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观照下的微弹幕共生教学模式研究

2018-02-09张雪红王红丽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23期
关键词:弹幕知识结构共生

陈 晶 张雪红 王红丽 罗 捷 黄 晔

1.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 上海 201306

2. 上海海事大学发展规划处 上海 201306

3.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1306

自从20世纪人类走向工业文明之后,教育活动开始进入统一规范化课堂的讲授模式。教学内容被越来越清晰且详细地分门别类,讲授模式被越来越严格地标准化,教学活动与工业大生产的流水线越来越近似。从实践过程而言,教学已被等效定义为在时间节点约束下砖墙垒砌式的知识结构建造。这样的教学过程,具备许多类似于高效率标准化大生产的优点,使学生能够在可控的时间内以较大的概率成为预定的“器”,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关于教育本质的反思[1]。尤其在进入高速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学生对现行的学校教育模式产生越发广泛的消极情绪,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普遍不理想,更加值得教育单位和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是工业文明时代铸就起来的教学大厦的弊端,以及在现实可行的范围内可以做如何的改进。

从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出发,引入共生式教学思想,对教学的概念与本质进行梳理,结合微弹幕互动课堂教学的技术与实践,探索一条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现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改进之路。

1 建构主义观照下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其概念由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此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不断地基于既有的认知体系更新建构与修补,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生长和塑造[2]。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失衡→复归平衡”的动态调节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强化和发展[3]。由建构理论可以导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该理论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2 共生式教学的良性建构思维

建构主义将教学对象看做一个受环境激励而不断成长、修塑的生命体,而非码砖堆砌的无机建筑,揭示了教育过程对学习者逐步教化的本质。建构主义从哲学的层面抽象地表达出系统对学习者思维图式影响的机理,但不同的激励对学习者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累积,只有对具体学习者恰当地良性激励,才可以达到理想的、良好的建构效果[4]。对于良性建构过程如何开展,我国先秦时代已萌芽出一种建构主义基座上的良性教学思想—共生式教学。

《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人类个体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各就其恰当的位置,并行生发而相互不悖,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耦合与协作并行的状态。先秦的哲学理念并不止于典籍,也充分地表现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未把学生当做社会器材,进行标准模式的知识与技能灌输式教育,而是在生产、生活、战斗以及典礼过程中因材施教,采取机会教育,并且不只单向地教师教而学生学,学生有质疑可以提出并纠正教师可能的错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并不唯一,可以相辅相成,相互提升(详见《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总而言之,教学是一个广泛的交互过程,在交互过程中如果能实现双方或多方的共同生长与提升,则是一个正向、良性的教学过程[5]。

共生式教育揭示了不同个体认知图式建构过程的相互耦合性,教师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学生也对教师形成激励,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也会受到来自学生的冲击与影响,当相互的影响促使各自的知识结构走向健康与完善时,便是共生共存,否则便是不成功的相互建构过程[6]。共生式教学思想的关键是在不同的知识结构之间寻求并搭建有效的沟通模式与渠道,使知识结构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利互惠的协作关系。在现行的标准化教学体制平台的约束下,如何寻求良性沟通模式是共生式教学的关键课题。通过阶段性的教学实践,提出一种基于微弹幕互动技术的共生式课堂教学设计。

3 微弹幕课堂的共生式教学设计

共生式教学思想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思想和目标,但具体的教学方法还需要落实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体制和培养方案中。提出一种基于微弹幕互动技术的共生式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微弹幕技术是将微信技术与弹幕技术相结合,学生通过微信扫描课堂PPT屏幕中的二维码,可随时向教学屏幕发送留言,留言在屏幕中实时滚动显示,依此进行教学相关的互动[7]。微弹幕技术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目前仍为新鲜事物,业界还鲜有相关的学术研讨。本文拟就微弹幕技术的特点与优势进行初步分析与研讨[8]。

经过阶段性的课堂实验,总结了微弹幕技术在课堂中所具备的下述特点。

3.1 文化生态的无缝对接

学生对弹幕这种交流方式十分熟悉与习惯。弹幕被嵌入课堂相当于为学生量身定做了一个信息交互的接口,为后续的各知识结构间的充分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一个较为方便和理想的公有语境平台。

3.2 反馈机制的自由开放

微弹幕技术使学生可以随时在讲课过程中进行匿名留言,比举手或直接口头发问更加保护学生隐私,并且留言反馈不必占用授课时间,显著降低了学生进行教学反馈的心理顾虑,为提高学生课堂反馈的活跃度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畅通的渠道。

3.3 建构过程的多元并作

弹幕技术不仅可以做到教师对学生发出建构激励,学生也可以实时向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发出建构激励,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会受到学生的影响,不同角度的建构过程可实现高能、高效的多元并作模式。

