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的中职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2018-02-09吴秀艺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意象

吴秀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的中职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吴秀艺

(漳州工业学校,福建 漳州 363000)

古诗词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面对中职生古诗词积累匮乏,人文素养亟待提高的现状,从诗词的反复吟诵、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探究背景;把握意象,挖掘内涵;品味语言,体悟诗魂等方面探究了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学业水平测试;中职古诗词;吟诵;知人论世;意象;语言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凝聚着前人的智慧,洋溢着民族的激情,在人类文明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学习古典诗词有助于我们进入深邃的历史文化天地,汲取深厚的文化营养,润泽心灵,丰富情感,濡养精神。

笔者在中职学校从事语文教学二十来年,深知中职生语文基础薄弱,人文素养亟待提高,很大部分学生中考语文成绩在三四十分左右(满分150分),部分学生甚至无法完整地背出一首五言诗。福建省将于2019年开始在全省中职学校实行语文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能理解古代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鉴于此,本文以《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学科考试大纲》里罗列的部分古典诗词为例,从诗词的诵读训练,培养语感,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探究背景;把握意象,挖掘内涵;品味语言,体悟诗魂等方面探究了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诵读训练,培养语感,体味情感

中国古典诗词天生具有一种音乐美,讲究审美、体验和感悟,它的情感、韵味无不通过这种反复吟诵的音乐美中传递出来,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才能体其情,得其韵。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反复吟诵显得尤为重要。朗读在旧式的国文教学中历来备受重视,古时童子启蒙往往是从“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三字经》)开始的。朱自清先生也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蜜咏甜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国文教学》)。然而遗憾的是在当前的中职教学中,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现象非常严重,以至于语文学科的课时被压缩、被挤占。没有了晨读课,没有了足够的课时,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笔者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有一部分中职学生甚至无法完整地背出一首古诗词。而要求学生熟练地背诵古诗词又是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就必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诗词,做到能诵会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声诵读是学好古典诗词关键的一步,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和古诗词来一次零距离对话。笔者任教的 学校是一所工科学校,男生占很大比例,中职男生尤其金口难开,面对这种情况,在讲授古诗词的时候我常常利用多媒体播放画面、配乐,创设意境,激发他们开口诵读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爱读、乐读甚至积极主动地去读。例如我在讲授《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就先播放赤壁古战场的景色,以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杨慎的《临江仙》为背景音乐,辅以名家范读,一下把学生拉入赤壁古战场,代入感极强。先让学生在范读中感受到这首词豪迈磅礴的气势,之后我再逐字逐句指导学生注意变换声调和节奏反复诵读。诸如哪儿该重读,哪儿该轻读,哪儿该升调,哪儿该降调。或抑扬顿挫,或舒缓轻重。有感情的诵读让他们慢慢沉浸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奇景色中,感悟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博大情怀。“在文学鉴赏中,(诗文的吟咏)有助于鉴赏者培育审美的心理功能,从审美的眼光关照作品,更好地入情入境把握作品的精奥及其多元的美学特质,从而显示了它在文学鉴赏价值体系中的重要意义。”[2]配乐配画诵读古诗文让学生通过动人的画面,动情的乐声去想象,去感悟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进而增强了对古诗文主旨的理解与把握。

除了课堂教学,课余时间笔者还准备了一些优秀的古诗词让学生日日读,篇篇背,然后再周周赛,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诗词比赛,教师常常检查指导,学生受到良好氛围的影响,诵读活动渐入佳境,学生由开始的被动练习变为主动诵读,不少学生一年间就背了四十多首古诗词,文化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知人论世,探究背景

《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对古诗词的考试要求是理解古代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古典诗词的创作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生活状态密不可分,所以要想深入理解作品,教师不应忽视对诗人的生平遭遇、社会背景的解析,应做到知人论世。中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积累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讲解古诗词时我都会提前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查找诗人生平以及本首诗(词)背后的故事。如讲授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中职学生由于阅读积累较少,阅读能力不够,很容易流于浅层次阅读,从“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就想当然地理解它为爱情诗。如果教师事先布置学生去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学生了解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原沦陷,南宋朝廷偏安江左,作者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也就会对“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启超语)有所体悟了,理解了“那人”的形象不是她(情人),而是它(政治理想)——不求偏安一隅, 歌舞升平;而要坚持抗敌,收复故土。作者是用“那人”的形象寄托着自己的这种政治理想。再如曹操的《短歌行》,中职学生对很多的文学作品不感兴趣,阅读面很狭窄,但大部分男生对《三国演义》还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在讲授本诗之前先跟学生聊聊赤壁之战,聊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再导入本诗的教学,那么学生就会对在赤壁之战失败后的曹操求贤若渴、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有所感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孟德懂得“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知道想要成就霸业就急需人才辅佐,所以发出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呼告。如若不引导学生去了解诗词背后的这段历史,那么就无法品读出《短歌行》是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 也就无法理解诗人将他的政治内容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这样的教学,很好地实践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他们亲自参与、实践和探讨,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既获得了知识,也体验到求知过程中的成就感,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学效果。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然也![3]

