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

2018-02-09何晓晴

中学语文 2018年30期
关键词:诸葛亮古人文言文

何晓晴

所谓文言文是古代正统的文体,以先秦口语为基础,以秦汉经典著作作为范式,随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加强而成为一种书面文体。其实,一种语言的形成是多种条件促成的。例如在东汉以前,人们书写普遍使用竹简,所以要求文字精简,这就影响了书面文体的形式。从书面语言的内容而言,作家注重德行教化,也常常将自己的一些思想观点深入到文章之中。因此,文言文成为作家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载体。这些书面载体作为文学著作流传下来,其中涵盖了许多传统文化内容。为了使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初中语文教师可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个教学点进行深入挖掘,从而丰富文言文课堂教学内容。

一、织情境,让学生入境旁观

年代是认知的巨大鸿沟。文言文著作年代久远,书面语言的习惯与现代书面语形式差异巨大,学生难以理解。这是其一,另外,古人的情感思想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时代变迁,现代人有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因此,也不易理解文言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这会使得学生在读过文言文之后,难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效果是什么?要表达怎样的内心态度等等。而这些恰恰是学习文言文需要理解的,也是传统文化附形所在。因此,教师营造情境,将学生带到情境之中,并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莅临现场,见证作者的文思“足蹈”,观详作者的内心“起舞”,感同身受,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不仅要诵读文言文,感知文言文内容,获取作者思想情感,还要想到文本的实用性,找到可应用在现实世界以及未来生活的思想情感内涵。

例如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作于诸葛亮晚年,是写给自己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家书。由于一心投身于国家事业,疏于对儿子的教育,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目的是劝诫自己的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勿以“漫不经心、懈怠、急躁、狭隘”任年华消逝。但学生仍不能理解诸葛亮的爱子之心。这就是所谓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诸葛亮对儿子成长的迫切关注,也不能感受作品的力量。因此,教师要织境,让学生联想诸葛亮为国鞠躬尽瘁的每一瞬间,他对刘禅的精心辅佐,却没有时间回去陪自己的儿子,他内心充满不能“舍大家顾小家”的苦痛,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伏案,用长满老年斑的手写下这篇文章,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方法,指明立志学习间的关系,并万千叮嘱八岁的儿子要宁静淡泊,勿要放纵急躁。学生的脑海中即刻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仿佛自己就站在诸葛亮的身旁,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感受着作者动荡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对该文章的阅读理解,更能概括出有关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诵古文,感受古人为文之传统

有哲人说:“人不能同时迈进一条河流”。正所谓时代在发展,事物也随之变迁,一些东西会变为一种传统文化,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语文课堂除了为学生传达语文基础知识,作者的情感价值观,另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将古文中潜藏的传统文化因素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瑰丽。其中古诗文本身的特点就是一种传统文化。是对古人如何借助书面抒发情感思想的呈现。具体而言,古诗文作品注重押韵,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字字珠玑,如落玉盘,平平仄仄,抑扬顿挫。这与现代的白话文不同,是文学样式的传统展现。由于文言文的这个特点,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去诵读,在诵读中发现有关形式和韵律的特点,然后概括出古代人的文化传统。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诵读的时候,学生自然会感受到韵律的美,“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和“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都涉及到“巴山”“夜雨”,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这是格式完美的表现,而这两句的末字“池”和“时”,韵母相同,呈现押韵之美,因此读来,朗朗上口。这是古人作诗文的一大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总结这些特点,更进一步可让学生去仿写。另外,还有一些一些诗文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加强文章的说服力,会用一些典故,这也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沿用至今。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其中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做典故,证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另外,这两个典故也是对自己的一个类比,突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更加强陋室的寓意,表达自己以此二人为榜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感情。另外,古人也有将景作情的文化习惯,陋室铭的第二层描写居室环境,所涉及的景都在暗含作者表达的情操,如“苔痕上阶绿”象征自己的淡雅,恬淡之情。可以说,对韵律的把握,对典故的运用,对景物的描画都意在加强感情思想,这是古人常用的为文方式,是一种文化传统,一直沿用至今。

三、联生活,概括传统风俗

自古文章皆出于生活,从生活中选材,由生活进行感情拓展等等。现代文是这样,古文也是这样。对于初中语文教材而言,也涉及到一系列文章,所以教师在进行这些文章阅读教学的时候,可结合民俗文化进行教学展开。为了让学生可以形象地感知古人的民俗文化,理解古诗文,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等功能进行古文阅读,并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相通之处,区别之处,还可以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形成系统的有关这一民俗文化的知识。

如李商隐的《贾生》,这首诗本是作者借贾谊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感慨。是一首托古讽今之诗,从最后两句可以看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召见贾谊,但不谈苍生,却夜半倾谈鬼神之事。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文化。当时的社会,人们有鬼神论,注重祭祀,认为神可以授福。至今,有些地方,还会举办接财神等仪式。这就说明,“问鬼神”属于平常之事,但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将这种正常描述为不正常。再如司马迁的《周亚夫军细柳》,这篇文章记载了周亚夫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事迹,“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渲染出周亚夫的刚正不阿,军纪严谨。在这里,教师便可让学生了解古代时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风俗。

古今的许多观点有时候是相通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充分挖掘古文中的文化传统,探求其根源,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在今天的生活中,或以其作为“临鉴”,警示生活。

猜你喜欢

诸葛亮古人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会背与会默写
诸葛亮隆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