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2018-02-09屈凤春
◆宋 莹 屈凤春
(山东省临沂市西郊实验学校)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掌握方法极其重要。在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体系当中,为有效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具体要求,在进行教学的实际过程当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渐渐不能够适应当前教育体系发展的要求。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已经开始向引导型教学模式相转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学中所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课前预习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课前的有效性预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专注,注意力相对较为集中,同时能够跟得上教师的讲课思路,学生对学习更具有积极性,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关键意义。为此,本文针对预习学习方法进行以下探讨。
一、合理确定学习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过程当中,由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同时缺乏一定的自控力以及行动力,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往往会出现“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不知该从何入手,为此,确定出合理的学习目标极其关键。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学生预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明确学生的预习方向,帮助学生确定预习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预习目标的引领下不断前进,学生向着目标不断努力,在预习过程中更具有方向感,这样也能够有效减少学生预习的困难。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都有哪些古典园林吗?除了颐和园,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圆明园也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皇家园林,但是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同学们在课下要认真通读课文,了解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圆明园在毁灭之前都有着哪些恢弘的建筑,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动手查阅资料,找一些圆明园中遗留下来的文物,也可以自己动手写一篇读后感。”教师通过向学生这样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在预习中掌握住大致的预习方向,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的阅读,通过多遍的对课文内容进行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能够初步性的掌握课文内容的中心思想,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会更加透彻,同时具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预习步骤应当合理有效
在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开展的过程中,如果仅仅为小学生预习活动的开展提供目标,使小学生在预习目标的指引下进行自主预习活动的开展,是远远不够的。小学生不仅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对于学习方法掌握甚少,学生对于预习活动的开展往往是按部就班,按照教师的指引进行,因此,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预习方法的引导。
(一)诵读课文
面对一篇陌生的课文,首先需要对其进行诵读,掌握文章的大致结构,对不认识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句子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的认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记叙文还是抒情文,或者是散文。除此之外,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针对不理解的句子或者词语,在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之后,可以将其标出,在课堂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加以认真的听讲。
(二)对课文内容进行标注
在进行语文学习的预习中,如果只是停留在诵读课文阶段,则会失去语文课文预习的重要意义,为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随时进行标注的好习惯,在对文章内容有着初步性的把握之后,可以仔细对文章再次进行阅读,同时可以标出哪句话体现作者的中心思想,哪句话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观潮》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钱塘江涨潮时景象的描写,将潮水来前江面的平静以及潮涨后江面的滂沱气势进行对比,将涨潮时钱塘江恢弘的气势描写的淋漓尽致,使人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学生在进行课文的预习中,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将描绘钱塘江潮涨之前江面平静的词语以及潮涨时描绘江面的词语划出来,同时将描写观潮者心情的词语划出,反复品读。通过这样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深入把握,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及时进行记录
小学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对于小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能够在可问的预习中加强对于好词、好句的摘抄积累,使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在可问的阅读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而且对于完成可问的有效预习具有重要意义。
三、及时对预习成果进行检查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进行学习中需要有人进行监督,才能够使学习成果更好的完成,为此,在进行开展语文预习的活动中,教师应当能够及时监督小学生的预习成果,时刻督促着小学生积极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不断对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进行强化训练,使小学生能够充分接受“预习”这项学习任务,从而有效养成小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教师需要对小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检查,如可以根据布置给小学生的预习任务,检查学生对于课文的朗读是否流畅,同时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有没有标注拼音,对于不理解的字词是否动手查阅资料,充分弄清。例如,在进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背诵古诗的预习任务,在正式开始讲课前,教师可以先检查学生对于古诗的背诵情况,了解学生的自主预习效果,针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授课。
四、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
学生由于个体间的差异性,对于预习活动开展的效果也不甚相同,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的实际过程当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不同情况,将班级内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小组学习,同时可以选出一名小组长,监督学生预习活动的开展情况。在进行学习分组中,教师在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后,合理进行分配,使小组内学生能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帮助和带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共同促进、共同进步。除此之外,教师针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以及进步较快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充分建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推动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
五、结束语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教师在不断转变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进行课前预习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