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副词“曾经”的成词探究

2018-02-09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副词状语语义

许 娜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目前有关时间副词“曾经”的研究,多集中在通过与时间副词“已经”的对比,讨论其语法意义及语用功能,如马真[1]、曹凤霞[2]、胡正微[3]、曲殿宇[4]等;或从现代汉语角度分析时间副词“曾经”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如张言军[5]。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从共时层面分析“曾经”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语义、语用功能。而有关时间副词“曾经”的形成发展历程及成因的研究相对较少,张谊生指出:“由于‘曾’‘经’的经常连用,界限慢慢消失,谓词性词组‘曾经VP’的内部关系逐渐由动宾转向偏正,语义重心也相应地落到后面的V(P)上面,由此‘曾经’就虚化、融合为一个双音节的时间副词了。”[6]陈虎指出:“‘曾经’经常位于谓语动词前面,语义逐渐抽象化,从而凝固成词,并虚化为时间副词。”[7]冯丽娜指出:“副词‘曾经’的虚化是‘经’句法位置改变,使‘曾经’在状语位置固定下来,并经过重新分析的结果。”[8]这种建立在重新分析基础上对时间副词“曾经”的界定主要侧重在“曾经V(P)”的结构上,忽略了时间副词“曾经”的其他结构形式。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时间副词“曾经”的成词标准及过程做进一步探究。

一、时间副词“曾经”的成词标准

“曾”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副词。早在先秦时期“曾”就开始单独使用;到了六朝时期,“曾”经常用在动词“经”的前面,对其进行修饰,两者均保持独立性,随着两者的连用,界限越来越模糊;唐朝初期出现了虚化后的时间副词“曾经”。可根据以下标准进行判断。

(一)句中有明显表示过去时的时间状语

“曾经”作为一个“定时时间副词”,只能说过去某一时期发生的事情,通常与此相对应出现的时间状语是表示过去的某一时间[1]25。据此,可根据句中是否出现明显表示过去时的时间词,判断时间副词“曾经”的成词与否。

(1)殴伤继父者,谓曾经同居,今异者。与缌麻尊同;同居者,加一等。(《唐律疏义·卷二十三 》)

(2)今依《靖行状》云:“昔在隋朝,曾经忤旨。及兹城陷,高祖追责旧言,公忼慨直论,特蒙宥释。”(《资治通鉴考异·唐纪一》)

例(1)中出现时间词“今”,可见“曾经同居”是对过去事件的描述。如果只是把“曾”理解为一个时间副词,“经”为实意动词“经历、经过”的意义,显然句意表达出现了模糊性。由此可见,“经”的动词性出现了明显的虚化,再加上相应的时间词“今”的出现,把“曾经”理解为与之相对应的时间副词比较合适。

例(2)句子出自宋朝,句中出现“在隋朝”明显的时间状语。更加表明句中所描述的是过去某一时间发生的事情,将“曾经”理解为时间副词则显得更加合理。

历史语料中“曾”“经”连用主要表现为“曾+经+N”“曾+经+N+V”和“曾+经+V(P)”三种形式。

(二)曾+经+N

这种形式中的“N”通常是:……者/……之人/时量/地名

(3)宰贵既不精练,斟酌取舍,曾经驱使者,多以蒙识获成;未历台省者,皆为不知被退。(《隋书·房彦谦传》)

(4)臣闻御史之职,号为雄峻,上自宰相,下及百僚,苟有非违,皆得纠劾。是以祖宗之制,凡见任执政曾经荐举之人,皆不许用为台官,盖欲其弹击之际,无所顾避而得尽公议也。(《尽言集·卷三》)

(5)时尔朱荣兵威渐盛,曾经肆州,庆宾畏恶之,据城不出。(《魏书·卷二十六》)

(6)曰:“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日聋。去却膏肓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罗湖野録·卷三》)

