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颜氏家训》涵养国家和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02-09邓心强
邓心强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年来,它已在社会各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逐渐深入民心,为“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提供了智力支持,也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的今天,依托民族经典著作来宣传、培育核心价值观,迫在眉睫也将功在千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而中华文化的精髓很多都蕴藏在古代经典著作中。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1]这在多元文化碰撞的今天,为人们寻求中华优秀传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导引。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1]这是当前的时代趋势,在“立德树人”成为学界、教育界普遍呼声的当下,依托民族经典对青年人进行育人教育便显得意义深远。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大量论述体现出古人的文学观、审美观、人生观与伦理观,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某种相通性。而《颜氏家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故依托它来涵养国家与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①,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
《颜氏家训》包含着家庭伦理、品德智能、思想方法、养生、知识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是南北朝时期一部著名的教育著作,也是中国古代一部为人处世的百科全书。作为中国家训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在中国教育发展史、学术思想史乃至文学理论史上均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伦理、教育、处世、交际方面的记载、论述及看法体现着古人丰富、多元的价值观念,可深入挖掘,以作为当前涵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一、依托《颜氏家训》涵养“文明”价值观
《颜氏家训》对人物伦理修养高度重视,并对品行情操多有建构性论述,同时对社会风气的规范也有良性引导。如《颜氏家训·名实》篇写道:
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杂沓参差,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论之,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自古及今,获其庇荫者亦众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2]153
颜之推把他毕生走南闯北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形诸于家书文字,启迪子女怎样做人处世,教导他们避免怎样的习气。这里着重指出清白、仁爱、贤贞、刚直之风的可贵,不仅生前为人带来好名声,在去世后也能得到庇护,反映出中国古人对伦理“文明”的器重与不懈追求。
其次,《颜氏家训》推崇“礼”文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文化的丰富性和发达性。为弘扬优良家风,颜之推将家族长期积淀下来关于交际处世、待人接物方面的优良传统予以介绍和讲解,很多方面涉及到礼仪、礼节和礼貌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大量地论礼仪、论做人、论处世,均涉及到对礼的弘扬。其精华与优良部分在经过创造性转化后可古为今用,化入当今社会,在人际关系出现断裂后起到修复作用。如《颜氏家训·风操》记载:
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亦为至矣。但既残缺,非复全书。其有所不载,及世事变改者,学达君子,自为节度,相承行之,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2]48
该篇追忆了《礼记》对不同场景和语境下“礼”的规定,“皆有节文,亦为至矣”,也对各自家属称谓的讲究作了说明,详细而全面,显然是中国“礼”文明的一种体现与传承。
再次,《颜氏家训》在如何形成“好文章”上也有革新与创建。“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乃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无数杰出作家的创造以外,从众多文论家的经典总结中,也能看出中国古人对创造好文章的方式所做出的探索,对形成好文章的品格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如《颜氏家训·文章》篇写道:
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于往昔多矣。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2]134
作好文章,需取古之音律、今之辞采,折中以融合,方可缔造好文,方有佳构问世。又如该篇记载: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放逸者流宕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2]133
