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培育机制探赜
——基于高校共青团建设视角

2018-02-09翟承宇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思想

翟承宇,杨 丹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具有引领作用、强化作用、整合作用、凝聚作用、提升作用等多重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落细落小落实和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向,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必然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对8所河北省骨干院校及6所驻保本专科高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初步掌握了大学生的基本思想状况,对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程度,有了深入了解和把握。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抽样访谈、无领导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7份,有效回收率为93.4 %。发放对象主要为各专业学生干部及党员骨干,兼覆文理不同专业、年级。

经过对调研数据的深度整合与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大多数学生能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思想奋进、精神昂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正确的人生取向和价值信仰。但也呈现出理想信念模糊,责任意识淡薄,知行分离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倾向。

(一)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认知,但缺乏深入学习

调研中发现,97.6 %的同学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意蕴。是凝聚全国人民思想共识的“精神粘合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输出,更是现代东西方社会文明的浓缩凝练。但抽样访谈调查显示,仅三成同学能准确而全面地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的24字精要方针。更对其提出背景、丰富内涵、本质属性、功能特征了解甚少,另有很多同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混为一谈,说明青年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有待加强和提高,对核心价值观的钻研学习和自觉内化有待深入。

(二)多数大学生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梦想”有较强的认同感,但少数大学生仍存在信仰模糊、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第二课堂主题活动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三类课堂”协同教育的无缝式深入开展,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调查中发现,高校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梦想”有较强的认同感。但少数大学生仍存在信仰模糊、责任缺失等问题,厘不清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调查中,有3.0%的大学生选择了“随遇而安”的选项。部分同学在访谈中表示,自身无理想或不为理想而奋斗,并不影响社会青年共同理想的建构,没必要每个人都承担沉重的社会责任。

(三)多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知识、原则、立场的认知比较准确,但知行分离、学用脱节比较明显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营。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知识、原则、立场的认知比较准确,能熟练掌握“两课”类课程知识内容。但在知行结合、学以致用方面存在脱节。访谈中,在谈及“是否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论,解决自身学习和生活中的现实困惑及问题”时,许多同学坦言,相关学习仅囿于理论层面上,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行动指南,真正解决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现实问题较少。另有不少学生表示,许多政治理论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机械式背诵阶段,并不能全面、准确把握其深邃内涵,更难以在实践生活中自觉运用、操作和驾驭。这些都说明,大学生在“学马列”和“用马列”方面,存在知行断层和分离。

(四)当代大学生总体思想道德品德优良,但存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异化问题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总体思想品德优良,价值信念主流呈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爱党爱国意识、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和谐意识、友爱意识较强。但在众多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交流碰撞的今天,特别是面对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和利益格局多元化变革,多流价值取向同时并存的复杂局面,少数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突出问题。调查中发现,有5.5%的学生认为“个人及时享乐”重于一切。部分同学座谈中表示,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个人无限制的物质需要。更有其中个别同学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被金钱及所代表的物化产品所统摄和奴役。说明个别大学生在价值选择、评价和实现方面,易于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沼和物质主义的漩涡。

二、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分析

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建构有着多重影响因素,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政治面貌、文化水平、专业特点、性格取向、学习的态度、兴趣、感悟能力及综合素养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面环境等。

经过调研与分析,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存在认知不均衡性、知行矛盾及价值观异化问题,这是个人主观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在个人主观方面,主要由社会经验不足、政治素养不高、思辨能力不强、品格构建不全等因素引起。在外界环境方面,社会思想环境的复杂激荡、家庭教育的缺失,都是导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不足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学校教育方面,主阵地课堂教育作用发挥不足;教育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针对性;教育“软”、“硬”环境转化衔接不对称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更阻塞了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中的融入渠道。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落、三化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②高校共青团作为最直接接触、感染和影响大学生青年的基层政治组织,是学生自省、自悟、自觉和自律的“唤醒器”。高校各级团组织,应深度挖掘思想导航引领和服务自治功能。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从强化“思想引领机制、文化熏陶机制、应用实践机制、制度保障机制、联动培育机制”五位一体的角度,协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有机融合,让学生实现由情感认同到理性认同再到实践认同的转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青年学生日常推崇的思想遵循和行为守则。

(一)渗于思——思想引领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高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落细落小落实,转化为青年学生的精神追求和思想遵循,必须强化思想引领。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借助精彩的活动课堂和网络育人课堂,广泛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道路、制度,和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理想信念教育。传播主流价值,栽好德育之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立足经典国学思想,汲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孵化的优秀基因,藉以涵养大学生的人格品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还要立足于红色革命教育、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艰辛道路和光荣历史的印记和见证。高校团组织应该广泛盘活红色资源,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培养学生传承“红色精神”、铭记“红色气质”、孵化“红色基因”。例如,可以选拔优秀学生党员组建“红色信使”宣讲团,设立学生党员宣讲基地,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政热点”等教育专题,定期为学生党团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开展培训巡回宣讲。为学生党员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补足“精神之钙”,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培育又“红”又“专”的红色接班人。

(二)明于境——文化熏陶机制

加拿大学者斯蒂芳·利考克曾说过:“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落”和“三化”,离不开校园“软、硬”环境的建设。应变传统的直线教育为开放性熏陶。在校园建筑风格、建筑内涵及雕塑寓意等物质环境的建设上,要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蕴,让学生通过对物质环境的观察和自悟,实现对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在校园软环境的建设上,要构建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相平行的主流思想宣传教育体系。在校园规章制度、人文理念和育人模式等软文化上,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元素,使之在学习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的多维融合中,实现对青年大学生思想的“二次建构”和“创造转化”。

(三)入于实——应用实践机制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④思想引领、文化熏陶、制度涵养必将与实践养成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张力。当前高校大学生存在“知行脱节,知多行匮”的现实问题。高校共青团应做实践育人的先锋官和主倡者,积极构建“大实践”育人格局,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实习实训、创新竞赛、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在实践育人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主体性和能动性,提高思想觉悟,坚定政治立场,培养人文情操,磨练坚强意志,进而有效避免大学生因厌烦死板、生硬、灌输式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产生的逆反、排斥,甚至是对立心理,教育结果更具实效性和稳固性。

(四)融于制——制度保障机制

核心价值观“融于制”的环节,是构建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关键。高校共青团应积极联合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各类制度、规章、条例、守则、规范的建设中,使其逐渐成为制度建设的精神引领。以制度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细致化、微小化、实效化,从而对学生的知、情、礼、义、行进行全面教化。

(五)归于同——联动培育机制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融入中,应有效发挥协同联动培育机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与共青团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员等学生工作队伍有机结合、有效对接,选派优秀学生工作者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优秀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心理咨询员,参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交叉式育人管理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与学生活动建设课堂和网络德育课堂交叉融合,在课堂教育、育人活动、班级文化建设及日常管理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渗透,无缝式对接,全方位融入、全方位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的格局。

综上所述,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的思想方向盘和稳定器。作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之帜和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了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整合了喧嚣多元的价值秩序。高校共青团作为引领青年思想之帜的政治主力军,应在教育渠道、教育模式、教育载体和教育氛围上,深度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潜力和德育价值,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全新路径。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②习近平.把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N].光明日报,2014-5-26.

③张官禄.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94.

④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5-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1.

[2]鲁静.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4(5):8.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8.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光明时政,2017-2-27.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思想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的价值观
思想与“剑”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