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累中追寻写作的美丽
——浅议写作教学
2018-02-09陈周琴
◆陈周琴
(福建省福州市首山小学)
语文是美丽的,是优雅的。可是,我们的课堂却是枯燥的,学生所学和所用严重脱节,导致写作陷入困境,写作成为大部分孩子的噩梦,语文的美丽渐行渐远,甚至消失殆尽。而我们的老师在寻找途径的过程中也困惑不断,其实语文很美丽,风光无限,春色处处,但是如何欣赏到这样的美丽,感受语文姹紫嫣红的魅力呢,让我们走进积累,播撒种子,让美丽开花,让美丽为孩子的未来开疆扩土,为未来的成绩斟酒壮行!
一、为写作积累美丽的语言——厚积薄发
以高年级的写作为例。新课标明确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自古以来的才子没有一个是空手套白狼的,各个才子能够各领风骚数百年,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肯定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厚积薄发,然后才能在各自的时代卓有建树,让岁月见证不凡。而我们现在就是“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时候,错过了小学,就错过了塑造语感的机会,陶渊明说的“盛年不再来”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一点上,我们真的必须切切实实地着手积累的工作,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工作。所以,牢牢抓住它,让积累为写作的美丽插上翅膀。
(一)积累成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每天积累,熟读成诵。水滴石穿的力量是巨大的,“慢”但是有效,“慢”但是深刻,永不褪色的积累是每天的积蓄,而不是一曝十寒的努力。每天的积累——可以是写在黑板一角,可以写在小纸条贴在桌面上,可以放在口袋里的小本本……入眼即是,出口即诵,词语哪里经得起每天一读,天天念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让我们的孩子不怕念,喜欢念,于是成语的种子在心灵深处发芽生根。随时就会爆发出美丽的力量,你听——在写好吃的时候:妈妈的手艺是技高一筹,满桌的美味佳肴,真是琳琅满目,入眼生辉。我一上桌就狼吞虎咽,爸爸则是细嚼慢咽……一句干巴巴的“好吃”和“食物多”变成了一段生动的描写。
2.明确词义,学以致用。成语的意义大部分简明易懂,只需要大家诵读记住,但是部分生僻的或者含有典故的,就需要理解,只有理解了才会运用,才能用得准确,为文章增姿填色。徐洪钧说过:“读书贵神解”,宋代陈善也说:“读书须知出入法”。正是:书会读如甘草,不会读是干草。在词语的理解方面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确而且切实贯彻。比如,“扛鼎之作”这个成语,这个词语含有最辉煌,最出色的意思,一个孩子写到:“夕阳是太阳一天的扛鼎之作”多好的运用,完美诠释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的意思。只有让孩子理解,才能准确运用。最后让成语为孩子成为祖国未来的扛鼎人才奠定语言基础。
3.探究故事,丰富底蕴。讲到成语还要注意一个环节——故事,在低中年级是富有魅力的,它会深深地吸引孩子的,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回忆,这就是歌德的理论——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回忆。所以我们走进故事,走进兴趣,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让成语魅力四射。比如囊萤映雪、入木三分、破釜沉舟等,这一些故事的趣味性、教育性、经典型、历史性,像宝石一样吸引着孩子。懂了这一些故事才能更好地运用,因为纵观古人写诗词,也在大量地用典故,辛弃疾可谓是用典大家,用典让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为千古绝唱。我们学习故事,积累故事,将来写议论文,就能手到擒来,论证严密。
走进成语,让自己出口成章有华彩,让自己言辞璀璨有底蕴。成语是甘露,可以滋润心灵,可以润色习作,在凝练中总结提升,在优雅中脱颖而出。
(二)积累运用诗词歌赋——腹有诗书气自华
1.善于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在教学方面,有意识地运用诗词歌赋教学说话和写作,就会达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的效果,让孩子在学习中蓦然回首,原来“偷”字神妙无比,真是四两拨千斤啊!这就是古人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偷来的诗句让自己的习作顿时蓬荜生辉。比如,对季节的表达,有了诗句就轻而易举了,春天的“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秋天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人言秋日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漫步诗歌的园林,怎一个春色无边,自是不必赘言。