颜之推以拟人化的、诗性的语言来论文,不仅对此前齐梁文风在辞藻、声律和用典上愈演愈烈的局面有所矫正,而且指出文章应以内容为本,须有生动活跃、遒劲有力之气,须在“理致”即内容上、“气调”即鲜明的文风上,再讲求“事义”(运用典故)和“华丽”(辞藻美丽),断不可本末倒置。这是齐梁时期中国古人关于好文章的深入认识和经典概括。只有在汉末至南北朝两百多年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实践基础上,颜之推才能得出如此辩证而全面的认识。
二、依托《颜氏家训》涵养“公正”价值观
农业文明和宗法制主宰下的中国古代社会格外重视家庭教育,颜之推在教育子女过程中蕴含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而且经常将教育的不同方式和结局进行对比,从因果上拷问“公正”,给读者以参照,对中国当下社会也很有启发。如《颜氏家训·教子》记载: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2]22
将“公正”与人的行为、教养结合起来。大司马王僧辩家教极严,故作风正派,成就大业。而某学士自幼被父亲宠坏,家教不得法,粗暴傲慢无礼,最终落得个被人杀死、抽出肠子、血祭战鼓的下场。
又如《颜氏家训·教子》篇指出“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2]26,均,可理解为公平、公正对待。在宗法制的古代社会,嫡长子继承制使家庭不同孩子出生之时便拥有不同的地位和身份,生来就是不公正的,这是中国古代家族制度造成的。一些贤良而仁慈的文论家对此颇有微词,从教育成效性上来给以警示。颜之推认为,孩子无论聪明与否,父母教育时应一视同仁,不可偏心。“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历史上因不公平对待而导致孩子成人后的悲剧不胜枚举。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都与早期教育脱不开干系。
不仅如此,《颜氏家训》还重点论及世人在交际处世方面的不妥当做法,也蕴含着关于“公正”价值观的某些话语。如《慕贤》篇揭示了“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一种劣根性,是不公正对待人、事的突出表现。“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推崇古代的,怠慢身边的;相信古代传说的,轻视眼前所听所见的。就交际而言,会使人们不懂得珍惜身边、眼前的事物。就文论而言,会导致文论中的复古思想严重,无视当下的新变和创造。这些都是不妥当、不公正的做法。
《颜氏家训》还触及到导致中国古代不公正现象的政治制度。一些不公正现象在传统社会有其必然性,背后的政治体制是主要推手,颜之推积数十年之所见,对传统社会婚恋、习俗、门阀等方面的陋俗进行了揭示与鞭挞。
《慕贤》篇批露了一则一个人遭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史料,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孝元帝的属下丁觇擅长草书和隶书,多年被人小看和嘲弄,颜之推却慧眼识珠藏其书法。丁觇直到被萧子云在不知名的情况下欣赏其书法方才名声大震,后官位升迁,世人再求其价值连城的书法,丁觇却已病逝人间。萧子云感叹世间之不公,几乎道出了文论家颜之推的心声。这则史料折射出南北朝时期中国森严的门阀等级制度和社会上普遍从官职、头衔来评判人的不良风气。大量人才尤其是底层草根的被遮盖和埋没,是一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颜之推批判的笔调。又如《颜氏家训·止足》篇记载: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履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知纪极,犹自败累,况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顷,堂室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2]170-171
颜之推列举历史上诸多帝王穷奢极欲导致国破家亡的事例,来警醒世人家中的奴婢、良田、车马等应有一定的限度。只有谦虚淡泊、懂得节制、生财有道、遵循物极必反之道,方可“知足”和“安道”。若占有过多就“以义散之”,如不仗义疏财、背弃道义而无止境地追逐,最终将适得其反引来阶级反抗。
三、依托《颜氏家训》涵养“和谐”价值观
受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和以“和”为贵传统的影响,古人尤为重视“和谐”的形成与功用。这在《颜氏家训》中有全面体现和多维反映,亦可作为当下涵养“和谐”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第一,《颜氏家训》蕴含人与自我内心的“和谐”,即在面临各种矛盾冲突时,人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定,能从容面对外界风雨和人生变故。如《颜氏家训·序致》篇写道:
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畏,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以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2]17
这是一个反面案例,颜之推希望能警示来者。他在晚年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9岁前后父母相继去世,跟随兄长生活。慈兄含辛茹苦却缺少威严,不够严格,致使自己后来沾染不良的习惯,放纵私欲、信口开河,不会磨练自己的品性,经常口是心非,理智和情感处于矛盾与不和谐之中。故作此著似亦说明人与自己言行、举止的“和谐”离不开早期严格的家庭教育。又如《颜氏家训·风操》篇亦关涉人与自身内心的和谐。颜之推认为在亲人去世后内心真的悲伤、哀痛,不必拘泥于外在形式,这是对得起亲人也符合礼仪的。若相反,“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那又有何意义呢?
