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影像与多学科协作对影像教学影响浅析

2018-02-09李天然禹名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模态分子融合

李天然 禹名卉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模态影像技术、分子影像技术逐渐走向临床,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病变信息[1]。此外,多学科协作已经成为临床诊疗常规。多模态影像技术的出现也为影像教学提供了新的要求和课题,如何在传承以往“三基”训练基础上,提高影像专业学生的前沿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是医学影像专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培养临床实用型、创新型人才需要将最新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既能为临床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也能使学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本文将围绕多模态影像技术和多学科协作对影像专业教学的影响展开讨论。

1 多模态影像技术(multimodality imaging,MMI)是影像专业学习的新内容

1.1 多模态影像技术概念

多模态影像概念略晚于分子影像学概念的提出,多模态影像技术与分子影像技术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MI)的概念比较明确,1999年由哈佛大学的Weissleder予以明确,所谓分子影像是运用影像学手段显示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的分子水平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影像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科学[2]。与分子影像学概念相比多模态影像技术的概念比较模糊,以往多用“多模式影像”这个概念表述,多模式影像设备包括PET/CT和PET/MR,不同模式影像设备各自成像,不同模式图像可以进行同机相互配准、融合[3-4]。以PET/CT为代表的多模式影像技术已经走向了临床,多模式影像技术给患者带来的益处已经得到认可[5]。因此,多模式和多模态概念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多模态影像技术的另一种解释是单一模式设备的多序列采集技术,如MRI的多序列、多参数采集、PET多探针采集和多时相采集、CT多序列采集技术等,每一种采集序列提供不同的病变信息,多种信息的汇总更有利于病变的判断[6]。因此,有作者给出的多模态影像的概念描述为通过联合多种成像技术、融合不同模态图像的信息,以同时获得机体多方面信息,从而使信息互补及交叉验证成为可能[7]。此外,在MRI脑功能成像(BOLD成像)研究过程出现的静息态、激活态也属于多模态成像技术范畴[8]。但目前人们比较认可的概念是多种不同模式设备的融合成像,弥补单一模式设备存在的不足。目前,多模态影像成像技术正逐渐与分子影像成像技术相结合,形成多模态分子影像成像技术[9],内涵包括大型多模态影像设备、分子影像探针技术、信息分析技术等。

1.2 多模态影像技术对影像专业教学的影响

医学影像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像专业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多模态影像技术对影像专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精准化诊断时代到来,需要影像专业教学与时俱进。同一设备或多模态融合设备的多模态成像是对病灶进行多角度、多维度成像,呈现病灶多方面病理生理信息,可以实现精准诊断和“四定”,包括病变的定位、定性、定量和定期。相对于常规成像,多模态成像可以发现更多的微小病灶,如薄层CT肺部靶扫描可以发现1~2 mm的病灶,且能够降低检查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二是多分子影像时代的到来,需要影像专业教学拓展视野。双分子影像融合设备PET/MR已经走向临床,实现了多分子影像技术的融合。PET/MR 兼备磁共振高空间分辨率和特定的高软组织分辨率,同时与PET探测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结合,显著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可以显示病灶更多的病理生理过程信息,同时与PET/CT比较减少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10-11]。对多模态影像设备的综合开发应用,必将会促进分子影像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也将促进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的构建与临床实用化。三是优势互补模式的到来,需要影像专业教学扩大范围。单一模式影像检查由于受到设备因素的限制,存在信息不充分的问题,多模式影像融合形成的多模态成像弥补了这一不足。因此,影像教学从讲解单一影像设备原理和技术特点扩展的融合影像的技术原理,深入理解设备的应用价值,且应扩展至开发设备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应用延伸。

1.3 多模态影像技术对影像专业学生的影响

培养影像专业学生是从事影像专业医务工作者的任务,影像专业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将最新影像技术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影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前沿意识。多模态影像技术的成熟对影像专业学生的培养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对多模态影像设备的深入阐释。与其他专业不同,影像专业学生需对影像设备有清晰的了解,熟悉设备的物理原理,多模态成像技术原理与应用,乃至设备的简单维护和保养,因此都需要对设备具有清楚熟练的了解与操作。二是对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的引领。接受多模式设备图像的融合、信息互补对疾病判断的优势,启发学生能够探索更多模式图像的精确配准与融合,拓展图像之间信息差别的显示方法,如图像融合是信息的互补,图像之间减影也是获取病变最需要信息的方法[12-13]。三是多模态影像技术在临床应用的拓展。多模态影像技术在临床具有无限的拓展能力,关键在于开发临床实用的新扫描序列与方法,多模态技术的开发的关注点在疾病本身而非技术本身,为此,与疾病特点相结合可能是关键,即医学对某一疾病的认识程度影响多模态影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14]。

2 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是影像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MDT概念始于美国,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安德森)从1941年就开展了肿瘤病例讨论会,1997年MD安德森率先实施肿瘤亚专科化临床路径,强调各个亚专科之间的协作,随着电子病历及信息技术发展,将MDT推入全新的时代。MDT的核心是多学科诊疗协作团队,通常指两个以上相关学科组成固定协作工作组,针对特定的疾病进行定期、定时的讨论,提出临床诊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有规律的随访观察[15]。临床医师和患者均能从MDT中获益是MDT最大的特点,改变医师的个人习惯和行为[16]。影像医学是MDT的重要组成部分,MDT的出现也对医学影像教学模式产生新的影响,影像专业学生应深度参与MDT,使学生们更早的熟悉各种疾病的诊疗过程,模拟临床实践,让医学影像学学生能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对疾病的深入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满足临床诊疗需要。作为影像专业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参与MDT。

2.1 查阅MDT专题相关文献,撰写影像讨论专题提纲

根据特定疾病组织的MDT需要有影像的参与,而且是全疗程的参与,包括疾病初期诊断、分期、治疗前评估及预后随访等。因此,需要掌握疾病全流程的影像特点,在讨论前需要查阅相关文献和书籍,对疾病的影像特点和变化进行详细的知识准备,在讨论环节能够对病变部位的影像特点进行全流程分析,提出自己的诊断意见和建议。查阅文献过程就是深度学习过程,是对疾病再认识过程。

2.2 拓展MDT讨论问题的相关学科知识,并准备相关问题,请教相关专家

影像学科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是为患者和临床医生服务的,因此对影像与临床之间存在的问题差异,应进行探讨与分析,寻找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发生的原因,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以获得最佳解释,事后查阅相关文献,进一步思考问题,拓展知识面。

2.3 完整知识链储备,完成影像教学任务

影像知识的解读需要临床知识和基础医学知识的储备,对疾病的影像认识一定是在对整个病变完整认识的基础之上实现的,一次MDT就是一个认识疾病的良好契机。因此,影像专业学生应将一次MDT当作一次最佳的教学实践活动,加深理解每一次讨论的疾病,从基础到临床,从诊断到治疗均应予以熟悉。进一步而言,可以向相似或相关疾病进行拓展,增加知识储备量,完成一次触类旁通似的升华。

3 结语

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非常迅速,新技术的采用为影像专业带来了全新的视野,但同样存在挑战,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向着多功能、多学科、多技术影像设备的融合方向发展。加深对影像专业的全方位了解,加强多学科协作可以促进影像专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临床学科的进步。因此,影像专业教学应顺应时代进步,与时俱进,研究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

猜你喜欢

模态分子融合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分子的扩散
《融合》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