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柏林人》研究在中国

2018-02-09李蓝玉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都柏林乔伊斯研究

李蓝玉

(黑龙江大学 西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引言

《都柏林人》(Dubliners)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的短篇小说集,堪称英语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集以20世纪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为创作背景,包括《姐妹们》《偶遇》《阿拉比》《无独有偶》《死者》《纪念日》等15个短篇,记录了各阶层人物在个人与公共生活中发生的故事。《都柏林人》的出版历经了10年的等待,在时间的历练中,其凝聚了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然而,直至20世纪中叶以后,《都柏林人》的研究才开始引起西方学者的普遍关注,中国学者对该短篇小说集的关注程度也远不如乔伊斯的其他作品,这一现象颇耐人寻味。因此,本文拟对国内《都柏林人》研究的脉络进行系统梳理,探寻该作品在乔伊斯研究中的地位与价值,以期有助于该研究领域内新视角、新方法的不断涌现。

二、中国《都柏林人》研究的肇始和初步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得风气之先的新文学界、评论界比较及时地将劳伦斯、伍尔夫、乔伊斯、艾略特、福克纳等英美现代主义作家介绍到中国。”(张和龙 2016:109)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费鉴照于1933年在《文艺月刊》第3卷第7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爱尔兰作家乔欧斯》①乔欧斯是当时的音译,即乔伊斯。,该文对《都柏林人》有所论及。1934年,傅华东在《文学》杂志第2卷第 3期上首次发表了《都柏林人》中Counterpart②Counterpart的傅华东译本名为“复本”,后孙梁将此篇译为“无独有偶”。现在国内主要采用孙梁的译名。的汉译本,这是该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汉译单本。傅华东在译本“前言”中指出,他之所以选择该短篇进行翻译是为了满足当时读者对现代主义与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渴求与兴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正如大部分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一样,国内学者对《都柏林人》的研究也仅止于只言片语的评点或简单扼要的介绍,抑或是单纯的翻译,视角较为散乱,“尚不能构成一种具有普遍性或广泛性的‘批评模式’”(张和龙 2016: 109)。

新中国成立后,深受苏联影响的国内文艺界“提倡社会主义文学,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为主……当时的文艺批评界奉‘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为圭臬,视英美乃至西方‘现代派’文学为冷战时期敌对阵营国家的文学流派,将它们一律贬斥为‘反动’‘颓废’‘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文学”(张和龙 2016:113)。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语境下,中国《都柏林人》研究发展有限,甚至一度出现停滞现象。

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都柏林人》研究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国内开始逐步复兴外国文学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都柏林人》研究也处于复苏之中,涌现了一批译介成果。1980年,《外国文艺》第4期刊登了《死者》(王智量[智量]译)、《阿拉比》和《小人物》(宗白 译)。1984年10月,孙梁等翻译的中文版《都柏林人》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式出版。在题为“传统·真实·创新”的代序中,译者孙梁和宗白简要介绍了乔伊斯的生平,以及小说集的结构特点和艺术手法,从而为读者理解乔伊斯作品提供了一些线索(乔伊斯 1984:I-IX)。

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少量《都柏林人》的专论文章,尽管在研究内容、方法及视角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文本分析成果偏少,介绍性、概述性成果居多。然而不可否认,就是这寥寥几篇文章却启动了新时期的中国《都柏林人》批评研究。从内容来看,这些文章主要是围绕作品的译介情况、艺术形式与思想内涵来展开研究。如徐贲(1984:61)关注到了《都柏林人》创作形式的创新,从“开放型结构、内凝性脉络、‘顿悟’式结尾和抒情性叙述”四个方面分析了《都柏林人》的艺术特点。难能可贵的是,该文最后部分从作家的阶级属性角度出发,对15个短篇的格局和压抑悲观的格调进行了深入解读,这种从作品形式到内容的多层次分析与研究足以引领研究方向。钱满素(1985)从《死者》所用的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入手,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础,剖析了都柏林人的精神状态和乔伊斯的历史观。他指出,乔伊斯对人性的弱点有一种厌恶的态度,而且对历史持有悲观的看法。何维湘(1986)从翻译和形象思维、语义和语境、话语和情感以及避免望文生义等方面比较了《死者》的两个中文译本——赵少伟译本和王智量译本,评述了两者的成功与失当之处。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柏林人》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刘文斌、李维屏、冯建明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刘文斌与朱婷婷相继在各自的《都柏林人》研究中引入了“现代主义”概念,他们的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都柏林人》研究新理论视角的出现。具体而言,刘文斌(1991:71)在《伊阿努斯之神——试论乔伊斯〈都柏林人〉的文化动因和麻痹主题》一文中指出,乔伊斯在作品中所采用的“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体现了其“创作上的‘零度’风格”。朱婷婷(1995)在《幻觉·顿悟·虚无——从〈死者〉看乔伊斯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特征》一文中,则从分析人物深层意识描写入手来揭示作品的现代主义写作特征。李维屏(1996:73)就《都柏林人》中“精神顿悟”与故事情节、人物心理变化、情景(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作品中的“精神顿悟”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乔伊斯的这种手法“是他创作生涯初期在小说领域中的大胆实验与创新。尽管它不是意识流技巧,但它却像意识流技巧一样成功地揭示了人物瞬间的意识反应与心理变化”。冯建明(1997)在《〈都柏林人〉的独特结构》一文中,从结构主义的视角,采用图形化的方法分析了作品的结构特征。他认为,在短篇集主题“瘫痪”的统领下,15个短篇构成了一个完整、连贯的有机体。