第二,此著从家庭“和谐”与否的角度批判了古代家族制度及不合理的封建伦理观。颜之推作为中国古代家族的一份子,对血缘和亲情构筑起来的家族网络有深切感受,他一生见多识广,把自己的见闻与思考熔铸进文字,其中多有对古代家庭不和谐现象的叙述,言辞间充满对传统一夫多妻制的愤懑和抨击。这在《颜氏家训·后娶》篇中多有反映。如:
江左不讳庶孽,丧室之后,多以妾媵终家事。疥癣蚊虻,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斗阋之耻。河北鄙于侧出,不预人流,是以必须重娶,至于三四,母年有少于子者。后母之弟,与前妇之兄,衣服饮食,爰及婚宦,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身没之后,辞讼盈公门,谤辱彰道路,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自古奸臣佞妾,以一言陷人者众矣!况夫妇之义,晓夕移之,婢仆求容,助相说引,积年累月,安有孝子乎?此不可不畏。[2]33
这段话体现出古代家庭中的“不和”,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一夫多妻制的毒害,永无休止的争斗、孩子地位的不平等、家庭内部的辱骂和奚落等等,种种不和谐影响了子女的正常成长,颜之推予以了谴责和批判。同时也激发今人去寻求社会体制的健全,追求家庭的幸福、和谐。
又如《颜氏家训·治家》篇写道:
世间名士,但务宽仁,至于饮食饷馈,僮仆减损,施惠然诺,妻子节量,狎侮宾客,侵耗乡党:此亦为家之巨蠹矣。[2]40
此处论及家庭的不和谐与佣人和妻妾有关。在男人们追求宽宏仁义时,家里妻妾和佣人们却轻侮客人、鱼肉乡里,这对家庭和谐是一种伤害。古语云“家和万事兴”,而不和往往是有原因的,《治家》篇论及甚多。
第三,《颜氏家训》论及人才在国家稳固和政治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在士人通过科考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古代中国,入仕成为很多知识分子实现个人抱负与价值的主要途径。在才华的实现、管理能力的施展、人生与政治的和谐等方面,《颜氏家训》都有涉猎与蕴含。如《颜氏家训·慕贤》篇写道:
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誉之。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2]81
北齐杨遵彦和斛律明月被重用,深得人们爱戴与拥护,政局稳定,实现了良才与时局的和谐。未想此后二人相继被杀,人心涣散,刑政衰退,王朝岌岌可危。前后对比可见,人才及其运用是关乎时局稳定和谐的关键因素。
第四,《颜氏家训》论及个体生命与外界、时代的“和谐”。人如何顺应时代又舒展个性、达到与社会和时代的和谐,这是一门学问,涉及儒家和道家独特的处世哲学。《颜氏家训·止足》篇记载:
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前往五十人,后顾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危也。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吾近为黄门郎,已可收退;当时羁旅,惧罹谤 ,思为此计,仅未暇尔。自丧乱已来,见因托风云,侥幸富贵,旦执机权,夜填坑谷,朔欢卓、郑,晦泣颜、原者,非十人五人也。慎之哉!慎之哉![2]171-172颜之推所处时代民族纷争、社会战乱、朝政动荡。深受其害的文论家告诫子女为官居中职即可,要寡欲知足,以免有杀头危险,朝不保夕。在儒家“中庸”的处世哲学背后是保全性命、注重自我与外界和谐的追求:对于个体,在乱世这是自我生命的一种保全;对于社会,则可避免给家族带来不幸甚至耻辱。
四、依托《颜氏家训》涵养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其余价值观
《颜氏家训》除在以上方面蕴含丰厚的价值观资源外,在爱国、富强和自由方面也有较多体现。
首先,《颜氏家训》中的“富强”集中体现为精神上追求一种“舍生取义”的民族品格。《养生》篇给“君子”的阐发是: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2]179
将君子的“为”与“不为”作了鲜明对比,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一种伟大精神,他们敢于担当,以身许国。在离乱之际临难不惧,在国家存亡之际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颜之推凝练和讴歌了中华文明繁盛和延续的原动力,“舍生取义”的气节与操守,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强音。这种“富强”价值观在先秦至清末数千年来一以贯之,成为中华民族最具凝聚力的核心要素。我们可予以开发,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颜氏家训》展示了文人们对道家自由精神的推崇。道家思想中的逍遥、无为、不争对中国后世文化影响极为深远,尤其是“道法自然”而形成的“自由”观念,为历代知识分子所激赏并践行。尤其是在动荡的乱世或儒家思想松动之时,道家赋予主体的自由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和处下不争的观念,都得到众多文人的青睐。在中国文论中,不独道家思想影响创作和审美为批评家广为关注,就是在《颜氏家训》中,也体现出乱世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神往。如《颜氏家训·勉学》篇写道:
夫老、庄之书,盖全真养性,不肯以物累己也。故藏名柱史,终蹈流沙;匿迹漆园,卒辞楚相,此任纵之徒耳。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农、黄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业,弃之度外。[2]101
文段概括了老庄思想的特征——全真养性和不为物累,此流派隐身遁迹、任性放纵、善于保持自由的品性,被何宴、王弼所效法。文字以史料形式披露了南北朝以前古代文人们与道家自由思想之间的密切关系。
由于国家层面的“民主”价值观在该著中未有涉及,故暂且不谈。而社会层面价值观中的“法治”和“平等”,更多地是取材于西方话语和中国近代革命化历程,故这里不牵强附会,仅实事求是地谈此两大层面中的三大词汇,以求教于方家。
五、依托《颜氏家训》涵养核心价值观的经验与启示
