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培养模式
2018-02-09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共同目标[1-2]。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着力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确定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设计并构建以“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为中心的基础医学教育,培养既有扎实临床能力又有创新科研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医学人才势在必行。
1 临床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基础医学教育作为整个高等医学教育的基石和核心,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决定在新型医学人才的素质和发展潜力[3]。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生一至三年级在大学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由学院的全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大学教师比较注重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改进提高;但四五年级本科生到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学习,绝大部分是由附属医院的临床在职医师担任授课教师,其临床教学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缺陷,存在的问题更突出。分析目前本科生培养模式问题之所在,缺乏创新是关键。
1.1 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1.1.1 教学模式传统,缺乏改革 目前国内医学院的教科书的编排多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各学科理论的系统性,相对弱化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传统的大班教学和讲座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缺少互动,没有带着问题来上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4]。
1.1.2 重临床轻教学 承担临床授课多是医院工作的临床医生,他们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临床工作,下班后还要搞科研、写论文、晋级考试,同时还要值夜班,医生们非常忙碌,很难实现集体备课,只能尽自己最大可能制作新颖、生动的课件使学生们获得耳目一新、记忆深刻的临床储备。面对中国现阶段纷繁复杂的医患矛盾,医生们更多的精力放在临床工作上,教学工作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
1.1.3 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临床医学本科生的课间实习还是以老师将书本知识再重复讲述一遍,真正到临床上操作的机会还是偏少,这与医疗环境、患者不配合有关。同时医学院考核学生主要以理论开始为主,导致教师和学生都高度重视理论考试,重视分数高低,而对操作类考试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1.1.4 缺乏临床带教积极性 临床带教教师重临床轻教学导致带教工作效果差强人意,虽然医生教师们意识到了临床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开展PBL、TBL、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但由于缺乏经验,没有规范,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改革只是蜻蜓点水,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1.2 学生缺乏对临床实践的主动性
医学院校本科生理论课程课时多,内容多,医学本科生学习压力非常大,大多数人希望继续深造考研,对临床实践的关注度不够,从而导致缺少临床实践能力,缺乏医患沟通能力,许多文章[5]也提到。
2 培养“创新型本科医学人才”理念构建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主要是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平台,协同构建临床学院与医院实习相辅相成促进“创新型医学人才”成长。
创新型医学人才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方面,他们能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临床研究进行数据分析,产生循证医学;或基础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学方法探索发病的机制,从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能追踪国内、国际基础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前沿进展,转化成临床成果,增加及提高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水平。
3 创新型医学本科生的培养模式
3.1 提高医学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3.1.1 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临床授课教师“准入”制,提升教师自身教学素质培训,鼓励教师搞科研,并将科研意识及科研思维贯彻于临床教师及带教工作中,邀请同学参与科研实践,让本科生尽早接触科研创新。同时定期开展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促进教学水平提高[6]。
3.1.2 开展临床医学本科生“一对一导师制” 本科生的临床实习阶段非常重要,从理论走向实践,在这两年时间内可能会找到一生心仪的专业方向,也是为将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本功的阶段,同时考研也是在这期间完成[7]。我们实行“一对一导师”,每个导师对所负责的学生进行包保,帮助学生们适应医院的工作和学习生活,解答临床疑难问题,指导考研、就业选择,经常还要做做思想工作,在本科生学习转型和个人成长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8]。
3.2 改革课程体系,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目前,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可以从纵向及横向把基础和临床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立体而全面掌握人体和疾病,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把握医学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进行标准化病人教学,利用网络与图书馆资源自我更新医学知识,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如每个专业提供小讲座、疑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等,接触真正的患者,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让学生在技能中心人体模型上进行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器官插管术、消毒缝合等考核,不断提供临床操作能力,一旦时机成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真正的临床实践操作,同时在实践中掌握人际沟通与交际的基本技巧,培养建立相互尊重的和谐人际关系和建设性合作的能力。
3.3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训练创新思维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采用CBL、LBL、PBL[9]等教学方法,使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病例为切入,以问题为递进”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使学生有充足时间用于自主学习与临床实践,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又到理论,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0]。运用启发式教学,最终达到“授之以渔”和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
3.4 加强临床技能操作,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技能中心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前提,以创新思维为目标”的临床技能教学改革对于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和临床工作都大有益处。将临床技能多元化教学体系、开放式教学平台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真正运用于临床考核,将此项目作为本科生毕业考试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是全方位考核本科生对临床基本功的掌握程度。同时开展医学实验技能大赛--基础实验操作,比如:自制组织切片,进行阅片竞赛[11],对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意义重大。
3.5 重视在临床实践中的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是医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场所,解决临床问题是医学工作者的毕生追求。临床是临床医学生发现问题的来源,也是进行科研创新的源泉。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检索和阅读文献,可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设计课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设计、开题论证和不断自我完善,可以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验证假设的实验中,可以解开产生问题的缘由及机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12]。
3.6 科研训练贯穿于医学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首先,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学校的教师和附属医院的医生通过深造攻读博士、博士后,通过访问、进修等形式去国外名校、知名医院开阔视野和更新教师知识。其次,也可以聘任国际一流学者担当客座教授、邀请知名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和招聘拔尖医学科研人才,使教师队伍充满创新能力,为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增添助力。
总之,培养创新型本科医学人才的核心是强化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强化临床基本能力培养,提升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临床诊疗和科研创新的潜质,追赶并超越医学发展的脚步,满足并探索人类健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