2.及时肯定——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展示习作的时候,在范文朗读的时候,在批改习作的时候,老师只要红笔一挥,写个“妙”“好”“底蕴厚实”“引用恰当”等评语,自是引发运用大战,让孩子醍醐灌顶地明白——诗词歌赋的掌握只是资本,而运用则是进行资本运作,能够坐收高额利息,于是即使“上穷碧落下黄泉”也要把学过的、听过的,哪怕抄来的都运用到习作中,产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热闹状况,最后习作语言层次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这样,简单直白的语言就会渐行渐远,丰富婉转、美丽优雅的语言就会在且行且珍惜中向我们姗姗而来,成功就会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致意。
走进诗词歌赋的运用吧!让它的美丽成为我们习作最好的面膜,敷粉上妆,让习作淡妆浓抹总相宜,令习作妩媚而高贵,优雅而多姿,丰富而深刻。
(三)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海不辞水乃成其大
1.现代文阅读——俯仰之间皆文章。“别人”一词包括名人和普通人,只要句子写得好,就学习,就摘抄,就模仿,就套用。于是就在这样的训练中,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一样,让优美的语言闯进我们的习作,武装我们的习作。比如六年级写艺术一文,很多学生感到词穷,一篇阅读《我与钢琴》中有这么几句话:“大八度我弹得气势恢宏;小跳音我弹得轻快活泼;大连线我弹得连绵起伏。”可以立刻套用,排比的手法富有气势地表现了我的弹琴技巧娴熟,表达了我对钢琴的热爱。立刻读背化用在写学习钢琴的文章中,虽然不是名家的但是适合的是最好的。欣赏朱自清的《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一处,很多孩子自然而然地套用在对节日的期待中,对春雨的描写“像牛毛,像细雨,像花针……”被很多孩子借用于写春雨。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学习别人的语言,借来仙语添风采,习作瞬间妩媚生。
2.古文阅读——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文言文阅读是我们学语文必须走的一条路,喜欢的是一条康庄大道,平坦而美丽;不喜欢的就是一条羊肠小道,坎坷而崎岖。但无法否认的是文言文的语言魅力——精练、深刻、发人深省……真是千古隽语迷人啊!所以学习文言文的语言,引用它们,自然会让习作灿然生辉。比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历来是写江水海水浪漫唯美景色的最佳选择;讲到积累肯定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最佳妙语……走进文言文,适当积累背诵并学习引用,习作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得到提升。正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二、为写作积累美丽的素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用日记记录生活点点滴滴的美。只有日记才是最真实的,好记性不如笔头,因为岁月更迭,光阴易过,很多的事情都会随风而逝。有了日记,打开来就会发现,生活的镜头都在这里,像永不消失的电波,时时传递着素材的鲜活,比如今天和同学之间因为三八线的吵架,不能告诉老师,也不能告诉妈妈,有泪只能往肚子里吞,有谁听你倾诉?日记,拿起笔来,文思泉涌,因为太真实,太心痛,会写得如泣如诉:同桌,我们是朋友,不是敌人,你这样砸我的手臂,我很痛的,告诉老师只能让你很悲惨,抄书抄到手软;不能告诉妈妈,那样大人的战争就会爆发,而我只能忍着痛,希望你理解……晚上同学在下雨的时候一起遮雨,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还是日记,记录心中的感动,一把伞遮住了雨,一把伞拢住了友情……同样是同桌,亦正亦邪的特点都聚会在日记中,他日写作《我和同桌》或者《我的同桌》,这就是一篇绝妙好文。
日记可以随心随性,日记能够伸缩自如,日记还能自由发挥……可以描写,可以记叙,可以感受,多么惬意的记录,有效而真实,美丽而动人。
2.用录音三言两语地记录生活的奇。录音是时尚的记录方法,简单而快捷,避免了写的冗长,占用时间少,效果很好。但是不易储存,可以先录音,再让妈妈帮忙,也可以有空再写下来。比如有的时候,妈妈怒发冲冠,如果及时录音,就会发现,语言是绝妙的,一个作家就是这样的,将继母的语言予以记录,到了后来的写作,将各种骂人的语言一一引用,生动无比。我们为什么不能呢?偷偷录下,悄悄记录,让自己的语言富有生活的气息,风趣盎然。
情感是瞬间的,转瞬即逝,如果有录音的及时帮助,那就能够定位情感,让情感驻足,写作的时候,听着声音,字字情,声声意,真是如临其境,再次领略当时,就能让写作“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情以入文”,有情的文字才有魅力,才有芬芳。
3.用拍摄定格生活瞬间邂逅的妙。手机、录像机的普及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幸福生活,处处皆美景,时时有感触,看到的一刹那,想到的一瞬间,都是珍贵的生活,都是独特的素材,可是当时不写作文,于是美妙的瞬间就会悄悄随风而逝。可惜遗憾,这都已经成为过去时了,因为现在有了先进的科技——手机和录像机等,通过拍摄可以留住回忆,留住意义,留住美丽……手机和录像的普及做到了永恒定格。让自己可以随时随地采风,随心所欲地记录,记忆可以随时驻足我们需要的奇丽风景,奇妙的人事。
回家后细细品味,咀嚼生活的美妙,选出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素材,进行加工,进行创造,于是写作补得水管不再堵塞,写作的道路不再崎岖,走吧,要想走多远就走多远,只要你具备罗丹的一双眼睛——发现美。
美丽可以储存,美丽可以永恒,美丽可以定格……只要你积累美丽,美丽的存折就会回报丰厚;只要你拥有发现美丽的双眼,美丽的回眸一定风情万种;只要你拥有聆听美丽的双耳,美丽的回音一定清亮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