当前学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词汇区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三大层面,逻辑分明,层次清晰,虽有争议但也是相对而言的。其中,公民层面的“爱国”“诚信”“敬业”与“友善”更加关乎个体的心灵、人格与素养,它与公民个体的品德教育、社会人才的培养更加休戚与共,或者说相比“富强”“公正”与“和谐”等词汇,这四个词汇更“接地气”,相对更加具体一些。同时它也与当前主流的“公民教育”密切相关,笔者将另外撰文评析。
依托《颜氏家训》涵养、培育核心价值观诸多词汇,只是笔者近年来课题研究的一个尝试。从前文所论来看,它会提供我们很多经验和启示。
第一,中观与微观研究的深化。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以“三个倡导”的形式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年期间,学界对此12词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予以研究,由最初的内涵界定、逻辑关联、凝练争鸣到中期的渊源追溯、学理思考、涵养培育,再到近年来的舆论宣传、教育途径、传播普及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正在不断转向并逐步走向深入。通观六年来学界关于此话题的立项、论著、研究报告等既有成果[3],我们发现早期以领导人报告、讲话为推动力,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学者积极跟进,成果多偏重于宏观、中观层面的论述,而缺乏相对微观的研究,比如依托古代经典文本展开细读,从中提炼出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资源。通过聚焦文本、研读作品来对核心价值观予以培育和涵养,要比泛泛而论甚至重复性极大的宏观论述更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笔者预测,今后对策性方案、价值观教育与传播、经典文本研读、民族资源利用等,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新趋势。
第二,研究范围由经部、子部、史部拓展到集部。六年来国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先秦典籍尤其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孟子》等,阐发每个词汇在古代如何运用主要从十三经和历史典籍中引用原文。立足于十三经阐发,既与儒家思想在汉代逐渐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有关,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属性及特征有关,核心价值观中诸如诚信、友善、民主、敬业等与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息息相通。而从史籍中阐发,则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历史著作极其丰厚有关,能为后人论述爱国、公正、和谐等提供很多人物、事件、言论方面的素材。在笔者近三年阅读的数十本专题性研究著作中,对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国传统维度”的范围目前还主要集中在经书、子书、史书中,尤以经书和史书为最,这与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无可超越的地位及宽广的覆盖面有关。但笔者认为,今后还应进一步拓宽视野,将研究范围扩大到集部。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民国,中国传统社会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创作了众多的文集、选本,其中包蕴着丰厚的价值观资源,很多与当前国家倡导和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通。可以说,集部包罗万象,是一个宽广博大的世界,将为新时期进一步涵养和培育核心价值观打开新的大门。并且,集部很多篇章具有诗意和文采,甚至诗思双美,这也为进一步涵养、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直观性”和“生动性”,为其今后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情感性”和“趣味性”。
第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和培育过程中,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方面多着力。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后,他多次提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界称之为“双创”方针,为我们当前理性、辩证对待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也点出了当前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
依托《颜氏家训》涵养、培育国家和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要懂得扬弃,剔除传统思想观念中一些过时的、落后的要素,结合新时代、新要求进行合理取舍。兹以《颜氏家训·后娶》中蕴含的“和谐”价值观资源为例:
凡庸之性,后夫多宠前夫之孤,后妻必虐前妻之子。非唯妇人怀嫉妒之情,丈夫有沉惑之僻,亦事势使之然也。前夫之孤,不敢与我子争家,提携鞠养,积习生爱,故宠之;前妻之子,每居己生之上,宦学婚嫁,莫不为防焉,故虐之。异姓宠则父母被怨,继亲虐则兄弟为仇,家有此者,皆门户之祸也。[2]35
此段文字从门户之祸的角度论及古代家庭的不和谐。分析了继父和继母对前面孩子的不同态度,从而导致“嫉妒、溺爱、争宠、地位、虐待”等系列不和谐局面接二连三的出现,这是传统社会嫡长子继承制毒害的必然结果。颜之推分析得非常详尽,激发了今人对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追求之心。我们要对滋养和谐价值观的语境进行过滤和净化,对其中关乎封建礼制的负面因子予以剔除。对其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以及与当下社会合拍的成分、对今天人伦秩序形成积极有用的东西加以弘扬。如《颜氏家训·治家》篇从传统伦理的维系角度论及家庭的和谐: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2]38
