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视角分析现阶段学生离家出走的具体成因及应对策略
2018-02-09邢学一
◆邢学一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
现阶段,大多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都会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据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孩子或多愁善感,或易爆易怒,非常不擅长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面对一些难以忍受的事情时,总会产生逃避或其他极端的办法。对此,笔者将从学生角度出发,主要探讨一下学生离家出走的成因与对策。
一、现阶段聊城青少年学生“离家出走”的具体现状——以山东聊城为例
据不完全统计,山东聊城青少年学生离家出走或失踪的情况非常频繁,几乎都有发生。例如,1月6晚上23点30分,临清一名14岁的初三女生因为没考好与父母发生争执,离家出走,一度坐在临清火车站售票厅前冰冷的台阶上哭泣。1月28号,一名10岁的小女孩早晨在聊城陈口小区出门,就没再回家。2月23日上午6点49分左右,15岁左右女孩从聊城某中学东门走失。据了解,与家人闹别扭后,家人曾把孩子送到了学校东门口,但转眼之间,孩子就不见了。3月23日,聊城一初中学校15岁学生王某某因为学校老师批评他,孩子留了一张纸条说是外出打工,同时和同学借了100元钱从学校出走。3月26日,临清16岁的陶某某,与父母生气后出走。诸如此类的离家出走案件数不胜数。由此可见,当前学生离家出走的现状极其堪忧,亟待解决。
二、青少年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家庭,会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导致学生离家出走的主因。具体而言,由于某些学生成绩排名总是居于人后,家长不仅没有起到良好的鼓励作用,反而采取各种批评、打骂的错误手段,致使他们常常体会不到家庭的爱与温暖,甚至导致他们害怕回家、讨厌回家、厌恶回家,因此萌生出离家出走的念头。除此之外,父母冷战、离婚、经常为琐事吵架等因素导致的家庭不和睦也会致使学生想要逃离这种压抑、冰冷的环境,甚至是离家出走。
(二)学校因素
首先,从教学方法分析,教师的日常教学方法存在一些弊病。比如,传统的一言堂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传统的批评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的自信与乐观。再者,由于评职称与成绩的压力,教师相对喜欢成绩中上的学生,而对学习排名靠后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
(三)社会因素
社会也是导致学生离家出走的诱因之一。当前市面上流行的武侠小说、穿越言情剧或者网络玄幻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内心建构,其中那些虚拟人物离家出走去闯荡江湖、遇到“霸道总裁”等奇遇,吸引着学生也纷纷加入离家出走的行列,这严重造成了学生价值观的扭曲。
(四)自身因素
青少年身处在一个较为叛逆、敏感、多疑的青春期,自尊心较强,爱面子。如果这时家长或教师在外人面前不顾一切地批评他们,会对他们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创伤。而这种严重“践踏”学生自尊心的行为,会直接成为导致他们离家出走的主因。除此之外,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溺爱,他们身边或多或少都会沾上自私、偏激、任性、自卑等毛病,尤其是一与其他人出现矛盾,就会形成各种负面、消极的不良情绪。
三、从学生角度出发,解决其“离家出走”的应对策略
(一)处理好与家庭、学校、社会的人际关系
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尤其是与家庭、学校、社会的人际关系。具体而言,适当的赞美会拉近友谊,增近感情,因此学生首先应当学会赞美别人,其中尤为注意赞美的尺度,友好但不浮夸、真实而不虚假;再者,应当在实际生活中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多帮助他人,善于与他人分享各种知识资源、分享爱好兴趣、分享心情。
(二)从心理暗示切入,学会自我调节,克服消极情绪
根据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暗示有利于调节情绪,放松紧张心情。对此,学生应当学会心理暗示,尤其是在遇到伤心、愤怒、绝望等不好的事情时应当学会自我平复心情,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一切都会顺利的,只要肯努力、肯加油,最终一切都会完满的。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培养坚强的意志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里人格品质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他或她的一生,对此,他们应当紧扣青春期的时代脉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不怕困难与挫折的坚强心态。
总而言之,学生应当学会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善于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应善于从心理暗示的突破口切入,提升自信心,从而为培育健全人格书写美好心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