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

2018-02-09孟志中

枣庄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错误教育

孟志中

(浙江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本质上是党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举措。活动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第一批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教育活动时间一年左右,教育活动重点对象是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二批活动于2014年1月开始进行,这次活动更为贴近基层。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回顾整个过程,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在中共全党深入开展。作为党的重要活动形式,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虽然暂告一阶段,但是从长远看,群众路线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永恒主题。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本质上是党内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批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生命

在全党自上而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2014年1月20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必须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党内生活是锻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的熔炉。如果炉子长期不生火,或者生了火却没有足够的温度,那是炼不出钢来的。事实表明,党内生活松一寸,党员队伍就散一尺。党员、干部只有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反复锻炼,才能坚强党性、百炼成钢。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防身治病的有力武器,通过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不断洗涤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灵魂。”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色,就是强调批评在党内活动中的极端重要地位。恩格斯曾经指出:“批评是工人运动生命的要素”。②邓小平也曾经说过:“不搞批评和自我批评一定不行”,③“党内不论什么人,不论职务高低,都要能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④我们要从思想上彻底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认识到批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为正确开展批评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何以说,批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生命?这是因为:

1.批评是正确开展党内斗争、解决党内矛盾的主要方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国共产党人在工作进程中也必然难免产生工作失误,甚至出现严重的错误。纠正和防范党的各级组织及其党员的错误,就构成了正确开展党内斗争、解决党内矛盾的基本内容。刘少奇在《论党内斗争》一文中指出:“党内斗争之所以必要,并不是由于我们主观地嗜好斗争,喜欢争辩,而是由于在党的发展过程中和无产阶级斗争过程中产生了党内原则上的分歧。当问题的争论已经发展成为原则上的争论,非用斗争来解决不可的时候,我们应该毫不躲避地进行党内斗争,来解决这些争论。”⑤而批评就是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根本性途径,相比较而言,自我批评在党内斗争中永远只能居于辅助性地位。刘少奇还强调,如果我们党“不经常在党内进行反对各种不良倾向的斗争,不经常在党内清除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克服左的右的机会主义,那末,这些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左的右的机会主义就会在党内发展,就会影响与支配我们的党,就要使党不能巩固发展,就要使党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就会危害党,使党腐败下去。”⑤(P179)毫无疑问,只有通过开展批评,通过思想交锋的党内斗争,使党内同志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及其危害,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再犯同类错误,才能达到“修正错误,更新自我,团结同志”的目的。

2.批评是扩大和发扬党内民主的主要途径。陈云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建设,多次强调党内民主与党内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他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是一个最有纪律的党,也是一个最讲民主、最讲自由的党。”党的民主自由权利具体体现在“党内有发表意见的自由。在决议作出以前,有争论的自由;在决议作出以后,有保留不同意见的自由(但行动上必须服从)。”⑥而刘少奇则认为:“发扬党内民主的中心一环,在于充分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⑦通过充分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维护了党员的基本权利,而且体现了党员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批评是党内民主是否良性发展的“天然尺度”。失去批评,党内民主作风就失去“天平和砝码”,党的生命也就会随之受到威胁。

3.批评是增强党的团结,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主要保障。高度重视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发展规律进行深刻认识和并加以具体运用的结果。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和任何其他革命一个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自己批评自己并靠批评自己而壮大起来。⑧“任何的科学的批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⑨恩格斯指出:“没有批评就不能相互理解,因而谈不到团结。”②(P423)列宁指出:“进行尖锐的批评是革命者的责任”,⑩“不怕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怕三番五次地作出努力来改正错误,这样,我们就会凳上山顶。”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一再指出,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有利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生命力的表现。邓小平指出:“一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尤其使尖锐一点的议论,就要追查”,“这种状况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④(P145)批评是党的生机和活力之源泉,是纠正党内错误、增强党的团结、防止思想僵化的最好武器。陈云说得好:“对同志的批评指名道姓,畅所欲言,这是会风,也是党风。如果我们党能够保持这种会议的作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胜利就有了保证。”如果说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赞扬要表示感谢,那么对于人民群众的批评则更要表示感恩和感铭!