3.4 建构效果的自组织性

建构方式的宽松性使不同特点的学生可依据自身的知识结构自由地通过微弹幕交换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自由、快速观念交换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基于微弹幕课堂的上述特点,可以发现,微弹幕能够充分支持学习者知识结构的自我建构以及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建构,甚至学习者与教授者之间的相互建构。只要教授者对建构过程施加恰当的诱导和牵引,即可达到多元共生的理想境界。

4 微弹幕课堂的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基本可分为学生通过弹幕提问和回答两大类。

4.1 课业提问类典型案例

在某次《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格修养》(以下简称《修养》)课堂中,当教师讲授完“中庸”的含义时,即有学生通过弹幕提问:“如果自己选择中庸而对方选择任性,会不会受很多委屈?”同时,还有学生提问:“选择中庸会不会没有出头之日?”这些问题很有代表性,问出了许多学生的疑惑,也暴露了学生对中庸概念在理解上的偏差。教师看到此条留言后,得知之前的讲述不够透彻,没有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做充分有效的建构,并且这一概念是此次课堂的核心概念,十分有必要对学生再次加强阐述。于是教师再次举例修正学生的不恰当理解。(1)学生在匿名情况下较便捷地表达出了自身的知识结构对于新知识的未接纳;(2)学生在提问过后得到了教师立即的反馈,提问的学生获得了充分的参与感,同时也能提高其他学生参与课题思考与讨论的积极性;(3)教师在讲述完一个知识点后及时、真实、有效地得到了建构效果的反馈,可以依据反馈情况快速调整、优化讲课思路,以达到更好的建构效果;(4)其他学生受此过程的鼓励,以及教师受到学生疑问的激励,形成一个共生场,课堂成员之间达到了相互督促、相依相生的理想局面。

4.2 课业回答类典型案例

在某次《修养》课堂中,当教师讲授完“智”与“慧”的区别时,提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当下的主持人中谁的慧比智更明显?”弹幕中随即出现了大量的留言,教师从中选出1~2个典型的回答,对其中一个认同,对另一个不很认同,并为大家分析。(1)答案被教师认同并分析的学生,完成了一次自我实现,其知识结构得到充分强化;(2)答案被教师不认同并分析的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结构的强化更新;(3)所有留言的学生,通过在公共屏幕展示,充分参与了一次知识的集体建构过程,无论回答的正确与否,都对课堂的共生氛围进行了一次强化,可以促进全体学生将注意力维持在课堂之中;(4)教师通过微弹幕可以在同一时间获得大量的不同回答,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5 微弹幕课堂的风险与管理

宽松、自由、灵活、开放是微弹幕课堂的显著优点,也造成了课堂知识建构过程的各种不确定性。当教师的掌控能力不够理想时,则容易出现以下风险。

(1)由于某个不合时宜却备受学生感兴趣的微弹幕留言的出现使教师的教学思路受到干扰。

(2)弹幕中可能会出现政治不正确或对教师不友善的用辞,对教师的应变反应能力提出挑战。

综上所述,微弹幕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操作得当,可使课堂氛围与学习效果充分改善;但若操作失当,则可能引发教学事故,需要做好充分的业务和心理准备,尤其对教师提出了两方面掌控能力的要求。

(1)尺度掌控—对微弹幕留言内容尺度控制过甚,会伤害到学生互动和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微弹幕的效度;控制过于宽松,放任学生随意交流,则会使学生走神并干扰用心听课的学生。尺度的拿捏并非一个不变的标准,而与课程的性质、教师的气场和学生的素养等诸多因素存在紧密的联系,无法一概而论。

(2)定焦掌控—由于微弹幕交互的高度自由性以及青少年思维的充分活跃性,学生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十分容易偏离教师预设的课程主题与节奏,发生留言互动内容的“失焦”。教师如何将学生的留言内容及时引导、纠正和定焦在理想的范围内也是一个较高难度的任务。

6 结语

微弹幕互动技术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角色,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方式,充分尊重其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交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动自发地在教师的引导和自由式群体沟通中完成对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建构。这种互动技术充分尊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和同化、相存相依的社会性耦合关系,即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任意两个角色的认知结构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改造、共同生长与发展的关系。

微弹幕互动技术带来课堂生气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教学风险,课堂秩序掌控的难度高于传统的师本课堂。而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如果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活在过去。”任何新生事物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但不会阻碍教学探索的步伐。

猜你喜欢

弹幕知识结构共生
HOLLOW COMFORT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弹幕”防御大师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当四大名著遇上弹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