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2018-02-09◆
◆
(山东省胶州市广州路小学)
应用题讲的就是应用,但学生总是不知所措,对教师的讲解,也是不知所云。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长此以往,不仅学生对应用题产生了恐惧心理,而且引发了对数学学科的畏惧,影响了学科质量的提升。可见,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不能按“套路”出牌,要讲究技巧,讲究方法。
一、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你所教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的去学习。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始终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放首位。
1.利用趣味性较强的应用题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鸡兔同笼”问题,它的趣味性较强,学生有兴趣去学习它,也急于想弄懂这个问题。教师板书:“鸡兔同笼共___头,有脚___只,问鸡兔各有___只?”题中的数字让各组学生自己填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知道,填写较小的数,用列举法难得出答案,怎样才能快速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用“假设法”来做,学生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
2.利用生活实际碰到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体积”这一知识中,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到制砖厂地去亲身感受砖堆。这些长方体、正方体都是学生学习过的,求体积大家都能完成。运用体积知识他们能否求出这堆砖的块数呢?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圈尺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分成小组去量去算,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总体积÷每块砖体积=总块数。”然后让学生用“每层的块数×层数=总块数”去检验。这些贴近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有成就感,也就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加强课堂互动
教与学双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方。故而在高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当积极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们在课堂上不但应当关注学生对所教授知识的吸收情况,更应当及时了解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反馈,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的创新精神,分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与感受。使学生在应用题的学习活动中敢于表达见解、发现错误、寻找捷径,充分地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
在分析应用题时,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方法是结合运用、相互包含的。在分析已知条件时要时刻注意题目的问题,这样综合才不会偏离问题;从问题出发,提出解决这个问题所必备的条件时要想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只有这样提出的条件才能从已知条件中找到或求出来。
有些应用题,单靠上述两种方法分析仍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给学生另外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拓宽解题思路。常用的有两种,即转化法和假设法。用假设法解题的思考方法是,先根据解题的需要对已知条件做出假设,通过假设引出矛盾,然后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把原因找到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抓住关键解题步骤,引导学生独立审题
审题就是审查题意,搞清楚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问题,明确目的要求,这是应用题教学中的重要一步。很多学生一看题目长,就产生畏惧情绪,这就是不会审题造成的。因此,要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简缩问题。
审题的一个要点,是要求学生给题目中的问题“瘦身”,用自己的语言阐明题意,建立相应的数量关系。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通过文字表述的方式来反映的,教师应抓住关键语句分析题目,掌握解答有关应用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并通过使用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明确一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为了让学生认真仔细地审题,教师应设计各种各样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复述题意这一环。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通过复述得以反映,而复述能力的培养,又能使学生将认识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数学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五、系统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数学知识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例如,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时,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相等,一种是不等。由不等便出现了差,于是引出围绕“差”的一系列数量关系,如,大数-小数=差;大数-差=小数;小数+差=大数等。在比差的基础上又发展为比较两个同类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若甲数是a,乙数是3a,则乙数是甲数的3倍。在整数倍的基础上,又扩展为小数倍,再扩展为分数倍。在分数倍里,倍数可以小于1。随着“倍”的概念的建立和发展,又出现了围绕着“倍”的一系列数量关系。
六、结语
只要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构建出解答应用题所需的等量关系,并且认真审题,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还是可以搞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