此外,这一时期的部分学者开始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并由此来形塑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都柏林人》研究。如成梅(1998)的文章《〈都柏林人〉——老舍〈离婚〉的主要灵感源泉》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运用、哲理思考等方面,对《都柏林人》和《离婚》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了两者在以上诸方面的相似性。她(1998:11)指出,“《离婚》在表现主题时常常使用的象征手法及贯穿始终的嘲笑与同情相间的笔调,均与《都柏林人》十分相像”,乔伊斯和老舍都力图以反英雄叙事的方式来呈现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平庸、怯懦、苦闷和挫折。成梅(1998:16)所提出的“《离婚》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都柏林人》,但并不限于《都柏林人》”的观点虽然尚缺乏严密的论证,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仍属难能可贵,至少其为《都柏林人》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一个方向和一种路径。

综上所述,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的中国《都柏林人》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国内学者进一步拓展了《都柏林人》研究的理论视域,开始运用结构主义、现代主义以及文化诗学批评等西方文艺理论。同时,《都柏林人》比较文学研究呈现出一种中国化的解读方式,尽管这部分研究所占比重并不大,但它们毕竟开启了本土化研究的序幕。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柏林人》研究仍存在诸多空白,研究成果较为零散,完整的研究体系尚未形成。

四、新世纪的中国《都柏林人》研究

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都柏林人》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以西方文艺理论为基础的学术研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叙事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成为了该研究的高频关键词。除了延续传统的象征、意象、麻痹、顿悟、结构等研究内容以外,新世纪中国《都柏林人》研究还出现了文学流派、叙事学、女性主义、文化历史、美学研究等新课题,研究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笔者在此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其一,意象与象征研究。邱枫、张伯香(2002)发表的《向死而生——评〈死者〉中雪的象征意义》虽然是微观研究,但是其对作品主导意象雪的深层解读,有助于我们把握作家“对待生死的看法,对待爱尔兰的态度”。他们指出,《死者》中雪的意象具有三层涵义: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精神上的死亡和再生。同时,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前14篇故事中的‘瘫痪—死亡’主题也通过《死者》中雪的象征得到了升华,成为‘瘫痪—死亡—复苏—再生’的循环模式,体现了作者对爱尔兰的态度由幻灭、怨恨到期盼、关爱的转变”(2002:34)。无疑,邱枫、张伯香的文章对进一步深化《都柏林人》艺术表现形式研究有所助益。此外,2000年以来国内学界出现了一批基于意象、象征研究与顿悟研究的交叉性研究成果,如程巧玲(2011)发表的《圣杯在何处——乔伊斯〈都柏林人〉的圣杯追寻主题解读》,刘林(2011)发表的《“缺席乃是在场的最高形式”——乔伊斯〈都柏林人〉文学讽喻手法探究》,以及王振平与郭娟(2017)发表的《从〈都柏林人〉中的圣经意象看乔伊斯对都柏林的认识》,这些成果进一步推动《都柏林人》研究向纵深发展。

其二,女性问题研究。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主要集中于分析《都柏林人》中女性在男权文化压抑下的种种生存困境,如他者地位、麻痹的精神状态等等,当然,其中也不乏对独立自主、具有自我意识、敢于挑战传统的女性的关注。如何树(2004)在《女性形象与民族特性——〈死者〉人物形象分析》一文中,将女性形象与爱尔兰民族特性研究置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他认为乔伊斯“用暗喻与象征手法将女性塑造成为爱尔兰民族特性的标志性形象”,作家“对女性人物的刻画,实际上是对当时爱尔兰民族‘既受压迫而又压制别人’形象的揭示与展现”(2004:73-74)。《死者》中的女性人物有母亲般的包容,心地善良、宽容大度,但也是守旧和排外的。作家对女主人公格莉塔的描写暗喻了爱尔兰民族一方面“在强势殖民文化面前麻木不仁、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而另一方面它又是固守传统、排斥新生事物的压迫力量”(2004:72)。何树的研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他从女性形象的象征与隐喻入手,将女性问题与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拓展了中国《都柏林人》女性问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理论视域。