三、把握意象,挖掘内涵

意象是诗歌反映世界的形式,换句话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有诗歌的地方就一定有意象,意象是古诗词教学中绕不过的专业术语。那么何为意象?笔者以为“意”即诗人的主观情感,“象”为客观事物,“意象”即熔铸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古人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于海”,讲授一首诗歌时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客观物象,而应透过客观物象去把握主观情感,抓住主客观的融合,才能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没有把这三个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前两个目标落实得较好,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职学生因其文本阅读积累较少,理解能力受限,往往只能勉强完成前面两个目标,对第三个目标就力不从心了,也就是说在古诗词学习中他们很难准确把握意象,更遑论挖掘其内涵了,因而在讲授杜甫《登高》时我要求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霜鬓,酒杯,这些意象学生不难找出,但如何引导他们透过这些意象去把握诗人的情感呢?就从意象本身入手,前两联极力写秋景,首联以“风”这个意象起笔,风之凄急,带动下面猿之哀鸣,鸟之飞回等意象,兼之于无边落木,滚滚长江,俯视与仰视结合,更是加大了秋之悲凉。此时“悲秋”已呼之欲出了,颔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离家万里又加之年老多病,诗至此已非羁旅思乡之愁,更添上久客多病之悲了。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因病戒酒的无限悲凉溢于言表。教学时,笔者稍加点拨便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几个意象的特征,让他们细细去体悟杜工部久客多病、羁旅他乡之悲。再如我们可以把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跟杜甫的《登高》来一次对比阅读,《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通过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的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境界雄浑的蓬勃秋景图,“层林尽染”的树木,“漫江碧透”的河流,自由遨游的老鹰,欢快嬉戏的小鱼,千帆竞渡的小船,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色。革命家诗人毛泽东笔下的意象是充满“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无限喜悦,是对“谁主沉浮”的叩问。而在屡遭家国之悲的杜工部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无限凄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怅。正承受家国之悲的杜甫笔下的意象传递的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4]也即通过意象去挖掘诗歌的内涵。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意象,并掌握它们的特定情感内涵,比如“杨柳”的情感内涵往往是代表离别、留恋、伤感,“莲花”往往象征高洁,“杜鹃” 则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如此等等。如此一来,学生在独立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就比较容易通过这些意象去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了。教会学生把握意象,分析意境,挖掘内涵,这是鉴赏古诗词的一种重要方法。

四、品味语言,体悟诗魂

中国古诗词语言凝练,词简意丰,追求“一字风流,诗魂尽出”的境界,如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王国维曾赞曰“着一弄字,境界全出”。[5]古诗词的诗句里每个字都饱含深意,需要引导学生逐字逐词分析,细细品读,慢慢品味。但大部分中职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阅读能力偏低,对古诗词的语言,难以理解、更谈不上品味。在这种情势下,需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语深层次解读诗词。以讲授《登高》为例,我让学生先把意象——风,天,猿,渚,沙,鸟找出来,再要求学生找出形容这些意象的词——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之后逐一分析这些词语,六种景物分别用六个词语修饰,写出时序节气,构成一幅精美秋景图:风是凄急的,天是高远的,猿猴的叫声是哀怨的,飞鸟在头顶盘旋不去。从诗的格律上来说,这些意象在句中就已经构成两两对仗,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音乐美。上下两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又构成严整得对仗。这十四个字经过诗人的匠心独运,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臻至化境。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极言落叶之多,“萧萧”状落叶之迅疾。“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叶窸窣飘落之声,长江奔涌东去之状,也在无形中流露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透过这些沉郁悲凉的诗句,显示出诗人笔力之出神入化,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委实不无道理。教师通过这些字词分析,让学生慢慢走近一个几遭打击仍痴守节操、忧国忧民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领会其超脱个人之悲的这种崇高悲壮。

孔夫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6]读诗,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所以孔子亦说“不学诗,无以言”,[7]通过学习古诗词,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成为一个有专业技能武装的工匠,更应该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支撑的匠人。总而言之,在中职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探索诗歌间的联系,向学生推荐与讲解更多经典的古诗词,鼓励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逐步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可见,中职生学点古诗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 杨国宜,冯能宝(译注).四书·论语·雍也第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 左健.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 孟轲.四书·孟子·万章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 王国维.人间词话[M].喀什: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2.

[5] 王国维.人间词话[M].喀什: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2.

[6] 杨国宜,冯能宝(译注).四书·语·阳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 杨国宜,冯能宝(译注).四书·论语·季氏篇第十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黄文丽)

Sneak into the wind with the wind, silent —O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ademic proficiency test

WU Xiu-yi

(Zhangzhou Industrial School,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Chines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face of the lack of accumulation of ancient poetry by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the urgent improvement of humanistic quality,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ancient poetry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from the repetition of poetry reciting, experiencing emotion ,knowing the world, exploring background, grasping imagine, exploring connotation, tasting language, experiencing the soul of poetry, etc.

academic level test; secondary vocational ancient poetry; recitation; knowing the world; imagine; language

2018-07-08

吴秀艺(1974—),女,福建漳州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

1673-1417(2018)03-0053-04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8.03.0012

G633

A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意象
踏青古诗词
抚远意象等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诗词之页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