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步》主题多元化探究”微课实录

2018-02-09执教彭淑娟点评刘惠臻

中学语文 2018年22期
关键词:散步

执教/彭淑娟 点评/刘惠臻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希望今天早晨这次春天里的散步,给大家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出示学习目标:与作品和作者对话,多元化解读主题。)

《散步》是一篇散文,但却采用了小说笔法,以叙事为载体来抒发情感,请大家略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记叙了什么事?(幻灯片出示:读清故事)

生:我、我的妻子、母亲和儿子一起散步。

师:如果我们把主语简化一下,可以怎么表达?

生:我们一家人一起散步。

师:可以再加上时间、地点,把内容表达得更充分些。

生:我们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师:散步本是寻常小事,你认为作者借助“散步”这件小事,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请用一个关键词概括出来,并在文章中找出依据。(幻灯片出示:读出自己)

生:我认为作者想表达一家人尊老爱幼的精神。文章开头写母亲本来不愿出来的,在我劝说下,她才同意出来散步,这显示了“我”的孝顺。当散步中出现分歧“母亲想走大路,儿子想走小路”的时候,“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显示“我”尊老。但是最终母亲却决定走小路,显示“母亲”爱幼。还有最后“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也能读出尊老爱幼。

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伦理观念。伦理是我们道德的底线,是我们为人做事的准则。

生:我认为文章表现的是亲情,散步的人是一家三代,出现分歧的时候,没有分成两路,而是选择一条路互相陪伴一起走。

师:陪伴是最长情的爱的告白,讴歌亲情是文学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

生:我认为“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表达了一家人之间的和谐,还有第五段中,“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个“笑”字也表现了一家人之间的融洽和睦。出现分歧的时候,解决的过程是互相谦让的,也体现了和谐。

师: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作者曾经说,人类最终要走向的,恰恰就是和谐。

生:我从文章中读出了责任。文章第六段写“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直接表达了责任的主题。

师:除了这一句,还从哪些句子中能读出责任的主题?再找找。

生:(想了想)文章最后那个句子,也能表现出来。“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背上的”是母亲,母亲代表衰老;“妻子背上的”是儿子,儿子代表未来,我和妻子背负的其实就是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

师:你理解得很深刻,这个句子也能突出责任的主题,那你能不能有感情地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朗读一遍)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你读出了责任的沉重感。其实文章中议论抒情句往往都能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同学们一起再读一遍,加深对责任的理解。

生:齐读一遍。

师:中年人承担着承前启后、扶老携幼的责任,这是对家庭的使命感。

生:我读出了生命的主题。文章第四段说“……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一段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春天生命的勃勃生机。还有文章第三段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了严冬,又焕发出了生命新的生机。

师:这个同学通过人物和景物都读出了生命的主题,世界因为鲜活的生命而丰富多彩,有生命才有希望。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段景物描写,让我们再沐浴一下生命的活力。

生:我读出了选择的主题。散步过程中,“我”的母亲和“我”的儿子发生分歧,“我”面临了一个选择,我的选择表现了我的孝顺。

师:选择是我们时时刻刻都会面对的课题,不同的选择映射了不同的心理和情感。

生:我从中读出了生命的轮回。文章第二段说:“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而在第六段又说“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显示了一个家庭中生命的轮回。

师:除了描写人物的句子,还有没有什么语句能体现轮回?

生:(思考片刻)经过了冬天,春天又回来了,这也是自然界的生命轮回。

师:一个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人类和自然的生命其实是生生不息的轮回。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解读了文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个词“你认为”(幻灯片同时出示),作为读者,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是否与作者的思想完全吻合呢?来听听作者怎么说的吧。

(幻灯片出示材料)读懂作者——1995年3月,莫怀戚在谈到创作契机的时候这样说:“《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我发一种‘生命的感慨’……”又过了十年,2005年12月在一次作文大赛上,他说:“我说写生命,不是故作高深。先说说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吧……文章写于1985年,我父亲刚去世,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变得很复杂,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动物只对一端负责,即幼子,而人类还对老人负责……这是责任。”

“生命”“责任”“亲情”的情感同学们都读出了,看来大家都是作者的知音,但是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思想,在2005年同一个大赛上,莫怀戚还说过:“从人们的问话里我明白……并没有从‘人类生命规则’这个角度理解这篇文章。但是,尽管与作者的角度并不完全重合,却毫不影响大家对它的评价。”(幻灯片出示)所以“任何作者都无权规定读者对其作品的理解。” (幻灯片出示)正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幻灯片出示:多元解读)

一篇文章一旦诞生,就具有了完全独立的生命力,我们可以从人物、景物、情节的波澜、议论抒情句,或者是写作背景、写作手法等不同渠道理解主题,这就是对文章的多元解读。主题多元化是《散步》长久不衰的重要缘由,对作品的多元解读丰厚了作品的内涵,彰显了文学作品的魅力。

【点 评】

“微课”,顾名思义,即“微型课堂”,上课时间短、学习内容少而精。要做到少而精,首先必须选点准确,关注文本最突出的特征或最有教学价值的内容;其次是内容聚焦,围绕一个主问题、一个学习任务或一个探究活动设计和实施教学,不蔓不枝;三是切口小而内里深,选取的教学点,或设计的教学问题、探究活动等看似小,却极具延展性,能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广处;四是关注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监控评价,务求一课一得,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科素养的提升。

基于以上认知来看彭淑娟老师的“《散步》主题多元化探究”这一节微课,确实称得上简洁实效,言近旨远。《散步》一文有很多值得探究的角度,比如结构的严谨圆和、句式的对称精美等等。但基于微课的特点,本节微课确定一个主题“主题多元化探究”,关注学生对文本的多样化解读和个性化解读,学习目标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也扣合“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

从教学设计层面来看,这节微课目标明确,结构完整,方法得当,层层推进。本节微课学习目标清晰而集中——“与作品和作者对话,多元化解读主题”为达成目标,微课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说说你认为作者借助‘散步’这件小事想表达什么”,由此生发开来,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内涵。为落实学习目标,这节课设计了“读清故事——读出自己——读懂作者——多元解读”等环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将学生与文本、与自己、与作者的对话落到了实处,很好地体现了阅读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和发现这一理念。

从教学实施层面来看,本节微课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经由品味语言、入情入境而感受语言之美、人情之美。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体现出极大的耐心。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老师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提供思考的角度,引导学生自己从景物、人物、议论抒情,情节波澜等角度去思考、发现、感悟,对学生独特的艺术感受,老师给予了应有的尊重。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后,老师又结合背景资料,把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广处,通过比较和延伸,水到渠成得出“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的结论,凸显多元解读的微课主题。

猜你喜欢

散步
散步的收获
散步
散步
小赛去散步
和罗南一起散步
牵着蜗牛去散步
我带小狗去散步
M家族去散步
散步畅想
最美妙的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