4.讲党内和谐决不是说不要批评。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目标,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其中,充满活力的基本要求内在地包含了批评。只有有批评的和谐才是“真和谐”,没有批评的和谐绝对是“假和谐”,只能导致僵化和死气沉沉。就是说,没有批评就没有社会活力,没有社会活力又怎能谈和谐?批评是克服党内不和谐因素的最好“良药”,也是我们克服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因为她具有批评的自觉性,从而化育出任何其他政党无与伦比的自我提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创造的能力。批评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生命要素,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

三、批评的主要功能

批评本身具有纠正错误、防范免疫、凝聚团结、激励鼓舞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能。

1.纠正错误功能。谭政在1944年所做《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在军队中如何正确看待、并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处理和纠正各种错误思想行为,对于我们充分认识批评的纠错功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他指出:“对于犯有错误的人们改造其思想,应该是有步骤的,大体上应该是:第一步,揭露错误;第二步,反省错误;第三步,改正错误。没有前两个步骤,就不能实现后一个步骤。三个步骤中,头一个是首先重要的。”所谓揭露错误,是有方针并有具体目标的,而不是轻率的随意指责。“我们的方针就是教育干部,改造干部,就是教育士兵,改造士兵,而不是毁伤干部,谩骂干部,而不是毁伤士兵,谩骂士兵。”不能采取过火的斗争方法,不能采取处罚与打击的方法。“只有从爱护观点出发,从揭露具体错误到督促犯错误者反省自己的错误,勤勤恳恳的好心好意的推动他们自动的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完全正确的路线。”关于反省错误,谭政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都有用,不可偏废,“批评是为着启发自我批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以批评的手段,达到自我批评的目的。”

2.防范免疫功能。“小洞不补,大洞受苦”。经常性的批评活动可以防微杜渐。陈云指出:“一有错就有人骂,容易改正。如果人家天天喊万岁,一出错就是大错。”“我们有了缺点错误,天天批评倒还好些。平时不批评,总有一天会来个大批评。”毛泽东还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成语和经常性的洗脸、打扫房子来比喻批评的重要性,深刻揭示了批评的防范免疫功能。

3.凝聚团结功能。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团结,树立正气。“好意对待犯错误的人,可以得人心,可以团结人。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究竟是采取帮助的态度还是采取敌视的态度,这是区别一个人是好心还是坏心的标准。”真正的朋友是诤友,真正的团结是建立在敢于批评基础上的团结。事实上,没有任何批评的表面上的“一团和气”是一种完全的“虚假团结”,所谓的“团结”很快就会演绎成为相互消耗和对立,最后必然归于人心涣散。

4.激励功能。人们普遍赞同表扬是一种激励,但其实批评也是一种激励,而且甚至是一种全方位、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卓有成效的激励。首先,批评在鞭策个别后进的同时,也在更宽泛的全局鼓舞和激励了先进。其次,批评一个个案,可以以儆效尤,对更多的党内同志起到警示作用,这本身就是一种另类激励——反向激励。第三,对于被批评者本人而言,“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认识错误和承认错误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真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人们一旦在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中不断获得勇气和自信,从而也就会切切实实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四、批评的运行机制

批评是集见识、态度、勇气、技巧于一身的综合性问题。批评要讲究实效性,应讲究严肃性、启迪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就需要通过深刻了解批评的运行机制,掌握批评的如下九个方面的基本要领,娴熟运用批评的技巧。

1.知批评之难。批评永远是一种积极性、主动性和进取性的勇敢行为,需要在克服怯懦和惰性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得了。因此,惟有知批评之难,方能得批评之易,病最终获批评之效。批评之难,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封建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关系学”等不正之风的盛行;批评的组织制度可能已经不健全;批评会受到各种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的影响;等等。一方面,在很当党内同志那里,由于涉及人情脸面,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批评总是“拨不开面子,放不开胆子,启不开嗓子”。另一方面,在现实中,那种轻描淡写、随随便便谈论批评而不把批评看作一回事的人,其实也往往是最不愿、最不会、也最不能批评的人。

2.树批评之勇。接受批评与批评他人都需要勇气。而批评的勇气来自对事业的执著,来自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同时,只有通过学习理论以开眼界,明道理,才能知是非,才能勇敢地拿起批评的武器。树批评之勇就是要消除思想顾虑,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树立事业第一的思想,树立对同志负责任的思想。要从增强党性入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注重批评的建设性。有时明知要牺牲个人利益,也要为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开展批评。“风雨过后就是太阳”。只要丢开个人私利,出于公心,纵使开展批评可能会遭受到误解甚至可能引发打击报复,这些误解最终都会冰消瓦解的。