其三,叙事学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开始运用叙事学的视角来研究《都柏林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等方面,但是成果并不多。章联(2006)在《论〈都柏林人〉的叙事艺术》中,以文本的“死亡”母题为研究对象,从“俄国形式主义者的观点”出发,分析了乔伊斯在作品中所运用的现代派文学的叙事变形技巧。作者依据美国叙事学家杰拉德·普林斯的“潜藏叙述”理论指出,“乔伊斯反复制造出逻辑意义断裂的次级叙述,而这些次级叙述中既没有主干叙述中的故事悬念和高潮,也没有经典叙事中司空见惯的各种戏剧性的问题”。这种“潜藏叙述”使得作品主题更具有抽象性与不确定性,“读者在阐释‘已被说出’与‘留下未说’之间复杂关系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2006:65-66)得以凸显。李巧慧(2009)在《叙述式“分裂的自我”——试析〈都柏林人〉儿童篇中的个体主体性》中,以现代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作品儿童篇中叙述自我与体验自我的分裂。她认为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虽然导致了“现代个体的内在分裂状态,却也造就了其流动、开放和丰满的主体形象”(2009:55)。周福霞(2011:116)认为乔伊斯利用“空间叙事存在的两种形态——现实场景和象征场景”,展示了人物的心灵、思想和情感,突出和深化了《都柏林人》中的“精神瘫痪”主题。

其四,文化诗学研究。2000年以来,一些国内学者开始尝试从文化诗学视角来研究《都柏林人》,其中,郭军(2005)以及罗益民、张荷(2009)的研究成果颇具代表性。在《隐含的历史政治修辞:以〈都柏林人〉中的两个故事为例》中,郭军从作品的形式入手,基于结构主义批评与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的观点来阐释故事“遭遇”与“车赛之后”所呈现出的爱尔兰历史与政治问题。郭军非常关注“有意味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她认为在故事“遭遇”的叙述中,乔伊斯把充满了爱尔兰历史回忆的地名与人名连成了“一个地理历史的象征体系”,作家正是用这种方法向人们展示出“一幅民族病理的基因图谱”。同时,郭军指出,使“令人震惊的意义”在“当下与历史的聚合”中顷刻间显现出来,是乔伊斯“顿悟”美学所追求的艺术效果(2005:56,58)。郭军的研究是细致的,她从语言的多义性、隐喻、顿悟层面研究了《都柏林人》的双重叙事文本,文本形式对意义构建所起到的作用则是其研究的重点。总体而言,该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丰富的、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与视角较好地解析了乔伊斯文本的复杂性,同时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新见解。在《灯火阑珊之处——乔伊斯〈死者〉的圣杯骑士传统》中,罗益民和张荷分析了《死者》主人公伽布里欧与西方圣杯骑士传统之间的微妙指涉,认为“找到一条拯救和复兴爱尔兰文化之路”是主人公和作家的共同梦想。经历爱与音乐洗礼后的伽布里欧获得顿悟,他认识到“大陆文化不是圣杯,它不能治愈都柏林人的瘫痪状态,复兴这个长期遭受政治和宗教压迫的国家。……借鉴大陆文化只是表象,发扬本土文化才是根本,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创建都柏林的繁荣”(2009:84-85)。

其五,美学研究。《都柏林人》的美学研究成果一直较少,李维屏和杨理达在1999年发表的《论乔伊斯的美学思想》③该文后收录于李维屏的论著《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第53至68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从整体研究的角度介绍和阐释了乔伊斯的美学体系,由此开启了乔伊斯美学研究之门。之后,李维屏(2000:92)在《〈都柏林人〉:告别传统》一文中,分析了《都柏林人》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即背景、结构、语体和技巧上的统一性,并认为内在的统一性体现了该作品的美学价值。此外,汪艳(2010:94-95)的《〈都柏林人〉中的感伤美》从“文本及文本间的张力特点”入手,分析了作品所显现的感伤美,即“悲剧式的浪漫”“诗意般的忧郁”和“模糊的启示”,她认为乔伊斯的美学思想与追求有助于深化作品的主题。

五、结语

总体而言,中国《都柏林人》研究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研究内容、方法及视角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1)多以西方文艺理论为研究范式,本土化研究相对滞后;2)作品的整体研究尚显不足,在作品语言、美学价值、叙事学、女性问题、文化历史研究等方面也还留有诸多空白;3)已有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为主,专著相对稀少。当前,西方《都柏林人》研究已进入到跨学科研究阶段,为了实现中国学界与国际接轨并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希望有更多的研究共同体能以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多样的研究框架来进行深入探究。

猜你喜欢

都柏林乔伊斯研究
都柏林的午后
爱尔兰都柏林一日游
都柏林的静默行者
都柏林的一个夏日(节选)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论维柯对乔伊斯小说诗学的影响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