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开展
2018-02-09◆
◆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初级中学)
语文这门学科是人们用来交流沟通的语言文字类的工具性的学科。在学习语言文字,学习短语,学习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在这些内容中,本身就包含着很多思想道德教育的元素。所以,教师要从语文这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结合语言这门学科的优势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一、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活动
初中阶段的学生,逐渐形成了是非观念,善恶观念,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增强,对周围的人、事、物都有自己的解读和看法,不过,初中的学生也容易受到环境和受到别人的影响。一般说来,初中生道德品德的形成,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与依从相比,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到了内化的阶段,学生就会有自律性,内在的超我会监督学生的行为,会自我觉察,会进行道德判断,做了错事会进行自我的谴责。所以,到了内化的阶段,学生较为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养成了。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把语文学科作为一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渗透的工具。然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是语文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两者是同等重要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知识,在学习语文的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思考很多的道德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具体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而展开,在教学中讲到关键点的时候,让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学生们对文章中的观点或现象进行讨论,让学生们都将自己的观点展示出来。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善于思考也乐于思考。这题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将思想性渗透其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围绕问题的回答和争论,丰富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学生的思辨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就事论事,用证据说话,而不是进行言语上的攻击。教师尤其,可以涉及一些道德上的两难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扩散他们的思想范围。在不同观点和证据的呈现下,学生往往就能够培养出来这个问题更加成熟的看法,久而久之,他们的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例如,在讲述《放弃射门》这一课时,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福勒这样做是否值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对课文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仅停留在表层。所以,学生的答案没有对错,在思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意识才是最重要的。
三、发挥初中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明确,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
如前文所述,初中语文这门学科,具有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优势。例如,在很多的课文中,文章的主题就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进行教育引导。因此,在学习到这样的文章时,教师不要一带而过,而是要将教育教学的目标有效的完成好。可以将文章的深刻内涵与现实生活当中的具体实例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文章中所提供的思考方式以及观点,去指导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爱国忧民思想等。这些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绝佳素材,教师要善于利用,结合课堂辩论,演讲比赛等活动,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引向深入。
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要让学生认为这些内容是强加给自己的,这些观点是作者和老师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充分的交流,要了解学生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对一个观点他们有怎样的顾虑。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没有一些反例,发挥着消极的影响作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遭到挑战。只有把这些问题了解清楚,就是在道德教育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活动。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这门学科具有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先天优势,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德育很好的贯彻下去。要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人生的哲理,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邵林喜.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文本之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2]董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探究[D].北华大学,2016.
[3]韩新荣.语文教学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情感教育作用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