3.立批评之诚。批评要耐心细致,诚恳深刻。批评是心灵的交流,是真心实意的关心、帮助和爱护,开展批评应当诚心正意,由衷而发,出于公心,襟怀坦白。批评与其说是个技术问题、方法问题、能力问题,不如说是个态度问题。因此,批评不能搞政治作秀,哗众取宠;不能泄愤图快,无情打击;不能隔靴搔痒,敷衍应付。态度真诚,真心对待,尊重人格,和颜悦色,春风化雨,才能使批评产生最佳效果。

4.正批评之心。批评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基本路径。这就是:“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这就是‘惩前毖后’的意思。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不仅要把团结作为批评的出发点,而且要把团结作为批评的归宿,从而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批评的目的不是出气,不是“整人”,而是要“真正帮助人家纠正错误”,肝胆相照,真诚提醒。只有和颜悦色地说服人家,善意地指出犯错误的原因以及纠正错误的办法,“才能使被批评者心服意满,问题才能够真正解决。”⑥(P116~117)

5.得批评之法。这里的“法”是指批评的两大基本法则,即批评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首先,要实事求是。陈云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十五个字”原则,值得我们在开展一切批评活动中永远铭记。陈云解释说:“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我的体会就是这十五个字。前五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其次,批评要“评”,要善于评价。批评的实质在于思想领先,以理服人。批评批评,要“批”更要“评”:“批”要中肯,抓主要害;“评”要“中庸”,合理合情。只有在批评中摆事实,讲道理,才能在批评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6.运批评之智。古代兵法讲究“奇正相生”,批评也可以运用这种智慧。批评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正面进攻”,需要“强攻”,言辞激烈、面红耳赤,“该红脸时要红脸”。但同时,批评也可以“奇兵智取”,通过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手段而获得更佳的效果:寓批评于表扬之中,寓批评于尊重之中,寓批评于幽默之中,寓批评于理解之中,寓批评于宽容之中。

7.谋批评之适。批评要做到恰到好处,就应当因势利导,“有理、有利、有节”,时机恰当,批评适度;注重启发性,找准根子,把握方向。首先,批评要遵守党内生活的原则。批评要慎重,把握分寸,列宁指出:“每一个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上都有缺点,但是在批评缺点或向党的各个中央机构分析这些缺点时,应当慎重、合乎分寸,否则就成为搬弄是非。”邓小平说:“对党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员当然有权利批评,但是这种批评应该是建设性的批评,应该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批评“要合乎党的原则,遵守党的决定。”③(P272)其次,批评要因事、适人、适时、适度,病注重讲究合适的场合。即是说,批评要就事论事,及时提醒;要选择时机,讲究火候;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要讲究艺术,掌握好“度”。批评既不要板起面孔、冷若冰霜;也不能过分“包装”,而使批评失去本身应有的教育功能。第三,要根据具体对象的不同选择方法,极为仔细、留心、谨慎、灵活、巧妙、创造性地采用合适的批评方式。批评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声东击西式、幽默式、委婉式、宽容式、迂回式、温暖式、自我责备式、提醒式、商讨式、触动式,等等。各种方式的运用要各得其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避免公式化。第四,谋批评之适,还要善于选取被批评的典型。“在一定的斗争目标下,对于联系具体的人一点来说,也只应该选择典型,不应该采取平均主义。这种典型的批评方法与典型的教育方法,是最有力量与最有教育意义的正确方法。”

8.造批评之势。这个“势”,就是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包括心理氛围和民主的氛围。邓小平在谈到缺乏良好批评氛围时曾经说,“现在突出的问题,一则批评本身的质量和分量不够,二则抵抗批评的气势很盛。批评不多,却常被称为‘围攻’,被说成‘打棍子’。其实倒是批评者被围攻,而被批评者往往受到同情和保护。”④(P46)良好的、民主的、讨论的氛围是开展批评的重要前提。要搞好批评,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理服人、与人为善,扶正祛邪,仗义执言,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良好批评氛围。营造良好的批评氛围,决定性的因素是党内领导人的个人素质,包括能力素质和政治素质,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德才兼备。单位领导人开明大度,以身作则,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善于并鼓励听取不同意见,尤其听取批评意见,单位领导人的这些优良素质,对于造批评之势具有至关紧要的意义。“领导人不可能什么事都做得百分之百的正确,不可能一点缺点、错误也没有。问题在于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没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让不让别人批评,听了正确的批评能不能接受和照办。”③(P272)领导干部真诚欢迎批评,人民群众就会勇敢地提出批评,批评的空气就会活跃起来。由此也可以推论,一个团体、一个单位是否具有良好的“批评氛围”完全是领导“个人的事”,首先必须从领导做起。一旦主要的领导人被选错了,被用错了,那个集体、那个单位的风气往往就会搞得乌烟瘴气,批评也就刀插不入,水泼不进了。

