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之荐读辞写作课例展示及反思
2018-02-09洪合民
洪合民
近几年来,“微写作”以其篇幅精短、易于操作、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等优势而方兴未艾。荐读辞就是微写作的一种形式,也是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文本时的一项常规写作任务。要完成一篇荐读辞,必须对荐读文本有深入的理解,写作时或撷取内容情节,或赏析精彩语言,或挖掘深刻思想,或引述名家评点;还可以写写自我的感悟,心灵的共鸣,甚至可提出对作品的批判,对作品“吹毛求疵”……
下面笔者将分四个阶段展示这堂以荐读辞写作为教学内容的课例。
第一阶段:品读自悟
这一阶段,通过学案、投影展示文段,文段立足教材,意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己熟悉的文本荐读辞,走进这种“微写作”。
示例文段一:
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曲折的情节,似在与挚友围炉夜话,又似在聆听亲人倾诉衷肠。巴金先生借《小狗包第》,朴实明快、坦露无遗地解剖了自己懦弱的心灵,表白了深深的忏悔之意,呼唤人性的回归,讴歌人性的美好。把《小狗包第》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体会巴金先生“良心”的反思。(荐读文本:《小狗包弟》)
示例文段二:
这是李后主的一首绝命词,相传宋太宗听闻此词勃然大怒,命人赐酒毒死了李煜。诗词如此的力量从何而来?是三载囚禁生活的爆发;诗词抒写的悲愤源自哪里?是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败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问自答,心中不可抑之愁恰似江水之冲决而出、永无尽时,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竟然敢于如此直接地抒发亡国之恨,世所罕见。诗词之美恰在于此,法国作家缪塞曾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那些不朽的篇章都是纯粹的眼泪。”诚哉斯言!让我们走进《虞美人》,走进李煜的情感世界。(荐读文本:《虞美人》)
示例文段三:
“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原来越大
也越来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
一个人更容易看见时间
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一个人出生了
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
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那古园的安静
让一个无措的灵魂
回到了生命的起点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
你能够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
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
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史铁生先生在地坛中,有了怎样的境遇,使得他对人生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让我们走进文本《我与地坛》,神交史铁生。(荐读文本:《我与地坛》)
学生静心阅读、反复推敲后,对三个语段进行圈画、点评,并思考归纳写作荐读辞可以在哪些方面落笔。
第二阶段:交流分享
荐读辞的写作首先要考虑的是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锁定自己觉得最具有推荐价值的“点”,成文要短小精悍,语出中的,文辞优美,同时要考虑荐读对象的阅读视野。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读后点评,梳理出荐读辞的成文方法。
学生各抒己见,发言见仁见智。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发现意识、自主意识、互助意识、实践意识。通过“七嘴八舌”的讨论交流,荐读辞的写法逐渐明晰起来。
第三阶段:内化应用
学生的发言讨论如火如荼,笔者相机做些小结。方法明晰了,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在已学文本中任选一篇,完成一段荐读辞。
第四阶段:拓展升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已经成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必然需求,把最好的书推荐给同学,共享读书之乐,也必然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这堂课,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荐读”好书。
课堂设计中笔者特别注意了“少预设,多生成;轻预设,重生成”的理念。这堂课,学生唱了主角,“阅读—品悟—点评—讨论—归纳—选材—写作—交流—拓展”的流程一气呵成。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发现、合作讨论中探究荐读辞的写法、技能,在展示自我、共评共批中推敲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能够立足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始于教材文本,而终于课外阅读;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体验美,在探究中挖掘美,在写作中创造美,在交流中共享美。课后和一些学生交流,他们均表示喜欢这样的课堂。
几点反思:
一、读为暗线,写为明线,读写双赢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不能“分家”,应是互为本位、相互促进的“一体两翼”。阅读离不开写作的深化,写作应是阅读成果的凝聚。这堂写作课,是建立在对教材文本的深入理解,对课外读物的切身喜爱的基础上的,又以写贯穿始终,以写检测读的效果,读写互为作用,而获得双赢效果。
二、张扬个性,注重合作,成果共享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是说,学生的阅读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课堂教学要积极利用学生不同个性进行“差异势能”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中共享学习之得。
三、静而听思,动而讨论,动静相生
“静能生慧”,在“安静”中方能捕捉阅读或倾听中的“灵光”,这是学生心灵与文本的一种对话,学生以文本为中介,通过文本引发对已有经验的反思和回味,获得对文本所蕴涵的情感、作者情感以及自我人生的一种感受和领悟。动,则主要体现在阅读、讨论、点评方面,是生生、师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的一个层面,这种深层次的对话产生的点悟效能、智慧激活比通过教师的讲解、媒体的演绎听懂或看懂的感悟要真实、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