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2018-02-09张秀莲
◆张秀莲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丽景小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既是学习科学的目标,又是学习科学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课应该创设探究环境,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问题意识、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实验课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也是要讲究科学合理的安排的,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落地实处,否则合作探究活动只能流于形式。
一、充分准备,为有效地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1.根据探究要求,准备探究材料
要提高科学课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充分准备好实验材料,这是有效科学探究的前提。我在教学《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时,探究“模拟热气球上升”,教材里选择用酒精做燃料,用较大的塑料袋模拟热气球。我考虑到实验不一定一次成功,所以用蜡烛加热更方便安全。并且,使用比较薄、不太大的塑料袋,可以让实验现象更明显。所以,在准备材料的时候,不能受教材束缚,要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
2.关注全体,明确分工,注重合作探究
探究实验前要组建合适的实验小组。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人数要合适,一般采用4—6人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认真参与,避免个别学生被边缘化,成为探究活动的旁观者。要让每个人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形成小组的凝聚力。在组建小组的时候,让学生先自由组合,民主分工,为小组顺利合作打好基础。合作学习的习惯需要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养成。
在小组合作实验活动之前,科学老师应指导每个小组先明确分工,确定各自在实验操作中的任务,认识到合探究过程中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操作实行“责任制”的同时,还要推行岗位轮换制,在多次活动中,每个同学避免重复同一个任务,要经常轮换,体验不同岗位上的不同职责,全面发展。
二、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自由、宽松、和谐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充分发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师生民主平等的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敢于质疑,不盲从权威,不唯书是从,不唯师长是从。
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发言:答得不完整的指导补充,答错了继续思考,不明白的要质疑,不同意见的各抒己见。对胆小内向、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老师可以到他们身边去征求意见。鼓励学生对老师进行质疑,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引导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观点,尽量肯定和鼓励,肯定所做的思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培养提问题的习惯。
我在执教《我的雨量器》一课时,让学生自行设计制作雨量器的方案。在制作过程中,我发现大家带的塑料瓶粗细不同,这时,学生产生了新问题:雨量器的粗细会不会影响测量结果?瓶底和上部形状不同怎么解决?这些疑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强烈欲望,进入学习探究的最佳状态,从而体验探究科学的无穷乐趣。
三、亲历体验,经历探究的过程
动手做是学生喜欢的科学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重要经验支撑。因此,体验式学习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孩子乐于尝试,乐于想象,乐于寻找缘由。学生体验到知识获得的过程,知识才变得可以理解。有效的科学探究,应根据经过认真验证和亲身体验的学习原则进行。
我在执教一年级《摸一摸》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活动:“猜猜里面是什么”(箱子里里是苹果、桃子、梨、桔子四种水果,用形状相近的玻璃杯,陶瓷杯,不锈钢杯三种杯子装着),然后让学生将手伸进箱子触摸物品,根据摸到的特征猜想是什么,最后让学生打开箱子验证自己的判断,从而实现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这一过程遵循了课标中核心理念:创设学习环境,学生亲自动手,从提出问题到学生做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考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这节课上,每个学生都当了一回小科学家,他们从科学探究中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理解了科学的真谛。
四、学会数据整理与分析——做中学,学中思
1.提供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巧妙地整理数据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是学生证据意识的体现,是指向科学概念建构的关键环节,可以使学生克服课堂教学中“动手有余,动脑不足”问题。
在整理数据时,很多教师会帮助学生进行整理,或者直接不让学生参与整理。其实,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指导方法,让学生自主整理,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整理能力。整理数据的方法很多,在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是画统计图,而且统计图小学数学课中就有系统的学习。在科学课上,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实验数据,让学生运用统计图来进行整理数据。如三年级《水温的变化》一课,需要学生将一杯热水在18分钟时间内温度的变化记录下来,隔两分钟进行一次测量记录,并把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曲线统计图。学生通过绘制曲线统计图,就可以将一杯热水在18分钟时间内温度的变化的趋势直观地展现出来。
2.分析,学会让数据说话
分析数据是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归纳,抽象地概括出数据所揭示的事物的特点或规律,让数据说话。在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之后,科学探究下一步就是分析数据,得出一定的结论。
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同学们,通过观察这组数据,你会有什么发现?”有时,学生不一定能够从数据中找到规律,有的学生不会静心思考,习惯性地去猜教师想要哪个答案,这不利于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提高。在开始分析数据时,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数据进行自主观察,或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让学生充分了解观察数据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从数据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但是,有时数据会出现异常,影响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教师要正视这些数据,从容面对这些数据。对错误数据不能不管,也不能随意看成是误差。数据是实验研究的依据,我们要给每一个数据“说话”的权利,为科学规律提供证据。如果不在正常的误差范围之内,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寻找原因:有时是操作不当,有时是记录错误,有时是仪器问题……
我执教五年级上册《沸腾》一课时,就出现了一个小组测得沸腾时的水温度为102度,其他小组是100度的现象。经过检查,发现测出102度的小组所用温度计不准确,放在冰水混合物中不是0度,因此影响了测量结果。我们要充分尊重事实,仔细分析数据错误的原因,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学生反思实验的习惯。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科学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要达到探究的有效性,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遵循由扶到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取科学探究的乐趣,进入会学习、会探究、会思考的理想境界,全面提升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