9.建批评之制。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要想党内批评之树长青,就一定要从制度上下手,通过制度来避免批评的形式化和虚化。按照邓小平的说法,就是批评不仅“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③(P332)通过制定批评制度,对开展批评的指导思想、使用范围、保障措施、责任追究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可以使批评更加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可以实现批评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综合起来,以上关于批评的九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耦合,就形成了一个有机体的、批评的运行机制:“知批评之难”是批评的认知环节;“树批评之勇”是批评的意志环节;“立批评之诚”是批评的情感环节;“正批评之心”是批评的态度环节;“得批评之法”、“运批评之智”、“谋批评之适”是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表述的批评的技巧环节;“造批评之势”是批评的情境环节;“建批评之制”是批评的保障(制度)环节。诚然,任何严谨的理论说教都不能代替实践能力的提高。批评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纯粹的“纸上谈兵”是非常有害的。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和总结,才能不断增强批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我们在这里也可以说,系统地、全面地、完整地把握好这一批评的内在机制,同样是我们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开展批评的重要条件。

五、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真正的批评是“扬弃”,既要看到缺点,又要看到优势;既要看到不足,又要看到成绩;既要看到问题,又要看到“钥匙”;既要看到过去,又要看到前景。批评与表扬、惩罚与奖励,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一不可的“两手”。批评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批评,——正如表扬也不是“单向度”的表扬一样。因此,批评必须与表扬相结合,表扬是批评的“孪生姊妹”。

1.表扬的理论依据。渴望表扬是人的天性。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而马克·吐温则声称,一句美好的赞辞能使人幸福三个月。表扬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表扬的目的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人家的长处、优点和成绩进行真心诚意和实事求是的赞美和肯定,能发挥转化后进、激励先进,融洽气氛、增进情感,鼓舞士气、催人奋进的功能,能起到开智、弘德、显美、扬真的作用,能收到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效果。表扬是调动积极性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表扬与激励有密切的关系。表扬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正面激励方式,属于“正强化”机制,是思想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方法,是对人们良好行为的一种积极肯定。激励需要表扬,而表扬的目的就是要起到激励的效果。但是表扬与激励区别甚大。错误的、不恰当的表扬不能发挥激励功能,甚至适得其反;而激励的方式远不止表扬一种,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所正确运用的方式方法,都具有激励的功能。批评难,表扬也不容易。表扬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常用的管理方法,同时又是一门艺术。要不要表扬,怎样表扬,会不会表扬,本身就是大学问。长期以来,由于批评逆耳,因而人们都比较慎重,也比较注意研究批评的艺术。而表扬,由于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种乐于接受的心理需要,所以也就易于忽视讲究表扬的技巧。表扬的效果深受教育客体的特点、表扬情境、教育主客体关系及表扬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表扬的基本技巧。其一,表扬宜“巧”。表扬具有丰富的形式:人物表扬与事迹表扬、直接表扬与间接表扬、公开表扬与私下表扬、个人表扬与集体表扬、当面表扬与“背后表扬”,诸如此类,应当灵活运用,各得其所。寓表扬于无意之中,寓表扬于微笑之中,寓表扬于含蓄之中,寓表扬于眼神之中,寓表扬于赏识之中,寓表扬于亲切之中。其二,表扬宜“妙”。表扬要别出心裁:表扬形式要别具一格,表扬场合要别开生面,表扬语言要别具匠心。譬如,让学生表扬自己的父母,让家长表扬自己的孩子;让老师表扬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表扬自己的行为。又如,可以“先扬后抑”,进行表扬式的批评,从表扬开始;先表扬后批评,会使自尊心、上进心强的人在前进中看到不足,从成绩中发现问题,保持清醒;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能收到了良好效果。再如,也可以“先抑后扬”,进行反面表扬、批评式的表扬,寓表扬于批评之中,会使表扬获得双倍的效果。其三,表扬宜“奖”。表扬属于精神奖励,要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于重大的成绩和贡献只是给予纯粹的口头表扬,会使表扬逊色,使效果大打折扣。其四,表扬宜“诚”。真诚表扬比“包装”批评更重要。

