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018-02-09◆耿程
◆耿 程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姚庄小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纵观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虽然没有过去所说的“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的极端说法。但随着多媒体以及各种手段的使用,语文越来越不像语文,很多的课堂上成了各种手段的竞演,虚化现象比较普遍。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的集中地表现就是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
一、优化目标,保证阅读教学的扎实有效
教学目标是灵魂,是一堂课的指挥系统。目标精简、科学、合理、操作性强,是完成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先决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在理解《新课程标准》,明确本课、本单元所要完成的任务。其次,要关注学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他们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第三,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具体明确,有体系,容易操作,可检测。
以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为例,我设计了3个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圈画出课文的具体语段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同桌进行交流。
这三个目标是紧紧围绕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的。从以上目标的设计不难看出,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一定要明确,可操作性强,避免笼统泛指。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如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我不只是让学生思考,而且还涉及到学习方法的引领,让学生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二、定向自学,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学生预习得充分、合理、有效,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就高,目的是先学后教;先读后教,以读为主,让学生先行实践。教师从学生的预习中获取信息,了解学生在自学中所遇到的困惑,使教师讲在点子上,导在疑难处,从而优化阅读教学。
以《夜莺的歌声》为例,我在预习指导中采用“三读预习法”让学生明确每一次读书的任务:
1.一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读写两遍。
2.二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空旷、沉寂、凝神、轻蔑、兴致勃勃、聚精会神、婉转”等词语的意思。
3.三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把自己印象和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我在预习指导上更侧重于预习方法的指导。“读、写、想、问、搜”五步预习法很好的就解决了传统阅读教学中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学效益低下的弊端。
三、注重阅读积累,做好读写结合,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仿写就如书法中的临摹,是学生写作的良好开端。所谓仿写,即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一句、一段、一篇的写作方法来练习写作的一种方法。如《一夜的工作》中,课文通过一些具体数字来反映周总理生活的简朴:一张写字台、一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就此可以让学生仿写《妈妈生活简朴》;课文用了“画了再问,圈了再说,他不是……而是”等一些细节来表现周总理工作辛勤、劳苦,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工作辛勤》这个点进行细节方面的仿写;还可以从思想感情直接入手进行仿写。
四、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多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注重文章的结构,恰当设计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结构巧妙设计问题,有利于学生分析文章脉络,理清文章思路。比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本文作者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课文把什么作为重点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目的?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了解文章结构。这样进行问题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理清文章脉络,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积极性,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很不错。
2.分析重点语句,通过品味语言特色设计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每学一篇文章都会从中发现一些具有说服力的重点语句。这些语句有一定的特点和语言特色,有的是一段话的中心句,有的有它独特的语言风格,有的在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哲理等。那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这些语句,恰当地、合理地设计问题,让所设计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赏析、品味、领悟文章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以及在文章中的作用等。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和品味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有这样一个关键语段:“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手指尖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我设计了3个问题:
①你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吗?为什么?
②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真是一个奇迹?
③仅仅是花香的引领,她就能拢住蝴蝶吗?你认为这里的“灵性”指什么?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对课文重点语句的欣赏兴趣提了起来,学生通过仔细品读、交流,领略了其中的含义,了解了作者的写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更好的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的学习目的也就达到了。
总之,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另一方面,则是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认真备课,有效备课,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谋,与课程一起成长。
[1]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