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018-02-09张树涛
◆张树涛
(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白旗寨满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可以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
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教“压强”这科时,我用谜语导入:“牛顿站在一平方米的土地上,打一物理科学家名。”学生都积极思考。有的同学答出“帕斯卡”。我问:“为什么”这个学生说:“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帕斯卡。”我说:“它是压强的单位,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压强。”这样,我自然导入新课,并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加深了印象,牛顿每平方米就是帕斯卡。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设置实验情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塑料纸鱼。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塑料纸鱼的位置那么准确。这时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塑料纸鱼的上方,然后引导学生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可操作性强,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能使学生很快地集中注意力。
二、挖掘物理学美,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再美的事物,如果不被发现,那无异于明珠暗投,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
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从而产生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然展现的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设计有趣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凡是用“通过实验”这一措辞陈述的知识内容,都必须通过实验来学习;除此之外,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当尽量创造条件做一些其它力所能及的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同时,应大力提倡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这样既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又补充实验课程资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精心设计有趣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漏斗口朝下放置,在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并用手托住,同时让学生观察,老师一松手乒乓球会怎样。学生异口同声的说:“会掉下来。”我接着问:“如果用嘴用力向下吹气,乒乓球会怎样呢?”学生猜想:有的说更得掉下来,有的说不会掉下来。这时,我让每个学生用桌上的漏斗和乒乓球做老师提出的实验。当学生用力向下吹气时,乒乓球牢牢的贴在漏斗壁上,并不掉下来,学生很奇怪。这时,我引导学生,用力吹气,观察乒乓球和漏斗壁之间空气流速怎样。学生答:“流速很大。”“在气体中,流速大的地方压强怎样?”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是学生热爱物理。
初中物理新课程特别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