3.“表扬十忌”。一忌平均主义。表扬要善于发现“闪光点”;要突出重点,有成绩要表扬,但是改正缺点、弥补弱点更要突出表扬;人人有份,就会失去表扬的激励作用;二忌表扬无节。过度表扬也是一种伤害。表扬频繁无度,“糖吃多了不甜”。属于正常的事情根本无需表扬。我们不要“廉价”的表扬,我们要让“表扬”成为真正的表扬;三忌表扬过急。在表扬时,一定要“稳”,实事求是,调查核实,搞清情况;四忌表扬滞后。漫不经心、漠不关心,表扬不及时,对于好的言行视而不见;五忌不分场合,不讲方式;六忌主观偏向,感情用事。主观片面地表扬,不公平合理,难以服众;七忌鹤立鸡群。抬高一个,贬低群众;“突出优秀,打倒大片”;八忌千篇一律。表扬不具体,不典型,无个性;不因人制宜,因人而异,模式单一,单调乏味;九忌表扬失真。定性不准,分寸不当;无原则表扬,不切实际,导致“落后当先进,优秀不优”;人为拔高,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十忌表扬失诚。平庸死板;有口无心,言不由衷;虚情假意,态度做作;表扬隔靴搔痒,就会毫无结果;表扬毫无情感,就难触动心灵。

总之,我们一旦拿起了批评的武器,就要把批评与表扬结合起来,善于在批评中表扬,在表扬中批评。从领导学的意义而言,掌握了批评,更具体地说掌握了批评表扬法,也就掌握了党组织的生命。

六、防治批评中的七种不良倾向

当前,受庸俗关系学、利己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影响,批评的武器日益扭曲、变形、“钝化”,成为阻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绊脚石”,须要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高度重视并加以坚决克服。归纳起来,这些批评教育中的不良倾向有如下七种表现:

1.“好人主义”。受庸俗的“中庸之道”哲学的影响,搞毫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明哲保身,做好好先生;不负责任的相互吹捧,上级哄着护着下级,下级捧着抬着上级,同级包着让着同级,你好我好大家好;该提醒的不提醒,该制止的不制止,该批评的不批评,“见怪不怪,见错不错”,宁愿放弃原则,也不愿触及自己的利益。好人主义戴着仁厚、宽容、涵养甚至“领导艺术”的“面具”,看起来是对别人“好”,骨子里是对自己“好”,实质上是通过讨好别人而使自己得到好处,是完完全全、彻里彻外的利己主义。但是,好人主义对同志的健康成长“不好”,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更“不好”,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好人主义对同志而言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对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而言是千里之堤的“蚁穴”。好人主义的盛行,同错误的用人导向相关,同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不健全有关;同主要领导的表率作用缺失有关。在目前我们的国情条件下,好人主义及其腐蚀性固然难以彻底根除,但是好人主义的胜利,意味着党风不正,政风不纯;意味着正气不张、邪气上升;意味着好人受气,坏人神气;意味着党的思想阵地的彻底丧失;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全渎职;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彻底破产。陈云指出:“党内不允许无原则的和平,更不允许相互包庇。”⑥(P182)反对好人主义的基本武器,就要贯彻陈云所提出的“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的基本要求。陈云精辟的指出,有时愈要面子愈丢脸,“如果强调面子,讨论问题时就会不客观,看问题就会有个人角度。”2013年9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在《提高党的战斗力的法宝》讲话中对好人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批判。他指出:“要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各种方式的党内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党内生活要有一定的庄重性、严肃性、政治性,要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倾向,坚决反对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党内生活要交心,党内同志要做诤友、挚友。”

2.庸俗主义。即批评的“异化”和庸俗化。一是变批评为感情贿赂,变相吹捧,歌功颂德,投其所好。古代的荀子对此作了深刻的揭示:“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我贼也。”二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不痛不痒,不着边际,无关痛痒。三是敷衍了事,走过场;避实击虚,拐弯抹角;只说小事,不说大事;只说远事,不说近事;只说集体事,不说个人事。四是该批评提醒的时候不批评,不该说的时候乱批评;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会上不说,会后乱说。反对庸俗主义的批评,需要在深化认识和制度建设上双管齐下,它不仅是一个深化批评观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党内批评制度化建设的过程。

