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经世之伟业,不朽之盛事
——《翻译与中国现代性》评介

2018-02-09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外译典籍选民

朱 源

(中国人民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2)

一、引言

在中国现代化建构的历程中,翻译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尤其当一个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和转型之际,翻译既能鉴前世之兴衰,又可考今世之得失,更会助来世之繁盛。《翻译与中国现代性》一书(以下简称《翻译》)是罗选民教授的最新翻译论集。《翻译》从翻译与语言革新和社会变革、翻译与科学研究和教育行为、翻译与文化传播和文化构建以及翻译与跨学科理论建设等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翻译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相通相融的关系,结构上环环相扣、相得益彰,内容上经纬互现、颇有新意。本文拟从以上四个方面对《翻译》加以评介,以展现其特点及对当今翻译研究的启示。

二、破旧立新自古事,茧蛹自缚终化蝶

清末民初之际,一批怀有家国之情的优秀学人执翻译之矛,破腐朽落后之疾,对社会和文化进行全面的改造。《翻译》的第一章选择严复、梁启超和鲁迅为这批学人的代表,以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为出发点,进而探讨翻译活动对建构中国现代性的重要作用,并从侧面反映出这批学人探寻改造变革之路的心路历程。一直以来,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与奈达所提出的“对等”被奉为中西译界的圭臬。追随者有之,质疑者有之,然深究探幽者实寡。严复译文常以先秦古文对译,既“达”且“雅”,虽有改变原旨抑或内涵,以取“信”国人之举 (于洋欢 2015),亦有被东洋转译之词取代之势,然其译文借翻译之名行宣传之实,使“进化”“强国保种”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在以思想观念的现代性带动国家的现代性上居功至伟。对于严复翻译思想的研究,正如本书作者所述,“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避免以外来的文化和理论为基准,歪曲和误解中国本土的译学资源”。作者认为正是严复对古典词汇的充分使用(罗选民 2002),使 “西方的思想激活了汉语的古老语汇,而汉语的丰富内含改造了西方的概念” (汪晖2015:840)。“新文体”是梁启超著作和译著的主要特征,他有感于改良失败的痛楚,从而转向文学翻译,以翻译西方政治小说来启蒙思想、改造社会。与此同时,梁启超还用生动平实的语言译介了各种各样的西方学术书籍。但是,学界对其政治小说的翻译及目的的研究洞见不足。《翻译》细致探究了此类文本,总结出梁启超翻译实践所具有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他(梁启超)“强调翻译小说的重要性,提倡政治小说的翻译,又通过日文转译,借西方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来达到以文治国,最终达到启迪民智”(罗选民 2006:49)。诚然,梁启超对现代性的追求贯穿于其翻译活动的始末,但我们仍需看到梁启超对现代性所持的双重性立场,即其一方面通过翻译活动追求现代性,另一方面通过重释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概念以及中国传统思想而被新一代的启蒙学者视为守旧阵营中的一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梁启超基于佛学基础的翻译理论研究和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翻译实践对当今翻译与现代性关系的研究仍具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这也正是《翻译》作者不落窠臼、鞭辟入里的原因。“硬译”“易解”和“丰姿”作为鲁迅翻译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基因上的关联、与西方“异化”之间的异同以及三者与中国现代性建构间的联系甚少为当代学人触及。究其原因,并非深埋泥中、尚未发现,而是无法从学理的维度进行系统的论证,亦无法从现代性角度对其进行考量。而《翻译》作者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敢为人先,小心论证——“从‘暴力性’这一维度可窥见‘硬译’和‘易解’、‘丰姿’的继承关系及辩证统一,二者是暴力的不同表现层面和力度体现,并不冲突相悖,后者正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罗选民2016:34)。本章最终从社会发展和文学改良的角度总结出“硬译”“易解”和“丰姿”在建构中国现代性中所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作用。现代性是相当复杂的理论体系,其中既包括工具理性、现实性和创新性,也包括相当大的反理性、超现实性和极端性,该书对这些复杂性应当给予适当的说明。

三、继古开今续往事,承前启后谱新篇

第二章以翻译的理论研究为开端,进而阐释翻译所具有的教育和教化功能,最后回归到翻译具有建构中国现代性的历史使命上,构思巧妙,足见匠心。现代性强调理性主义,秉承科学精神,延续逻辑思维,而以建构中国现代性为己任的翻译与现代性的内涵和本质一脉相承。几十年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量西方翻译理论译介到我国。与此同时,以范式革命为内核的西方翻译流派理念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使其悄然走上结构、解构和建构的研究道路。面对成绩我们甚为欣喜,而直视问题我们也无须讳言。在几十年引进和学习西方翻译理论的“西学之路”上确实存有只重数量和速度,而忽视质量和吸收之势,亦有厚此薄彼、管窥见豹之症。《翻译》从“译学理论研究”“译学方法研究”“相关学科研究”以及“译学史论研究”四个方面条分缕析、直击要害,有利于祛除当今翻译研究中的顽疾,并指明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其中尤以翻译史的研究为重点,不仅因其具有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属性,还因其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反思。对翻译史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现代性的理解。诚如《翻译》作者所言,翻译研究自身的现代性将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翻译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性息息相关(罗选民 2012a)。作为教育行为的翻译在推进中国学术现代化、文学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也是作者在本章其他两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旨。通常而言,在探讨翻译与教育之间的关联时,研究者往往忽略教育机构的角色和作用,而《翻译》作者反其道而行之,直抒其意,“教育机构也在通过翻译构建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罗选民 2013:16)。他以早期清华为例揭示出翻译长久以来所被忽视的教育和教化功能,还从更高的层面阐述了翻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因素,而将翻译视为一种教育行为,从不同的视角描述翻译在教育和现代化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正如《翻译》所描绘的那样,“大河之上波涛汹涌固然壮观,而大河之下的骤涌暗流更为奇妙”(罗选民 2013),翻译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不该被忽视;唯如此,才可凸显其通过教育功能推动现代化的作用。

