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心理学视野下的“爱情观”
2018-02-09周铁民
王 原,周铁民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引言
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现象,也是人类最为复杂的情感现象之一。对美好爱情的描绘,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例如“孔雀东南飞”、“牛郎织女”等。这些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激发了无数男女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同时也描绘了美好爱情应该具有的模样。然而现实中的爱情往往并不像文学作品中描绘的那样凄美动人。现实中爱情的出现,是建立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成熟基础之上,是异性之间相互吸引的强烈形式、具有浪漫色彩的一种高级情感。异性之间这种情感的形成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毫无章法可寻,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里,人类很可能进化出了特定的心理机制帮助人类选择合适的交往对象,从而有助于人类繁衍生息。
一项跨文化的大型调查研究(Buss等,1989)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加注重另一半的外貌和年龄,即姣好的外貌和较低年龄比较受男性的欢迎,相比于男性,女性则更加看重另一半获取资源的能力、上进心等。这项研究暗示了两性在选择交往对象时是有目的、有条件的,换而言之,“爱”是有条件的。没有阳光、水、土壤、养分的滋润,“爱情”之花就不会生根、发芽、绽放。进一步说人类“爱情”行为产生的背后,有其特有的心理过程,而进化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恰好为我们理解人类的这种行为提供了一些新颖的视角,有助于我们以一个科学、严谨的态度,来重新审视“爱情”。
一、进化机制下的“爱情观”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男女双方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选择可靠的配偶从而有助于自己的基因繁衍下去?这是由于两者都形成了特定的机制,去应对自身所面临的适应性挑战(Buss,1995)。在应对择偶这种适应性挑战的过程中,人类已进化出相应的适应器,它能够帮助人类应对所面临的择偶问题。Darwin提出的性选择理论(1871)就是讨论和求偶等活动相关的适应器。他认为性选择有两种形式:一是同性竞争(intrasexual competition):即是同一性别内个体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目的在于获得与异性交配的机会。例如非洲草原上雄狮之间的争斗。胜利者获得异性的青睐,得到与其交配的机会或者更大的领地,获取更多的异性资源,使自己的基因得到延续。二是异性竞争(intersexual competition):即异性的某些特征符合某一性别内个体的一致需要,那么拥有这些特征的异性将得到更多的配偶,反之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异性将得不到配偶。例如拥有华丽羽毛的孔雀,把自己的美丽羽毛完美展现在异性孔雀面前,这种特征越突出的孔雀得到与异性交配的机会越大,而那些没有或者这种特征不明显的孔雀,得到与异性交配机会就越少。这个理论暗示了两性彼此之间互有其特殊之处。一方面男性和女性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要面临着同性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男女双方要想获得异性的青睐,还需自身具有某些特质,而这些特质正是异性所寻求的。那些在这两个方面都占有优势的个体获得繁殖的机会,将远远大于处于劣势的个体。
男性和女性作为两种不同的物种,其在繁殖能力上存在巨大差异。男性可以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精子,一小时大约产出上千万个,而对女性而言,一生中产出的卵子有限,大约只有几百个而已。由于这种客观差异的存在,所以在择偶的问题上女性要比男性慎重的多。这种繁殖能力巨大差异,引起双方在养育后代方面所付出的代价也存在差异。Trivers(1972)提出亲代投资理论(theory of parental investment)认为:两种不同性别的物种繁殖能力存在差异,继而会在亲代投资方面引起差异。投资多的一方在择偶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而投资少的一方则处于被动地位。该观点演化到人类身上可以推断出:女性在繁殖后代方面所付出的投资要大于男性,如女性在怀胎、分娩、喂养等方面付出的时间、精力,远远多于男性。从亲代投资理论可以看出:对后代投资的差异会影响其对配偶的选择。较多的一方在选择配偶时会表现出较为挑剔的一面,而投资少的一方则要面临激烈的内部竞争。转换到现实情形当中,男女在寻求长期配偶关系或婚姻时,男性和女性都要付出大量的投资。所以根据亲代投资理论,在此情况下,男女两性在择偶时都会比较挑剔(Buss,2015)。
二、两性择偶观的差异
