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技术》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18-02-09王蓉周敏
王蓉,周敏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0 引言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校)一直贯彻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本文在对我校《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改革目标和改革举措。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地位、性质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学习会直接影响后续内、外、妇、儿课程的学习,也会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在近几年的护考中考题量约占总题量的18%,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2 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方面:①知识目标:掌握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病情观察的主要内容及观察要点;掌握各项操作技术的临床意义;熟悉医院职责、医院环境的设置;熟悉护理的基本概念、整体护理理念;了解护理学和形成和未来的发展趋势。②能力目标:能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心理社会需求;能熟练完成基础护理的基本操作;能规范使用各类护理仪器及设备;能正确记录各种护理表格;具有分析和解决临床常见护理问题的专业能力;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③素质目标: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具备无菌技术观念;具有尊重患者、尊重生命的意识。
通过课程团队教师探讨,加上考核成绩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学生基本达到。能力目标中涉及操作的也能达到,但大多数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沟通能力较差。至于素质目标,是我们的学生普遍欠缺的。
1.3 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工作过程为导向[1],遵循认知规律,本课程设计为六个项目:项目一:护士职业素养;项目二:入院护理技术:项目三:生活护理技术;项目四:用药护理技术;项目五:专项护理技术;项目六:出院护理技术。共计144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1:1。
1.4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在护理专业第2、3学期。我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乐于接受信息化教学方式,思维活跃,乐于动手,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欠缺,自律性较差。
1.5 存在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这门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学生学习动机不足,体现在课堂沉闷,多数学生学习不主动,有厌学情绪,对知识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二是实训教学组织无序,传统的实训课堂,总是教师示范——分组练习——课后练习——考核。由于学生人数多,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示教难以发挥良好效果;而且,教师不能有效监督到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导致有些学生将错就错,甚至还会误导一旁观看的学生;另外,课外练习没有专任教师指导,学生的错误得不到及时解决,主动练习的兴趣不高,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第三个问题是通过实习医院、就业单位调研得来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们的学生沟通能力差、人文关怀意识不足、工作礼仪不规范、部分技能操作与临床现状脱轨。可是,礼仪课上学生们都在认真练习,人际沟通和气氛也非常活跃,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2 改革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临床所需的人才不仅要求必需的技能,还要有必备的素质。所以,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不能仅重知识而轻人文。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同等重要,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以学生的技能和人文平行发展为主线,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2]。
3 具体思路
具体改革,我认为有4个方向,一是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二是以过程为中心,改善教学方法;三是以质量为核心,引进评价标准;四是以服务为目的,加强人文教育。
4 改革举措
4.1 针对岗位工作要求,改革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
以临床护士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病人的就诊流程“门诊-入院-住院-出院”,构建4个学习单元:门诊护理—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在最后,设计一个拓展学习模块“临床情境综合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此外,临床护理知识和技术更新很快,我们也应该坚持定期进行临床护理专业调研,院校合作,共同确定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
4.2 改革教学模式,融理论、实践、职业素养于项目教学中
指导思想有三个:①“两个一体化”贯穿教学始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学校学习与工作实践一体化[4]。扩展教学范围,将课堂延伸到医院和社区,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做好了两个一体化,也能保证教学与临床无缝对接。②按护理程序的步骤组织实践教学 这种模式与临床护士实际工作一致,能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学习后能更快地转变角色,适应工作。③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后,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一些面对真实服务对象的工作,如学校附属医院日常护理工作、新生体检工作、学院大型救护等工作,还可以增加一些与职业相关的设计性与综合性的实践,如设计健康知识宣传卡、开展健康需求调查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4.3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俗话说,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教师讲授一门课,不能将一种方法进行到底,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我们的学生喜欢玩手机,乐于接受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6]。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督促学生课前自学,加强课后交流,也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实现线上线下一体,课内课外融通。另外就是SP教学,即标准化病人,这是今后各类护理竞赛的趋势,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引进[7]。采用SP教学,就必然会涉及到角色扮演,积极探索将护理礼仪、人际沟通和基础护理技术这几门课程进行整合,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基于现状中提到实训较乱的问题,我认为也要改进实训教学策略,可以实施轮流示教,每组一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操作,组员轮流进行,这个方法可以使教师对每一名学生都起到指导作用,同时,其他学生集中注意力观看,相当于操作过程的再次强化和规范。
4.4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考核方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师依据考核评分表对学生进行操作考核,二是通过试卷进行理论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没有新意,同时,它只能评价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对于综合素质的评价意义不大。我认为,考核应该有过程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多元化考核、强化操作考核[8]。具体来说,在课前可以通过云班课进行摸底测验,课中抽查考核和小组考核相结合,课后临床见习及志愿服务评效果,学院通过云班课进行阶段月抽考。至于操作考核,要与临床标准相结合,考核中有意设置障碍,注重考查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课程组每月进行技能抽查考核,采用标准化病人,实行考教分离。
4.5 积极为学生打造第二课堂
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打造形式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可以是知识、技能竞赛,护士节主题演讲比赛,还可以是户外素质拓展、护理礼仪风采展示等。通过第二课堂,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职业认同感,形成竞争性的学习氛围。
4.6 加强与临床专家的沟通
医学教育离不开院校合作,在现有院校合作的框架下,我们已经开展了很多交流,如共同开发课程、学生临床实习、教师临床进修、临床专业调研、聘请临床护士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等。在我看来,作为专任教师,也应该负起责任,加强与临床专家的沟通,我们要努力做到:①请临床兼职教师参与课程组教研活动,以利于及时掌握临床护理动态。②教师主动联系有经验护士,建立感情,加强合作。③教师主动参与临床护理活动,扩宽眼界,扩展知识面。
[1]王丽娟.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助产专业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24):140-142.
[2]王立新,李桂艳.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7,(7):10-11.
[3]徐金梅,许继艳.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4):116-118.
[4]梁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21):24-26.
[5]徐萍,席文娟,谭美春.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改革[J].全科护理,2015,(19):1900-1901.
[6]潘献梅.浅谈信息化工具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学园,2017,(15):60.
[7]刘芳,黄丽群,马艳艳.学生标准化病人情景模拟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6,(24):48-49.
[8]王东雨,董丽霞.基础护理学课程过程化考核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1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