四、中外译事创经典,文化记忆驻文明

第三章侧重以文化传播和文化记忆理论为切入点,探究、阐述了翻译如何促进文化交流和如何通过典籍外译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本章指出跨文化传播与翻译的四个共性,强调翻译的文化和符号研究是当前翻译研究有待深入的领域,同时为当前翻译研究提出了指导性课题。中国典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作者强调了典籍外译所具有的本土性、原生态和原创性。典籍外译对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章以严谨、系统、科学的方式界定了典籍外译的文化自觉性这一基本概念,并提出了如何加强典籍外译的四点建议:译文接受情况的客观评价;原文选材标准;互补性;借船出海。这些建议针对当前典籍外译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改进典籍外译的基本原则。本章揭示了文化记忆概念与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特别启示。通过共时—历时—记忆—文化延续,记忆成为文化研究的焦点和枢纽,同时形成互文性,其中文化记忆与翻译形成共生关系。作者尖锐地指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仍处于交往记忆阶段,尚未到文化记忆阶段。作者认为相对于韦努蒂的翻译异化理论,国内对于鲁迅的翻译思想的研究严重不足。而鲁迅的翻译思想和方法与韦努蒂的翻译异化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直译与意译在翻译史中已经争论了上千年,而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凸显。作者认为这两对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很大差别,指出从文化层面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重新审视翻译问题能更深刻地揭示翻译的本质和功能。作者还以自己重译莎剧的切身体会,探讨了文化越界与经典传承的问题。此章中典籍外译部分、对于典籍外译的译者举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五、理技结合探新路,学科交叉显真功

第四章主要是通过跨学科研究这一现代性的基本特质,探讨了翻译研究如何借鉴与创新的问题。作者广博的学识横跨诸多学科,包括语言学、西方文论、文化研究、古典美学、中国文论、中国文学等等,使得作者无论是评介还是探究都显得得心应手。本章首先评介了应用语言学中同翻译关系甚密的话语分析理论,讨论了其中的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度、情景性、互文性等七个标准对于翻译的关联性和启发性。该章对于钱锺书文学翻译观的探析颇见作者严谨、求实的考证功夫。作者对钱先生的翻译实践和译论都作了考证,证明了钱先生的译文译论以少胜多。作者特别逐一考查了钱先生有关翻译的文本,分析细致、翔实,从古典美学到传统文论,从“得意忘言”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再到“投胎转世”的“化境”等翻译的不同境界,无一不以译论文本为依据,揭示出钱先生译论的独特之处,并总结出以下翻译的基本方面:信—不隔—化,为译之理想;失本成译—讹,为译之本质;通、达—媒、诱,为译之功能。作者同样深谙西方古典译论,对英国十七世纪译论家德莱顿的翻译思想进行了细致评介和深入剖析,对其翻译方法的三原则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直译、意译、衍译的翻译方法三原则,认为衍译是诗歌翻译的最佳选择。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直译为先,意译为次,直译与意译并行”(罗选民 2012b),而诗歌翻译如同诗歌创作,适用于衍译。作者还鼓励学生从事文学、诗歌创作,展示了自己学生的诗歌翻译实例,体现出对于培养翻译家和文学家的热忱和使命感。解构主义是相当矛盾复杂的理论系统,通常被认为是解构主义文论家的布鲁姆就断然否认自己属于解构派,但其对中国当代思想界影响很大,本章如果探讨解构主义译介对于中国文化思想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的影响似乎更关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另外,作为一本整体统一的学术论集,该书存在少量重复内容,应避免。

六、结语

总之,罗选民教授的翻译论集《翻译与中国现代性》是一部主题鲜明、跨学科、学识广博、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启发性、充满人文情怀的论文集。全书四章中的每一章都有一个统一的专题领域,各章之间紧密相连。《翻译》虽然是一部论文集,但作者显然对于翻译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问题作了长期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此其中的论文与研究主要围绕此类问题展开,并对于相关论题多有指导意义。《翻译》的主题是翻译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是结合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翻译活动、翻译研究、翻译影响,突出地体现在中国社会文化变化的各个方面。《翻译》从理论概念、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阐述了翻译对于中国现代性的塑造和形成的不可或缺性,同时探讨了翻译本体的诸多问题。纵观全书,作者对相关论题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与指导、细致入微的考证分析、触类旁通的比较阐释、深入浅出的介绍评述。其深厚的学识、敏锐的学术眼光、博雅的气质、执着的使命感,无不令人敬佩。

猜你喜欢

外译典籍选民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另辟蹊径的《选民登记》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听奶奶讲当“选民”的事儿
不负当初对选民的承诺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