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观下的文本多层次解读
2018-02-09谭佳丽
谭佳丽
语文教育当中的语用观是对语文教学中的“泛语文”“超语文”等现状所提出的一种语言文字构成的文本以及教育思想。在这样的语用观当中,不仅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着一定的启发性,同时也对文本的理解有着指导性意义。本文主要对语用观下的文本多层次解读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语文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更多的有益建议。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分析和探究,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在语用观环境下,当前阶段怎样让文本充分的发挥出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一、从文本的“语体层”入手分析语言意义
1.关注文字本体
文字是汉语言中最为基本的单位,但也正是在这样极小的单位中却包含着诸多不同的情感和意义。在高中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大部分会将重点放在情感感受上,对于文字本身的魅力却有所忽视。对此,教师还需要积极地进行调整,认识到文字的重要价值,从每一个汉字入手来对其表达的意义及审美价值等进行分析。也只有从文字入手才能更好的构建起文本空间,促使文本得到丰富。例如在进行《乡愁》的教学解读中,教师不能够将所有的时间都用于进行当中的感情解读,而是应当重视起语体形态,关注到“愁”字的真正意义,并从“愁”字入手来对作者所表现出的心理上的波动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内心体验,更加关注语言文字本体上的价值意义。
2.控制好情感节奏
文本节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文本内在律动,对文本构成的情感旋律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这种影响体现在文本中语言文字的使用选择,通过不同的声调起伏和语言的急转直流来表现出作者当时的情感。另一方面这种影响也将通过文本当中各个部分之间组成的起承转合以及画面上的变化。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其本身的背景就是十分壮阔的,在苏轼历经了生活的起伏变化以后在心情上也有所改变,并借助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表现出当时的情感和内心变化。而在《雨霖铃》当中作者由于情绪不同,因此则更加凸显出了当中的缠绵之情,通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来表现出当时的不忍别离的情绪。可以说在不同的情感影响下造就了不同的文本内涵,因此在进行文本的解读中需要重视起对于文本情感的正确把握,从而体会到文本语言的更深层次,这对于理解文本的含义也将产生重要意义。
3.深入挖掘文本构建
文本的呈现是通过严密的整理和构思而形成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艺术顺序进行排列,从而促使文本更加具有艺术性。一些文本可能是通过变幻莫测的空间顺序进行内容构建的,有的内容也可能是根据时间为线索进行内容构建的,当中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的对文本构建方式进行了解,正确的感受文本构建形式,从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意义。
二、语用观下的文本多层次解读实践
1.理解文本含义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很多的解读都是在文章基本内容整体基础上进行的,当中对于文章汉语言文字缺少细致的理解,从而导致文章整体意义有所缺失。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的过程中,朱自清写到“这时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教师在这一段当中应当牢牢的把握住“热闹”一词。作者在一开始就写到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这与下文中的“热闹”一词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当时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然后再来分析“热闹”一词所表示的含义。事实上,对于当时的作者来说,他对于自己的生活是感到彷徨的,内心也无法平静,于是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和复杂的情绪。当然对于文中的词汇进行深入理解只是文本语用细节上的一点,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整体的把握语言的含义,引导学生来正确理解整体文章。
2.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中不仅要重视起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思维能力培养,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来掌握文本中的中心思想,从而实现对于文本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以及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一课的时候,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不断的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当中所描述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描述进行分析,实现对当中的形象感悟和理解。在教学当中,一些教师会对文本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来让学生进行讨论,例如“水草”“金柳”等等,在学生相互沟通和研究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的会得到思维上的碰撞,从而达到知识能力的提升,最终得到语用实践的落实,这对于文本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来说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语用观是对于文本、学生以及教师之间的整体关照,对于教师来说能够提供更加详细的文本解读方法,同时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指导。而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帮助他们更加全面的理解文本内容,为他们的语文基础提升和综合能力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