颜之推弘扬父慈子孝、夫义妇顺的传统美德,只有父子、兄弟各守本分,才能为晚辈做出表率,得到配偶、子孙们的回馈,双方各尽人道,则家族、社会的和谐就水到渠成。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人伦之精华,是确保家庭和谐的精髓,需要进一步发扬与传承。在分析研究甚至宣传普及中,我们要使这些体现“和谐”价值观的典范资源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当然,“双创”是一个复杂的、前沿性的重要话题,还需要在赋予新义、改造形式、增补充实、拓宽延展、规范完善等方面努力,拙文只是一个开端。
第四,高度重视人才,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价值观是由人建构的,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发展演进中,有着鲜明的主体色彩,由主体所创生,体现主体精神,然后又滋养主体,为主体服务。依托《颜氏家训》涵养“富强”“文明”时,我们发现其对人的重视一以贯之。礼仪的形成与建构主要由秦汉士大夫完成;对公正的裁决由家族长者把持,或捍卫习俗、追求名与实的统一,或体现出文论家颜之推的某种批判;对精神富有的追求亦以君子彰显道义为旨归。如《颜氏家训·慕贤》篇记载:
张延隽之为晋州行台左丞,匡维主将,镇抚疆场,储积器用,爱活黎民,隐若敌国矣。群小不得行志,同力迁之。既代之后,公私扰乱,周师一举,此镇先平。齐亡之迹,启于是矣。[2]81
张廷隽在任时镇守边关,爱护百姓,却受一群不得志的小人联合排挤并取而代之,终使官民纷扰,齐国显露灭亡迹象。颜之推以惨痛案例说明:贤主在位,官民一体,则国家稳固,天下和谐。在依托《颜氏家训》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如何认识人、怎样看待人,在新时期如何培养人,将成为一个绕不开的重要维度。
第五,注意核心价值观词汇内涵的多元流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最初两三年内,各类党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者结合史例,对其中每个词汇的所指与内涵都做了详细的分析。一致认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12词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中国近代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体现,每个词汇都有其丰富的内涵,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历史发展、演进中吸收中、外各种资源、养分,加以充实、凝练的结果。从以上对国家和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五大词汇的涵养来看,文明、公正、富强等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含义远比大众一般性的理解要丰富得多。如“文明”不限于指社会文明、政治文明,从文学、文化维度来看,它还与尊崇礼仪、建构妙文有关;“公正”也体现在交际处世、家庭教育中;“和谐”则关乎人伦的和睦、个体的健康、官民的鱼水交融;“富强”涉及心灵、人格和精神等软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门类众多,依托经典著作来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触及的只是冰山一角,无论立足的学科怎样不同,观照的维度怎样变化,关注核心价值观每个词汇在传统社会的多元内涵及其流变,使之在动态发展中展现出丰富性和立体性,则是我们在研究中既需要引起重视,也需要深入挖掘的。
结语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在此背景下,依托中国古代文论经典著作——甚至扩大到古代重要文化元典——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显得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拙文仅是一种尝试,有“投石问路”的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可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诸词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话语支撑,这已成为当前的学界共识。但细读文本、挖掘资源、古为今用来系统涵养、培育甚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才刚刚开始。
笔者选择经典家书《颜氏家训》为例来切入,权当抛砖引玉。依经典古书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漫其修远,还望更多学者不懈探索。
注释:
① 学界通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词归属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三大层面,曾有学者提出异议,这里遵从主流说法。此外,《颜氏家训》中几乎没有涉及到太多关于“民主”“法治”“平等”的资源,故这里本着实事求是之原则不求附会,仅论国家与社会层面中的5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OL].人民网,2016-5-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html.
[2] 颜之推.颜氏家训[M].管曙光,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 杨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2016(3):5-9.
[4] 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键词[M](十二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 江苏省委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M](十二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