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文阅读讲评课的效度追求

2018-02-09周永华

中学语文 2018年34期
关键词:类题课型现代文

周永华

所谓“效度”,是指有效性,具体到课堂教学就是指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即在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所以“效度”必然指向两个维度,一个是教师有效地教,另一个是学生有效地学。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切不可“一头热”,试卷讲评课也应始终围绕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三种思维:作者、命题者和考生

现代文阅读的评讲过程必须关注三种思维:一是“文本思维”或者说“作者思维”,也就是作者在文本中“说”了什么,主要想表达什么及如何表达的等等;二是“命题思维”或者叫“命题者思维”,涉及到命题者对文本的理解,具体体现在命制出的几道题目及提供的参考答案上;三是“考生思维”或者叫“答题思维”,考生在考试现场对文本的理解及所做出来的答案。在整个讲评过程中,这三种思维就好比“三方会谈”,教师其实就是将三方“博弈”进行“调和”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这一方实现“会谈”的成功,成功的标志就是三者的思维在同一条直线上。

现代文讲评的核心就是将三种思维不断进行调适的过程,尤其是指导学生分析失分的原因,是文本理解偏差,没有读懂作者思维?还是没有读懂“题目”,审题缺失?还是考生思维不全面导致要点遗漏?只有建立在诸如此类的分析基础上的试卷评讲课,针对性强,学生才会有收获。

二、三种课型:实践中的积极探索

“现代文阅读”讲评课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初步摸索出来三种课型:

1.文意理解型

此课型着眼于“文本”的理解。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抑或是论述类文本,很多文本由于年代的久远、思想的深邃、表达的隔膜、语言的艰深等造成理解的障碍,尤其是在分秒必争的考场上,学生的理解受到局限。这种情况下,在评讲的时候就需要带领学生“慢慢走,欣赏啊”,再次沉潜文本,理解文本内容,探究作者意图,把握表达方式。

此种课型重点在“文本解读”,有点类似于平时“阅读教学”,以考试文本为载体,抓住考试选文的特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特征,引导阅读方法,寻找到准确理解的突破口,读懂文本。再补充拓展一组同类文本,形成类文,学生驻留此类文本的阅读经验,形成阅读此类文本的“图式”。

比如前几年江苏高考常考散文化的小说,师陀的《邮差先生》、沈从文的《会明》等,此类小说淡化情节、虚化人物、营造意境与情调,这些“非典型”小说的特征给学生理解小说造成了一定困难。如果学生还是用“典型”小说的那套解读方法去理解,就会造成理解偏颇,甚至误读的后果。对于此类小说的阅读,要重在指导从意象的角度去切入,理解意象表达的寓意,认识到作品诗意的情调和浓郁的抒情氛围都是由意象带来的,而不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去梳理情节,因为这类作品是“淡化情节”甚至是“没有情节”的。再从作品的表达意图来看,此类小说不是揭示社会问题的,而是抒写作者心灵,表达个人主观感受的,其作用不是鲁迅式的“呐喊与疗救”,而是师陀式的“润泽与熏陶”。所以,抓住文本特征进行阅读方法指导,达到准确理解文意的目的。

2.题型归纳型

此课型着眼于“题型”的归纳。这是从命题者的思维出发,梳理历届考试题目,帮助学生大致形成现代文阅读的题型和答题范式。一般来说,可以从不同维度梳理出以下一些常见题型大类: 作用类题、含义类题、技巧类题、探究类题等。但是,这样的划分不是一个严格的逻辑分类,仅仅是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一个实践分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老师试图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一套“解题模板”,企图放之四海而皆准,以不变应万变。这种复习思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下高考阅读的考查要求了, 我们做一个历时的考察,就以江苏近五年的高考阅读题为例,来看看“作用题”到底怎么考的。(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通过以上几个题目我们可以发现,虽说都考同一个“作用”,按理属于同一种题型,但是在每个不同的题目前面都有种种具体的“提示”或“限定”,这种“提示”和“限定”规定了每个题目的答题方向和具体内容。

换句话讲,我们应该换种思路。不是举“三”反“一”,而是举“三”反“四”。何谓举“三”反“四”呢?就是考察分析三道题目之后,发现三道题目各自的不同,寻找到三道题目之间的“差异”,达到会做“第四”道题的目的。所运用的思维范式是“求异”,而不是“求同”。

3.方法指导型

此课型着眼于“方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方法”即是通俗说法的“答题方法”,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策略性知识。我们主张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指导阅读技巧与方法。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方法是无效的,我们反对脱离文本的一味的方法指导,单纯的“纸上谈兵”是徒劳的,学生只会记住一些方法的术语和概念,拿到具体题目还是无从着手。比如圈点勾画的方法、切分层次的方法、归纳概括的方法、鉴赏分析的方法、思考探究的方法等具体的阅读方法,都应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运用和建构。钟启泉教授指出:“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堂的根本转型——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的转型。”我们的课堂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灌输”和“牵引”。

比如《如何精准概括文本的内容要点》方法指导运用课,我们就有这样的教学设计:

(1)阅读鲁迅《拿来主义》片段,概括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错误方法。

(2)阅读柯灵《乡土情结》的一段文字,概括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3)要求学生阅读过程中提炼出几种概括的方法:切分层次法,合并同类项法,提取关键词法还有上位概念法等。

(4)再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概括另外一个语段的要点。

这些方法的归纳是在做题的具体运用中获得的,再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新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单纯教方法,脱离具体语言运用环境的方法是“靠不住”的。

三、四对关系:现代文阅读讲评的关注点

现代文阅读评讲课,在具体实施操作的过程中还应处理好以下一些关系。

一是文本与题目的关系。是以讲“题”为主,还是读“文本”为要?应该根据学情实际灵活确定。建议高三复习起始阶段以帮助学生读懂文本为主,掌握基本阅读方法,了解基本阅读图式,形成基本阅读经验。高三后一阶段以题为主,指导学生如何审题,把握考查能力点,注意题干中的“提示”与“限制”。不能始终都是讲“题”,给学生单调乏味之感,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是题与答案的关系。讲试卷,不能简单“报答案”。试卷讲评过程中,答案不是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得出答案是关键。 答案具体表述也不是重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原来的不足与疏漏是重点。题背后考查的能力点是试卷评讲的核心, 所以是“讲试卷”还是“用试卷”来讲能力点,就一目了然了。我们应当关注“题”背后的“神”(考查的能力点),而不是仅仅关注“形”(题),题是无穷无尽的,而语文能力的考查却是有章可循的。

三是讲解与训练的关系。部分老师讲评试卷只是关注自己的“讲”,忽略了学生的“练”,我们主张讲练结合,以讲促练,通过“类题”的再训练,深化和巩固已学的方法、技巧与能力。学而当时“习”之,只“学”不“习”则会空疏。习,就是强调的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自己动手去做。这样驻留的经验更为持久和深刻。

四是方法与素养的关系。试卷讲评课当然要揭示命题规律,总结答题方法,但是不能仅仅依靠“技巧”,应该博观约取,回归阅读思考写作的正途,努力培育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术,可以短期传授;道,却需要长久修炼。

猜你喜欢

类题课型现代文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高三复习课中母子题训练“价值不菲”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谈破解某类复杂数学高考问题的有效方法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反证法”证明问题面面观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
现代文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