富丽堂皇的文学作品产生。北宋末年,词风盛极。南渡之后,就差得多了,可以说是词的第一个打击。当然南宋仍很繁华。所以词还可以存在。可是金朝戏曲已逐渐抬头,词终于先亡于北。而南方在南宋末年,也产生了南曲。词于是成了古调。当时几乎等于文学家的私有。在文章方面,看去好像进步,实则它的民族性早已消失。等到蒙元灭宋,它更受到第二个打击。消灭得一干二净了。

词的内容变化,也不简单。最早完全是艳曲,专门描写闺阁,如《花间集》上所载的作品。后来才较为普遍,可以抒写任何事物。北宋末年,更讲求寄托,事实上已含有家国兴亡之感了。大体说来,其特点可分为下面几种:唐五代词精美,北宋之词大,南宋之词深。

在作法方面也分两种,一种是“写的”,一种是“作的”。所谓“写的”词,大抵漫不经心,随手写得,多于即席赋成,给歌伎们当时唱的,唱完也就算了,只取乎音乐,无重于文章。“作的”词则是精心结构,决非率尔写成。前者像苏东坡、辛稼轩是。后者像周邦彦、吴文英是。“作的”词精美居多;“写的”则有极精的(往往比“作的”还精),有极劣的。说到这里,我们更要知道一件事,就是读词不能只看选本。因为选本大抵只拣精的,不选坏的,而全集则精粗杂陈,瑕瑜互见。至于专门研究,那么选本、专集,自然不可偏废的。

余文

正文说完了,还有一点感想。我感到了解古人的文学很难,作旧体文词也很难。因为古人的环境和事物,都和现在不同,现在人不易了解。比如古人有两句诗:“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诗的好坏不谈,这印象我们就难体会。现在的学生投考被录取,和从前封建时代的金榜题名,其情趣是迥不相侔的,因而也感觉不到那种愉快。再有,古人词里往往有薰笼,是用来燃香的,如麝香、沉香等。这是古代房屋里常用的东西,到《红楼梦》里还有。现在虽有舶来品的香水,但是情趣大不相同了。还有“灯花”,生在电气时代里的人物,恐怕不易领略这种况味,用手一捻就亮的电灯,是绝无灯花可言的。还有黄莺和大雁,无论南方北方人,现在恐怕都不常看见了,然而这些东西在旧诗词里却屡见不鲜。虽然这些究竟都是小节,主要的还是人事的变迁,生活的心情不同。前面我说过。古人的生活奢侈浪漫,有那种闲情逸致来弄月吟风。现在的人什九为了穿衣吃饭,在奔忙劳碌中挣扎,就拿我个人来说,这八九年来,就没有心情来填词,平均一年也只得一首,而且大半是悲哀愁苦之言,这是无可讳言的事。所以我说,了解古人作品很难,自己写东西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环境使然,没有办法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调子古人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诗意远方
论素描教学中的之一现象
古人的过年诗
文学小说
画出一抹紫调子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