例(3)(5)“曾”修饰“经”与后面的成分构成动宾短语,此类结构可借助在“经”的后面加“过/历”进行判断“经”的动词性强弱,加上“过/历”句意保持不变,则“经”保持其动词性。而如果“曾经”已经虚化为时间副词,则将其去掉后句意保持不变。显然在以上例句的结构中,“曾经”并没有成词,“曾”依旧作为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副词,修饰由“经”构成的动宾短语。

例(6)中,“曾+经+时间词”的形式可对比“已经+时间词”结构中“已经”的成词与否判断:

A.已经+时量(时段)

B.已经+时位(时点)

A类结构强调时间延长的长度和 “经”的词汇意义有直接关系,如果不考虑节律的因素,在现代汉语中也可以勉强理解为“已+经时量”。B类结构表示时间所处的位置,即使不考虑节律的因素,也不能理解为“已+经时点”。即此类结构中的“已经”虚化为时间副词。例如,“已+经三年”说得通,而“已+经三岁”却说不通。“已经+时位(时点)”也就成为判断“已经”成词的标准。

借此判断“曾经+时间词”的成词与否,“曾经+时段”则与“经”的词汇意义有直接关系,“曾经+时点”则证明此结构中的“曾经”已成为时间副词。历代语料中并没有发现“曾经+时点”的用例,这很可能跟“曾”在古代语料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有关。

(三)曾+经+N+V

(7)文臣少卿监以上,武臣正刺史以上,或虽官品未至,而事业勋绩可书,及丘园之士,曾经朝廷奖遇,凡在先朝薨卒者,例合于实录内立传。(《元丰类稿·卷三十二》)

(8)昭陵旧宫在山上,置来岁久,曾经野火烧爇,摧毁略尽,其宫寻移在瑶台寺左侧。(《旧唐书·崔损传》)

此类结构中动词前的主语是其受事,“经”的后面引出动词的施事,且“经”并没有丧失其动词性。因为若把句中“曾经”一词去掉句意将发生变化,可见在此类结构中“曾经”还没有虚化为时间副词。这种结构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六朝时期。如仵起曰:“此榻曾经先王坐。”(《魏书·卷十九》)

(四)曾+经+V(P)

(9)虽曾经恩赦,而未昭雪。(《旧唐书·女道士李玄真卷一百九十三》)

(10)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11)问曰:“父祖之妾,曾经有子,父祖亡殁,改嫁他人,而子孙奸之,得同凡奸以否?”(《唐律疏议·故唐律疏议卷第二十六》)

例(9)“经”后还可以补充出施事,显然“经”的弱化程度较弱,但将“曾经”去掉句意也说得通,由此说明“曾经”已出现了虚化的现象,但不太明显。例(10)虽“经”后无法补充出动词施事,但由于古诗讲究句式的“对仗”,把“经”理解为动词也说得通。两句中的“曾经”出现了两种理解。例(11)中不再需要补充出动词的施事,“曾经”仅仅表示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可见已成为时间副词。

以上“曾经”出现的三种结构在历代语料中出现了不平衡的分布: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曾经+V”的形式出现得越来越多。但“曾经+V”形式的大量出现并没有导致其他形式的完全消失。时间副词“曾经”的形成,必然要求“曾”“经”在形式上彻底凝固,“经”的动词意义完全消失。调查表明时间副词“曾经”的形成过程中,“经”在相当长时间内保留其动词性,并没有因为副词“曾经”的出现而消失。以下是“经”在时间副词“曾经”出现后的历朝中保留其动词性的例子:

(12)良久曰:“曾经大海休夸水,除却须弥不是山。”(《五灯会元·卷十六》)

(13)则离得个半个日头,却早又宽掩过翠裙三四褶,谁曾经这般磨灭?(《西厢记·张君瑞梦莺莺杂剧》第四折)

(14)老丈人道:“你从山东来,曾经梁山泊过?”张顺道:“正从那里经过。”(《水浒传》第六十五回)

