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如何让孩子在游戏中培养数学思维
2018-02-09◆刘源
◆刘 源
(山东省宁阳县乡饮中心学校)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成绩的高低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根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作为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数学学习思维应该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培养,通过数学游戏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针对这一项调查报告,给大家设计一款数学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训练数学思维,感受数学文化的浸润,领会符号意识、化归方法、一般到特殊的思路、分类思想、规则灵活运用等数学问题的处理手段。在娱乐中寓教于乐,善莫大焉。
1游戏设计
1.1名称:抓三堆游戏。
1.2道具:小石子或花生米等若干。
1.3游戏方法:
1.3.1将小石子按三堆放,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降低难度,可以先放每堆不超过10粒的三堆,主要是感受方法,找规律。待熟练后可以增加。
1.3.2甲乙两人依次轮流抓取石子,每人每次只能从一堆中抓取,每次抓取哪一堆没有限制,每次不能抓空,至少抓一粒,多者不限,最多可以把一堆一次抓尽。
1.3.3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引入符号,把三堆记为(a、b、c)(其中a、b、c代表三堆石子的数量,均为自然数),规定谁最后抓尽,即抓的结果变成(0、0、0)视为胜利。
1.3.4取胜秘籍:记住下面的规律
(1)出现(a、a、0)的情况时,后抓的人必胜。
(2)出现(1、2n、2n+1)的情况时,后抓的人必胜。
具体的原因为什么是这样?
1.3.5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掌握上述规律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把给出的三堆数变成上面的其中一种形式,逼迫对方先抓,自己是后手,就能获胜。举例:三堆数为(4、5、6),甲乙二人,其中甲先抓,如何保证自己获胜呢?可以先抓6变成1,这样留给乙的是(2乘2、2乘2加1、1),符合规律的第二种形式(三堆数4、5、1排列与1、4、5排列是一回事)。于是轮到乙抓了,无论怎样抓,甲都会取胜(原因在后面解释)。否则,甲若抓乘其他的情况,如甲抓4变成0,留给乙(0、5、6),此时乙把6变成5,留给甲(0、5、5),此时甲败了。这是简单的例子,稍复杂的如(4、6、8)自己试验一下,因为这里面变化情况太复杂了,对思维能形成有效的训练。大家想一想,数学平时的解题就是利用公式或者定理来解题,和这个提供的场景是一样的,都是灵活运用为根本,这种训练就是数学方法的训练。当然,比做数学题有趣多了。
2原因探析
2.1特殊问题一般化,如三堆是(4、5、6),此时我们变为(a、b、c)处理。
2.2一般问题特殊化,从最简单的开始想起。(甲乙二人,不妨规定甲先抓,乙后抓。)
2.2.1若只有一堆时,即(a、0、0)的情况,此时甲胜。
2.2.2若有两堆时,又分为两种情况:
2.2.2.1这两堆数量相同,为(a、a、0),此时乙胜。
2.2.2.2若两堆不同,不妨设a
2.2.3若三堆都有,又要分情况。
2.2.3.1其中有两堆相同,为(a、a、c)情况,甲先抓c变成0,留给乙(a、a、0),有上面可知,甲必胜。
2.2.3.2三堆中其中任意两堆都不相同,为(a、b、c)(不妨设a
我们还是采取从最简单、最特殊的考虑。总体的思路是先研究(1、b、c),依次(2、b、c),(3、b、c),(4、b、c)等。因此,可以发现最先要从(1、b、c)开始研究,这种情况,再从最简单的想起,因此(1、2、3)是最先需要研究的。下面分别叙述。
2.2.3.2.1当a=1,b=2,c=3时为(1、2、3)时,甲先抓共有六种情况。第一,甲先抓1,留给乙(0、2、3),乙抓3变2为(0、2、2),有前面可知乙必胜。第二,甲先抓2得1或得0,若留给乙(1、1、3),乙抓3为0得(1、1、0)留给甲,乙胜。若留给乙(1、0、3),此时乙抓3变1为(1、0、1)留给甲,乙胜。第三,甲先抓3得到1、2、0三种情况,若留给乙(1、2、1),乙抓2变0为(1、0、1),乙胜。若留给乙(1、2、2),乙抓1变0为(0、2、2),乙胜。若留给乙(1、2、0),乙抓2变1为(1、1、0),乙胜。由此可以得到结论,若(1、2、3)留给对方先抓,自己后抓,必然获胜。
2.2.3.2.2当a=1,b=2,c>3时为(1、2、c)(c>3的自然数),甲先抓c变为3得到(1、2、3)留给乙,通过化归的方法转化为上面情况,可以得到甲获胜。
2.2.3.2.3当a=1,b=3,c=4时为(1、3、4),此时,甲先抓把4变成2就得(1、3、2)留给乙,可得甲获胜。
2.2.3.2.4当a=1,b=3,c>4时为(1、3、c),此时,甲先抓c变为2得(1、3、2)留给乙,甲获胜。
2.2.3.2.5当a=1,b=4,c=5时,此时甲先抓有10中情况,先抓1得0是一种情况,先抓4可得3、2、1、0四种情况,先抓5可得4、3、2、1、0五种情况,共计10种情况分别讨论。这里不再展开论述,可以得到乙必然获胜。由此得到,当出现(1、4、5)时,留给对方先抓,自己必然获胜。
2.2.3.2.6当a=1,b=4,c>5时,甲先抓c变成5,得到上面的情况,此时甲必然获胜。
2.2.3.2.7当a=1,b=5,c大于或等于6是,甲先把c变成4得到(1、5、4),甲获胜。
2.2.3.2.8依次可以发现(1、6、7),(1、8、9),(1、10、11)都是甲先抓必败,后抓的为胜。所以上述结论表明想法设法留给对手上面的局面,自己获胜。
2.2.3.2.9由此,可以在上述例子的基础上,猜出一般的结论,即为符合(1、2n、2n+1)(n为自然数)的三堆数,后抓的获胜。
3变式拓展
利用上面的数学分析方法,练习两个简单的题目。
3.1有一堆石子100粒,甲乙两个人依次抓取,每人每次至少抓1粒,最多抓5粒,即抓取的范围是大于等于1而小于等于5,若甲先抓,问甲第一次抓几粒能确保自己能胜?
3.2有按照1、2、3、4等顺序依次连续编号的80个小球,甲乙二人依次抓小球,每人每次最少抓一个或者最多抓两个相邻编号的小球,若甲先抓,问怎样抓才能确保获胜?
4思维训练点
4.1符号意识很重要。让学生体会符号的使用使表述方便,便于理解。表达的关系深刻、简明。会用符号是会学数学的标志,数学符号是全世界最通用的语言,也是最好的表述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无论是数学的学习还是社会需要,符号表述我们离不开。
4.2一般特殊会转换。解决自然数问题一般有四步,一般化,特殊化,猜想结论,证明结论。这里面要学会化归,把未知的化为已知的。数学家去一个城市迷路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回到起点(刚到城市的地方如火车站等),这就是化归思想的形象表述。
4.3应用分类要全面。分类思想是中学数学的重点、难点、考点。分类原则很简单,标准要统一,没有重复没有遗漏。但是,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学会利用分类进行巧妙的解题是复杂的,本例子提供了很好的分类解题的示范。
4.4活用规则是关键。这种游戏,和数学解题是一样的,数学解题过程不过就是根据公式、定理、法则等,结合解题条件进行灵活使用,数学教师都知道,学生不会规则不会解题,记住规则是前提条件,但是仅仅会背规则可能一个题也不会解,必须活学活用。通过游戏,孩子能体验到这一点,这种体验对于学习数学是大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