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教学中“隐性逃课”行为的解读与对策分析
——以金属学及热处理课程为例
2018-02-09王晓溪赵恩兰
王晓溪 杨 峰 董 妍 赵恩兰
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2210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课堂是高校教书育人的主战场和重要基础环节,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将进一步影响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塑造。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隐性逃课”现象,即学生虽按时上课但却表现出“形在而神不在”的心理旷课行为[1]。很多学生迫于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心不甘情不愿地来到了教室,但在课堂上并没有认真听课,而是自己做一些与课程学习无关的事情,如自学其他科目、玩手机、看闲书、聊天、发呆、睡觉等。这对于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很大冲击,严重影响了授课教师的情绪和学生个人的发展,由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为从根本上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切实提高高校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2015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9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课下访谈的方式探讨分析了专业核心课程金属学及热处理教学过程中“隐性逃课”的行为现状及产生原因,并从教学制度与内容、教师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引导与管理、高校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期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工程应用的能力,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1 “隐性逃课”行为的研究设计
为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金属学及热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笔者首先采用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分析。按照本文研究思路,调查问卷设计了10道选择题,要求调查者以匿名的方式进行回答[2]。问卷调查主要涉及“隐性逃课”经历、“隐性逃课”行为表现方式、对待“隐性逃课”的态度、“隐性逃课”持续时间、“隐性逃课”发生频率、“隐性逃课”产生原因等内容。本调查在学生中共发放问卷97份,回收问卷96份,剔除无效问卷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9%。
同时,为弥补纸质问卷调查的不足,进一步了解学生“隐性逃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调查问卷回收后笔者随机选取了10名本专业学生(其中,男女生各占5人)再次进行课下访谈。师生访谈地点安排在本专业教研室,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每人20分钟左右,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内容以开放式问题为主,如“您理想中的大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样?”“您对金属学及热处理这门课程有什么期待”“课堂上您最为期待教师讲授哪方面的知识”“您希望这门课程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考核”等。
2 “隐性逃课”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隐性逃课”行为现状
在对上述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学生访谈结果的基础上研究发现,金属学及热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隐性逃课”行为。其中,三成以上学生上课一半时间以上都在“隐性逃课”。学生在课堂上“隐性逃课”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以玩手机(52.6%)、赶作业(21.3%)、无聊走神(10.8%)这3种情况居多。在对待“隐性逃课”的态度上,七成学生表示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仅有两成的学生表示“隐性逃课”潜在危害大、不支持。
2.2 “隐性逃课”原因分析
2.2.1 课程学时长、难度大、内容多 缺乏听课兴趣
金属学及热处理是高等学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金属学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了解金属组织结构特点及固态相变原理,掌握热处理工艺对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该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学生了解材料科学前沿动态、熟悉材料制备与加工工艺的重要渠道,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然而,由于该课程涉及知识体系庞杂,专业名词、概念和术语较多,原理抽象难懂且工艺应用性较强。按照学校专业培养计划,该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对于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而言,普遍感到课程枯燥、难学,课程挂科率较高,影响了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隐性逃课”现象层出不穷。
2.2.2 课堂教学内容陈旧 教师理论讲授枯燥乏味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多数年代都比较久远,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知识体系相对过时,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发展需要[3]。由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因,金属学及热处理课程理论学时过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按部就班沿着教材章节编排顺序进行讲授,对学术前沿和科学热点等问题鲜有涉及。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专业知识的连贯性,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不能联系实际,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学习的热情,自然而然便产生了“隐性逃课”行为。
2.2.3 学生个体主观原因
在高中时代,很多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把高考作为唯一“终极目标”。一旦进入大学校门,突然之间少了父母和教师的严格约束和管教,自由时间越来越多,一些学生经常感到自己处于迷茫状态。由于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加上自身意志不坚定,学习自律性差等,导致听课没动力,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4]。同时,大学是个小社会,当今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和生存环境,且极易受到周围同学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认为大学主要是混个高学历,平时不用认真听课,考前突击大概学学就行。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一部分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社交、考证和兼职等事情上,根本无心静下心来学习,这种情况下必然会产生“隐性逃课”现象。
2.2.4 高校评价机制及教师课堂管理不当
近年来,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十分匮乏。为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在金属学及热处理课程教学上学校要求合班上课。由于课程学时紧张、学生人数太多,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明显不足,无暇顾及和关注每位学生,很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无形中被忽视甚至打消。此外,当今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管理现状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之课堂教学效果本身难以量化、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有失客观公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这种大环境下,为了不影响课程的教学进度,只要学生的行为没有影响到自己的正常教学,多数教师对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一般会持默许态度,很少主动严格加以约束和制止,从而为学生“隐性逃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 “隐性逃课”行为对策及建议
3.1 教学制度与内容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对教材的核心内容和重难点进行提炼,准确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加大工程实践与课堂讨论环节所占比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5],使专业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优化教学评价方式,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淡化考分排名,让学生从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3.2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技能和人格魅力,增强自身的课堂吸引力;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采取启发式、对话式、探究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敢于质疑,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优化课堂组织活动,及时纠正学生课堂上的“隐性逃课”行为。
3.3 学生引导与管理
善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保证课堂教学民主、自由,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引导,转变学生对于隐性逃课现象的态度;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应注重育人,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6],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力和良好的自觉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3.4 完善激励与评价机制
学校应完善教学激励机制,从政策层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建立与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7]。同时,积极组织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教师培训和教学竞赛,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搭建良好的平台,引导教师自觉关注课堂教学,主动反思教学活动,进而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 结论
课堂是高校教师传播知识和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只有以学生为中心,优化专业课程设置,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完善教学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人格魅力,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杜绝“隐性逃课”现象,切实提高高校课堂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