直到19世纪末,“曾经”最终完全用为时间副词。“曾”“经”完全虚化、融合。

二、时间副词“曾经”的凝固发展过程

“曾经”作时间副词,在语法书或词典中的解释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而在古代汉语中,“曾”从先秦开始,就作为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副词使用。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曾”经常修饰动词“经”。唐朝出现了时间副词“曾经”。在“曾+经+N”“曾+经+N+V”和“曾+经+V”三种形式的长时间使用中,“经”的动词性逐渐减弱并和“曾”长期融合,直到19世纪末最终成为时间副词。

“曾经”的成词过程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变化:意义方面,“经”的实词义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句法方面,语义重心逐渐转移到“曾经”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上。

先秦时期,“曾”作为时间副词单独使用,并出现了和动词“经”连用的现象。

(15)丧乱篾资,曾莫惠我师?(《诗经·大雅·板》)

南北朝时期,“曾”“经”连用的现象增多,也开始出现在“曾+经+N”“曾+经+N+V”结构中。“曾+经+N”,“经”后常出现“……者/……之人/时量/地名” 类的名词及其短语。此类结构中“经”可直接理解为“经历、经过”义,意思为“经过什么样的人或者经由某一个地点”;“曾”也是完全保留其时间副词的意义,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这一时期,两者均保持绝对的独立性。“曾+经+N+V”结构中动词的出现,为语义重心转移提供了条件。“经”后可以补充动作的施事,“经”也没有丧失其动词性,但句中传达的信息则不仅仅停留在动词“经”的上面。例(7)传达的信息则不仅是动词“经”发出的动作,而“奖遇”也成为句子所要传达的信息之一。

隋唐以后,“曾+经+V(P)”形式出现,句中主语成为动词的受事或动作发出的主动者,“经”后不再需要补充动词的施事,“曾经”省略后也不影响句子的意义。借此可以判断“曾经”成为时间副词。

(16)玉辇曾经陷楚营,汉皇心怯拟休兵。(汪遵《樊将军庙》)

(17)问曰:“父祖之妾,曾经有子,父祖亡殁,改嫁他人,而子孙奸之,得同凡奸以否?”(《故唐律疏议·故唐律疏议卷第二十六》)

“曾经”的成词过程,是“经”的实词义逐渐消失和语义重心转移的结果。即使时间副词的出现,也并没有导致 “经”意义的完全虚化。

(18)北京城内,曾经了伏兵之计,只猜他引诱,不敢来追。(《水浒传》第六十五回)

(19)元来狄氏虽然有夫,并不曾经着这般境界,欢喜不尽。(《拍案惊奇·酒下酒赵尼媪迷花 机中机贾秀才抱怨》)

“了”“着”时态助词的出现使得不可将“曾”“经”看作时间副词。(18)(19)两例中的“经”还可以理解为“经历/过”义。

在语言的进一步发展中,“经”的实词义完全消失,句子传达的信息重心转移到“经”后的V(P)上,导致“曾经”最终虚化为时间副词。

三、结语

在具有时间词语的句子中可根据“曾经”作为时间副词只能表示过去某一时期发生的事情,通常与此相对应出现的时间状语是表示过去的某一时间,由此得出在具有明显过去时间词的句子中,“曾经”已经成为时间副词。

“曾经”出现的三种句式的判断如下:(1)在“曾+经+N”的句式中,可根据在“经”后加“过/历”以及将“曾经”去掉不影响句意判断“曾经”的成词与否。经判断,此结构并没有出现“曾经”虚化为时间副词的痕迹。(2)在“曾+经+N+V”和“曾+经+V(P)”的句式中,可根据句子的主语是否具有主动性/受事,“经”后面能否补充施事,判断“经”虚化的程度。由此判断:“曾+经+N+V”为时间副词“曾经”的虚化提供了条件;而在“曾+经+V(P)”中句中的主语具有主动性/施事,“经”后不再需要补充动词的“施事”且语义重心转移到“经”后的动词性成分上,满足上述条件则“曾经”虚化为时间副词。

“曾经”成为时间副词原因是:意义方面,“经”的实词意义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句法方面,语义重心逐渐转移到“曾经”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上。

猜你喜欢

副词状语语义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语言与语义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状语从句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