在人类物质文明不是很丰富的早期阶段,比如狩猎采集社会阶段,人类面临的主要还是生存问题,这时如何选择一名合适的配偶则关系到以后的生存繁衍。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男性或女性选择一个不能为他们提供物质资源,同时又缺乏捕猎或采集技巧而且懒惰的配偶,那么他或她的生活和繁衍将处于危险的境地。相反,一个有充足物质资源、掌握大量生存技巧,且愿意为你和后代投入时间和精力的配偶,可以使你的生存和繁殖机会都大大提高。正是这种务实且明智的择偶策略,使人类获得了生存和繁衍的优势。时至今日,人类从早期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了各种各样的择偶偏好,这些偏好则逐渐演化成为我们择偶的潜在标准。
(一)男性的择偶偏好
1.对年轻的偏好。男性要想成功获得繁殖,则必须选择一个具有生殖能力的女性。衡量女性生殖能力高低的一个关键线索,在于这个人是否年轻。对人类而言,20岁以后,女性的繁殖价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50岁时繁殖能力几乎降为0。女性在25岁左右生育的后代最容易存活,且生育能力达到一生中的巅峰时期(Buss,2015)。不同文化背景下,男性对年轻女性的偏好存在一致性。Buss等人(1989)在一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际性择偶调查中发现:所有的男性,都愿意选择比自己年龄小的女性为配偶。比如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和以加拿大为代表的美洲等,都显示出了这种倾向。虽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男性都喜欢比自己年轻的女性,但在现实中对这个年龄差距的选择,还是存在些许差异的。例如北欧国家,如芬兰、瑞典等,男性倾向于选择比自己小1到2岁的女性,而非洲国家的尼日利亚、赞比亚等更喜欢选择比自己小6到7岁的女性(Buss,2015)。
2.对外貌和身材的偏好。男性在寻求配偶的过程中,对女性的长相格外看重,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看脸”的社会,这时女性的“颜值”就显得尤其重要。女性“颜值”的差异也能间接地反映出女性生殖潜力。衡量女性“颜值”高低的外貌特征包括:五官、皮肤、头发等,这些特征不同程度的体现出女性生殖力的大小。比如年轻的女性,其皮肤润滑有弹性、头发柔软有光泽,这些都是年轻的有力证明。此外,有研究发现女性化的面孔更有吸引力(Gangestad&Scheyd,2005)。女性化面孔的特征包括:丰满的嘴唇、大眼睛、尖下巴等,面孔的女性化程度有可能暗示了女性繁殖力的高低。通常一个女性“颜值”的巅峰期和其生育能力的巅峰期处于同一时期,所以在男性择偶的过程中往往“以貌取人”,不是毫无根据的。
除了长相以外,男性对女性的身材、体型也有独特的偏好。这种偏好可以通过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反映出来。WHR是指腰围和臀围的比值。这个比值是预测女性身体吸引大小的一个可靠指标(Berry,2000)。有生育能力的健康女性,其腰臀比大致在0.67到0.80之间,低腰臀比的女性要比那些高腰臀比的女性更受欢迎(Singh, 1993b)。大量证据表明:腰臀比是衡量女性生殖能力的一个有效指标。腰臀比偏高的女性通常受孕较为困难,其受孕的年龄也要比腰臀比低的女性大(Buss,2015)。
(二)女性的择偶偏好
1.对经济资源的偏好。现代社会择偶的标准越来越物质化。女性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男性的经济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在这种风潮的刺激下,社会当中出现了各种“拜金女”、“势利眼”等现象,更有甚者,还有“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笑”的惊天言论。这类现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屡见不鲜,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然而在进化机制下,这种选择却有其适应性意义。对于女性来说,其繁殖能力的限制以及养育后代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导致女性在择偶的过程中,往往把男性所具有的物质资源和获取资源能力,放在择偶的首要位置。Buss等(1989)在一项跨文化研究中发现:女性要比男性更加重视配偶的经济资源、资源的获取能力、雄心等。因此,那些在这些方面占有优势的男性,得到异性的关注自然也就更多。
2.对体型和运动能力的偏好。在动物界中,一个物种的内部,体型庞大且身强力壮的雄性获得雌性数量,要多于其他雄性。例如黑猩猩种群内部,处于支配地位的黑猩猩往往是最强壮的,因为它的领导地位正是通过和其它黑猩猩之间的斗争得到的,而雌性黑猩猩愿意聚集在其身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个猩猩有能力给它和自己的后代提供必要的保护。对于人类社会中的女性来说,高大的体型和出众的运动能力,也是女性择偶的重要参考指标。有研究发现:高个子的男性要比矮个子的男性更具有吸引力(Buss&Schmitt,1993)。男性的运动能力则是强壮和健康的代表。一方面男性的强壮与否关系到女性以后是否能够得到充足的保护,同时身材魁梧的男性还会给女性心灵上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对女性而言,健康的男性意味着更长的寿命、可靠的物质供给以及更好的遗传基因(Buss,2015)。