3.害怕主义。这一“怕”字当头的现象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方面:第一种表现是“怕批评别人”,即怕得罪人。批评上级,怕影响“进步”,活受到打击报复;批评同事,怕伤和气,影响“人缘”;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或成为孤家寡人。因此明知有错,少说为佳,麻木不仁,能回避的就回避,能敷衍的就敷衍;害怕主义的另一种表现是“怕被人批评”,即讳疾忌医,想方设法掩盖,或怨天尤人,推卸责任;害怕被人批评时伤自己的“权威”和“尊严”,害怕“一批即倒”,因而在被批评时一触即跳。反对批评中的害怕主义,除了需要深化认识和加强制度建设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党性修养,加强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

4.利己主义。从广义而言,批评中的好人主义、庸俗主义和害怕主义等不良倾向都是利己主义。狭义上的批评利己主义是指:“私”字当头,“批评上级放‘礼炮’,批评同级放‘哑炮’,批评下级放‘空炮’”;习于随大流,做“墙头草”;甚至把批评当做利益制约的筹码,搞无原则批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等。而批评中的利己主义的突出表现是“精神贿赂”。“精神贿赂”之风历史绵长、流传广泛。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物质上的贿赂容易为人所警惕,更为许多人所鄙视和拒绝。而“精神贿赂”手段灵活、用心良苦、花样百出而往往不为人所注意。“精神贿赂”是指以提供“精神头衔”、“精神产品”和“精神服务”等方式来打通掌管公权的公职人员以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行为。“精神头衔”是指顾问、名誉院长、名誉校长、名誉教授(博士生导师)等;“精神产品”指代写的论文、著作,吹捧性的新闻、报道、报告文学,等等;“精神服务”是指阿谀奉承,给人“戴高帽”、“吹喇叭,抬轿子”,搞感情投资,言语或行为讨好以博取欢心和信任;等等。因此,“精神贿赂”并非许多文章所狭隘理解的“一钱不花而常可获利”。但是,“精神贿赂”确实是一种更具“杀伤力”和破坏性的贿赂,本质上是一种“弄虚作假”行为。“精神贿赂”的最大特点是善于隐蔽,容易“麻醉”,让人放松警惕,在不知不觉中让人落入圈套。警惕“精神贿赂”,就是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善于养我浩然正气,加强批评的尖锐性和针对性。

5.粗暴主义。这一现象的主要表现是:一是批而不评,过于笼统抽象,模糊不清;二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能平等待人,不考虑受批评者的性格特点、心理承受能力;三是简单粗暴,过火斗争,无限上纲,胡乱批评,以势压人;“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四是重复批评,揭老底,新帐旧帐一起算;五是主观武断,“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只搞批评,而不允许申辩。反对批评中的粗暴主义,就是要把握尺寸、定性准确、判断正确,采取客观的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就事论理而不斤斤计较,不夸大,不拔高,不牵强;做到在原则问题上不让步,在细节问题上不纠缠。正如陈云所指出:“上级领导人对于下级的批评,务必要适当和正确,千万不要带大帽子。”在关系到党员干部的政治生命的问题上,要“很郑重、很谨慎、很细心地去处理。”⑥(P114,120)

6.中伤主义。这一现象的主要表现:一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小题大做,任意夸大;二是讽刺挖苦,激化矛盾,恶语伤人;三是不顾场合,伤人自尊;四是恶意攻击,无中生有,造谣中伤;五是落井下石,暗箭伤人。反对批评中的中伤主义,对于批评者本人而言也是一个深化批评观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加强自我修养的过程,但对于极严重的中伤主义被批评者而言,则必须拿起制度和法律的武器。

7.报复主义。受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影响,一些个别领导长官意识浓厚,官老爷作风盛行,他们只喜欢唯唯诺诺之人,不喜欢谔谔之言;他们大搞家长作风,听不得不同意见;只能恭维,把善意的批评看成是“挑刺”;有的则表面上表示“接受”,过后再给批评者“穿小鞋”和“秋后算帐”;等等。反对报复主义,首先是领导人要开阔胸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党性的修养,同时也需要健全党内的干部人事制度、党的作风建设制度等等,要从制度上彻底加以规定禁止,从组织上采取及时的措施。但对于明显的和极端的报复主义行为,有必要时还须绳之以法。

我们只有成功克服了以上批评中的七种不良倾向,才能有效开展批评教育,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注释

①《习近平: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人民日报》,2014-01-21(0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页.

⑤《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页.

⑥《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197页.

⑦《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⑧转引自《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8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⑩《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4页.

猜你喜欢

错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在错误中成长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你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吗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不犯同样错误
一次“错误”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