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学历史与语文两门学科的渗透与整合

2018-02-09李丹丹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4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学科历史

◆李丹丹

(白城市经济开发区中学)

历史与语文两门学科都属于文科。经过长期的实践教学与经验总结不难发现,历史学科中所涉到的语文知识非常多,同样在语文学科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也不少。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整合与渗透相关的语文知识,能够使学生更加理解历史人物、更容易掌握历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整合与渗透有关历史知识,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利。因此,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历史与语文两门学科进行相互渗透与整合,对于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语文学习中历史知识的整合与渗透

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不高,缺少主动性。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适当的历史内容,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和巩固历史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寻找历史知识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适当地进行渗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可将历史背景或事件作为切入点,以转换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白鹿原》这篇文学作品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快速阅读,然后再以朱先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寻找历史中的人物原型。经过教师的提示,有些学生便会发现宋明理学时期的王阳明和这一人物形象有着相似之处,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进一步进行确认。经过讨论,学生们发现,王守仁任职期间,订立相约形式,来号召德业相劝,这与文中朱先生写给白嘉轩的相约具有极大的相似度,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再让学生认真阅读《白鹿原》中的内容,并与这一时期的文化相结合,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这篇文学作品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这种学习方法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与语文素养。

二、历史学习中语文知识的整合与渗透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将历史知识进行罗列,或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这种教学方法反而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更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对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与策略,在历史教学中将语文知识进行恰当整合与渗透,借助与其相关的文学作品,通过教师引导,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并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与教学效果。比如,在教授孔子的思想时,可与语文课程中《<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联系,引导学生结合论语内容,通过颜回、曾子的身份地位,深入了解并体会孔子的教育思想,感受孔子这一历史人物的伟大。由此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相较于枯燥的知识罗列,其教学效果定会更理想。又如,在教授《唐诗与宋词》时,教师可以与唐、宋著名诗人或词人的相关文学作品相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在教学中为增加教学趣味性,可借助多媒,以视、听为一体的动画形式播放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比分析两篇作品篇幅长短、作者年代、体裁、背景等的不同,进而分析唐诗和宋词的起源、特点、风格以及在那一时期所出现的著名诗词人物。通过分析唐诗宋词,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在历史教学中,通过与文学知识的整合和渗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诗词歌赋中感受、体会和认识历史,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文学的魅力,既有助于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巩固了语文知识的学习。但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把握文学作品融入的“度”,一定要将文、史区别开,避免将历史课变成文学赏析课。另外,在选择语文知识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避免选择的语文知识过难或过于简单,即所选择的语文知识一定要适度。在教学中不强求学生掌握和深入理解语文知识,只要能够体会大意,达到帮助理解历史知识的目的即可。

三、结语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历史和语文两门学科的有效整合与渗透,能够激发学生历史与语文知识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转变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使历史和语文教学效果与教学水平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时,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社会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学科历史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学科新书导览】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