3.偏好愿意为后代投资的男性。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女性在择偶时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适应性问题,即如何判断男性是否愿意为子女投资。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男性可能会寻求较多的性伴侣,从而把资源投资其他女人身上,对后代的投资反而减少。二是子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对后代的投资往往会打折扣(La Cerra,1995)。面对这种可能发生的潜在情况,女性在考量男性对后代投资的意愿时,显得格外看重。已有研究陆续证实,女性在选择未来配偶时,更加偏爱那些愿意为子女投资的男性。此外,男性的同情心、爱心、体贴、温和的性格等品质,都可以作为判断后代投资意愿的线索。
三、两性择偶策略的适应性意义
进化机制下,性选择对男性和女性塑造了不同心理机制。不同的心理机制影响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择偶策略,这种策略的差异性对于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一)长期择偶策略适应性意义
男女双方在择偶时彼此之间做出承诺,都愿意把对方当作长期相处的对象,共结连理。这种长期择偶策略的选择是维持人类繁衍至今的重要原因。对于人类漫长的进化史而言,这种选择的适应意义不言而喻。对于男性来说,这种长期相处的承诺会给他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适应性收益:
1.吸引异性的成功率增加。这种重承诺的男性要比那些“朝三暮四”的男性更可靠,对女性的吸引力也较大;(2)亲子关系的可信度增加。男性有了相对稳定的交往对象之后,生育的后代可以减少父子关系的不确定性;(3)后代的存活率提高。两性之间稳定的关系可以为后代提供更多的投资;(4)提高社会地位,建立互助联盟。在某些文化中,两性之间长期关系的建立可以看作是成人的一种标志,同时两者可以从对方所属的家族中获取帮助,从而得到更多的繁殖收益(Buss,2015)。相对于女性而言,除了亲子关系不确定性不存在之外,其它所获得收益基本和男性获得的收益相似。
(二)短期择偶策略适应性意义
短期的择偶策略给男性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个好处在于扩大自己后代的数量。例如一次短期性关系,男性获得一个孩子的机率会增加,自己基因延续的可能性也得到增加。当然,在获得好处的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男性所面临的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接触较多的女性,男性患性病可能性增大。
2.这种“滥交”的行为会给男性带来不好的名声,影响其后续的择偶行为。
3.短期的择偶策略虽然能够扩大他们后代的数量,但同时其对后代投资能力的限制,也会影响其后代的存活率(Buss&Schmitt,1993)。
男性通过短期择偶策略获得了相当大的繁殖收益,相对而言,女性采取短期择偶策略也有其实用价值。其收益大致有以下几点:
1.获得资源。通过这种策略,女性可以得到大量物质资源。
2.遗传收益。短期交往可能会给女性带来更优良的基因,提高繁殖成功率。此外,基因的多样性也有利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3.短期择偶可以帮助女性选择适合自己的长期伴侣(Buss&Schmitt,1993)。这种策略可以让女性评估两人是否合适,是否是值得托付终身的对象。获得收益的同时,女性同样要和男性承担相类似的风险。
总之,尽管短期择偶对于双方来说都要面临一定的风险,但这种择偶策略对于人类繁衍生息而言,却有一定的适应性价值。
四、影响两性择偶行为的因素
两性择偶行为并不是一个孤立、单方面做出选择的过程。实际上,单纯的择偶行为并不多见,两性在择偶时往往要考虑很多种因素,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对他们的择偶行为施加影响。
(一)经济背景
两性各自不同的经济背景影响其择偶行为的做出。通常,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男性选择的配偶往往是年轻、貌美的女性,比如现实中常见的“老夫少妻”。而对于具有一定经济地位的女性来说,男性的经济地位也很重要。Gil-Burmann等人(2002)调查了1670名在报纸上刊登征婚广告的西班牙女性,结果发现,具有一定的经济地位的女性,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条件相当的男性。
(二)自身的配偶价值
年轻、貌美的女性的配偶价值要高于那些条件一般的女性,择偶时也更为挑剔。同样对于那些英俊潇洒,身材匀称的“小鲜肉”而言,其对女性的吸引力也较大。
(三)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性的择偶行为存在差异性。例如中国等亚洲国家特别看重男女贞洁,而大部分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则很看淡贞洁(Buss等,1989)。
结语
刻苦铭心的爱情,人人向往,然而现实却没有想象中那样丰满。当今社会快速的发展对男女的择偶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音符。如过分强调物质基础,把婚姻关系看成是简单的物质交换。这种认识误区的广泛传播可能会扭曲部分男女的择偶观,继而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建立。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却可以让我们看到男女之间这种“爱情”关系的建立,是有其深刻生物学依据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思路,让我们可以跳出社会框架的限制,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清男女这种“爱情观”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