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重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8-02-09◆富静
◆富 静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奋斗小学)
不久前,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有幸聆听了王澍教授的讲座,在王教授《现代教育理论与以学生为本》的讲座中,指出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长期以来,在教学中我们忽视了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致使教与学严重脱节,教学效果欠佳,甚至造成了一些学生害怕学习,厌恶学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以及教学观念的更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当前社会教育与教学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而小学科学课就是让学生亲身去感知、思索、实践,在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学会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发展。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题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会学”,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注重从实验操作、整理归纳等方面指导学生,使他们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实验操作的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
动手做实验是小学生最喜欢做的活动,在动手操作前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有目的地、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因此,每一个实验都要让学生们明确实验的目的,让他们明白:我们将要做什么,在试验中要解决什么问题。即使是目标不确定的观察类实验,也要强调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和观察时要注意的事项,不能盲目。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兴高采烈地争着实验,可很少有学生完全按照实验要求去做的,看似热闹,实则无效,只有让学生读懂实验目的要求,了解实验方案,学生才能对做好实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较好地完成实验,提高实验效果。例如《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节课,在实验前要向学生说明这个实验要观察水和食用油的颜色、气味、透明度、流动性、轻重、浮力等特征,并会用韦恩图进行比较。
2.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的指导
在小学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要用到一些需要规范操作的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测力计、量筒等测量工具,还有酒精灯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器材。在使用这些器材之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地指导。在《温度和温度计》一课的教学中,我在测量前指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认识刻度分度值的划分,向学生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并把一些操作要点用课件打出来,然后请学生再次演示,并让全班学生对照操作要求指出他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在后续温度测量中的操作就非常顺利,不仅巩固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而且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知道了零上温度、零下温度的具体数值和表示方法。
另外,在实验中使用的器材一定要用规范的名称。第一次用烧杯、试管、培养皿时,老师要教学生用规范的名字,而不是为了接近学生的生活而称“杯子”“玻璃管”“盘子”。并且在下次出现这些器皿时,要以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是否认识它。此外,有些特定的实验器材要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方法。比如,利用滤纸过滤液体时,有的老师习惯性地直接将液体倒在有滤纸的漏斗中,给学生极为不好的示范作用,规范的做法应该是用玻璃棒将液体引流到有三层的滤纸上,而且,老师在实验时要用简短的语言说明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3.观察方法的指导
在科学观察中,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有序的科学观,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各种感觉器官,细致地、有序地、全面地观察。
在教学《我看到了什么》时,我是这样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用眼睛看大树的形状、高矮、粗细,树叶的大小、颜色,用手摸摸树干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感受树干的软硬。还用手指敲敲树干,听一听树干发出的声音;闻一闻大树发出的气味。
在室外观察大树的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从远到近,从近到远,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等有顺序地观察。同时,指导学生对观察中收集到的事实进行比较分析,使观察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另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培养,在观察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层次清晰的观察,防止主次不分、顾此失彼。例如,三年级《蜗牛(一)》一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先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尾部身体特征;然后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分别观察蜗牛的外壳和身体;再按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分别观察蜗牛的眼睛、触角、嘴以及外壳上的螺线等。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做到有“法”观察、有“序”观察。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整体到局部这一认知规律,将复杂的结构分解成几个层次分明的结构进行分层观察,然后再组合。
4.引导小组合作实验的有序性
小组合作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和调控:(1)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2)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的情况下向同伴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3)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用讨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4)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用增长。
二、整理、归纳方法的指导
当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之后,如果不整理,则不利于记忆贮存,相近的知识概念还很容易混淆,不利于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每一个教学内容结束后,我就利用概念图作为本课的重点摘要回顾,以帮助学生归纳重要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如《大树和小草》一课,第一次应用了韦恩图。当学生观察了小草,并比较了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后,我在黑板上画了有重叠部分的两个大椭圆,告诉学生这种图表叫韦恩图。然后在一个椭圆的上面写上“大树”,另一个上面写上“小草”,提问:“把刚才我们发现的大树和小草的特点记录在韦恩图上,你们觉得重叠的部分应该写什么?不重叠的部分写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我的意图,于是我就告诉他们韦恩图是比较两种物体相同与不同时使用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记录观察结果,两个圆可以呈现不同的信息,如只属于大树的特征和只属于小草的特征应分别记在一个圆里,而它们的共同特征则记入两个圆的重叠部分。然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整理比较的结果,学生很有兴致,认真地完成了韦恩图的填写。学生有了第一次有效学习,后面几课他们已经能很好地利用韦恩图筛选出不同物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放问题的能力。
学贵有法,但无定法。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选择、运用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充分培养和形成,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