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秋”意象的文化解读
2018-02-09刘慧莹
刘慧莹
一、“秋”意象对原型意蕴的承传和加工
古代诗词作品中,诗人常借助于一些原型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抓住诗歌中出现的原型意象有助于我们鉴赏古典诗词。原型意象是民族普遍命运和文化心理的凝聚物,是民族心灵发展历程中的驿站。荣格认为,原型意象是“无数同类经验的心理凝聚物,”“每一个意象中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宋玉在《九辩》中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创了“悲秋”的先河。此后,“悲秋”原型被历代文人广泛接受和传承。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含“秋”的意象的作品充分地体现了这一原型意象所积淀的文化内涵:
1.“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离别怀人、羁旅思乡的悲苦。古代文人对生命的感悟,习惯从自然时节的更替中去解读,从山川草木的变化中去体味。秋属于时序中万物萧索冷落的季节,最能引发古人对时间的惊觉,唤起“逝者如斯”的感慨。离别怀人、羁旅思乡成为众多咏秋作品的主题。
如李商隐在巴山驿馆的楼头看雨,勾起无尽的相思之苦:“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清照以时间的漫长、环境的凄寂、秋夜的寒凉,极力渲染了无限的愁思:“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把“赏菊饮酒”的传统风习安排在“黄昏”时分,渲染了“日夕当归”而人不归的无限感伤之情。
2.“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怨愤。由于我国古代文人视达政济世为正途。但事实上,古代宦游者大多数“负志而往,受阻而悲”。这一人生选择的单一性,决定了古代多数文人的悲剧命运。因此,怀才不遇的怨愤、壮志难酬的失落,成为我国古典诗词又一常见的悲秋主题。
王绩面对“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田园牧歌式的晚秋之景,却无法像陶渊明那样在归隐后从田园生活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明自己身处乱世、前途黯淡的孤独抑郁之情。孟浩然面对“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深秋景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并在最后感慨:“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抒发自己面临隐居或从政的抉择的迷惘之情,把思归的哀情与前途茫茫的愁绪寄寓于深秋迷茫的黄昏江景之中。
3.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对人生认识思考的承载。荣格认为,艺术的真正本体是原始意象……而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也正是艺术家以集体人的身份在作品中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精神和心灵——集体无意识的缘故。
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这样刻画深秋月夜独处的情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自述囚居生活像幽闭深院的梧桐,孤苦寂寞。可贵的是,李煜抽去了意象和时空的特定内涵,对时空和个人情感进行了超越,慨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把个人的“身世之戚”普泛化,从人生悲欢的角度对自我无法排遣的苦痛进行了抒发。
4.“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对社稷黎民忧患之叹的渲染。人教版初中教材所选古典诗词篇目中,部分“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就是对社稷黎民忧患之叹的渲染。
“诗圣”杜甫就常以己之言发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叹。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开篇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句,极力渲染秋风之疾猛,秋声之咆哮,以及眼见求亲告友才盖起的栖身之所被风吹毁的万分焦急心情,为下文叙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铺垫蓄势。可贵的是,结尾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他人,表达了自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阔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以及“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屋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无私与奉献情怀。诗人写的是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无情吹毁的苦况,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秋”意象对原型意蕴的超越和分化
“秋”意象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也熔铸了作者的思维个性、独立人格和艺术品位,这就造成了“秋”意象原型意蕴的超越和分化。历代文人对“悲秋”主题既有内容上的超越,也有意境上的超越。
1.“秋”意象意味着气势磅礴、壮阔博大。曹操当年亲率大军追歼袁绍残部,誓师北伐,临碣石山,登山观海,触景生情,吟咏出自己的豪情壮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诗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展示了诗人气吞山河的豪迈之情。
2.“秋”意象意味着恬静、闲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诗人所见之“菊”,是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陶渊明爱菊,是爱菊之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更是因为菊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悠然见南山”句中,“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至此,“秋菊”意象就寄寓了诗人弃官归隐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
3.“秋”意象意味着奋发进取、豁达乐观。刘禹锡的《秋词》则对我国古代“秋”意象的悲秋情绪进行了彻底的突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描绘了一幅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情景,表达了诗人胸中鼓荡的诗情。只有联系此诗的写作背景,才能真正品味其所蕴涵的深刻涵义及创新价值。《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时所作。当时,王叔文被杀,朝廷又下诏说刘禹锡等“纵缝恩赦,不在量移之限”。面对逆境,刘禹锡却一改前人借秋写“悲”的传统,赞美了秋之美好,唱出了昂扬的励志之歌,借直冲云霄的“鹤”之形象,表现自己尽管遭受打击但毫不气馁、奋发进取的豪情以及豁达乐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