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与“契合”:妇女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探索

2018-02-09韩贺南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融入妇女发展

韩贺南

中国特色妇女解放与发展道路是中国妇女运动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一问题在原则上早有共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妇女解放与发展道路,如何进一步理解这一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尚需进一步探究这一宏观理论下的中观、微观概念和实践意义。

一、以往研究回顾:何谓“体制化”与“多维主体”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西方女权运动的异同、中国共产党与妇女运动的关系等问题关乎宏大研究旨趣,一直为国内外研究者所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主要特点为,它不是独立的女权运动,它与党的事业之间的关系是“合”与“同”,而不是分离。这一点,在国内外研究领域已有共识,但对此评价不一。妇女的主体性问题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因而成为评价“合”与“分”利弊的主要标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比较有影响的观点认为,西方女权运动与中国妇女解放路径截然不同,前者自下而上,以妇女为主体;而后者自上而下,服从于党和国家的事业,遮蔽妇女主体性。其时,这一观点遭到很多妇女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反对,但在学术研究层面缺乏有利回应。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许多研究者主张重新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经验。一些研究者致力于中国妇女主体性研究,发掘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国家女权主义”;[1]面对资本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带给妇女的不利影响,一些研究者反思美国女权运动第二波的文化改造忽略了社会政治、经济等重大社会因素对妇女/性别的影响,认为是被新自由主义迷惑所致,从而更加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经验。近年来,为了增强研究的学术性,一些研究着重从学术范式上审视国外一些较有影响的中国妇女运动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影响深远、至今“威力”尚存的一些研究,其学术范式存在问题,导致了研究结果的偏误。主要问题在于结论先行,研究尚未开始,既已表明中国社会主义根本不能解放妇女,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资料以偏概全,甚至失真,难以支撑其结论。研究者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政治上受冷战思维的影响,对中国社会主义存有偏见;二是在学术上受激进女性主义某些观点影响,过于强调性别问题的独立性,将性别问题与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割裂开来。在质疑、纠正这些研究偏误的基础上,研究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妇女解放是体制化的。所谓体制化即是把其整合进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社会、经济实践中”[2],中国社会主义妇女解放不是孤立或独立的,“而是同社会主义革命其他政治、社会和经济议程直接相关、互相依赖的”。[2]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多维主体,包括阶级解放、民族解放等因素,妇女解放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部分之一,同阶级解放、民族解放、反帝反封建运动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因而具有多维主体性”。[3]近年来,一些海外学者和中国学者合力从史学、文学、女性学等学科角度,运用口述史资料、质性研究方法发掘妇女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从而呈现其复杂性。

这些研究在学术立场和态度上试图摆脱冷战思维排斥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在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上,克服将女性主义与各国主流政治、经济对立起来以及与特定社会历史环境隔离起来的倾向,开启女性主义与主流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关系新的研究空间。上述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妇女解放制度化、多维主体的观点,质疑了20世纪80年代影响深远的对中国妇女解放经验的误解,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遮蔽了妇女解放运动和妇女的主体性等观点,启发人们在重拾中国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经验的过程中,关注了中国妇女解放与社会主义的复杂关系。然而,中国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的体制化、多维主体到底具有怎样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呈现,则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许多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经验的研究,在历史时段上,似乎疏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那么,这一历史时期妇女运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社会发展,是否具有“体制化”和“多维主体”的关系,或者存在怎样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理论视角:“嵌入”理论的迁移性

如何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经济社会学的“嵌入”理论,可作为借鉴。

20世纪40年代中期,英籍匈牙利经济史学家卡尔·波兰尼 (Karl Polanyi)将“嵌入”(Embeddedness),或称“嵌入性”概念引入社会科学研究。波兰尼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他借助“嵌入”概念提出了这样的理念:“即经济并非像经济理论说的那样是自足(Autonomous)的,而是从属于政治、宗教和社会关系的。”[4]15他着重说明经济活动不是可以自足的社会现象。他认为“要想创造一个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即必须把人类与自然环境转变成纯粹的商品,而这必然会造成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毁灭”[4]16,让市场脱嵌于社会,“好比拉伸一条巨大的橡皮筋”,让市场得到更大程度自治的努力,同时也增加了张力的程度[4]16,随着橡皮筋的“进一步拉伸,或者橡皮筋崩断”,“这意味着社会解体”,或者经济回复到更深“嵌入”社会的状态。他旨在说明市场经济不能信马由缰,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波兰尼提出“嵌入”概念之后,美国学者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着力运用“嵌入”概念,进行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如果说,波兰尼的“嵌入”关注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宏观的视域,那么,格兰诺维特采用的则是一种微观的视角,他采用社会学的实证方法,以社会网为分析工具,阐释经济行为是如何嵌入于社会网之中的。他谈道:“我并不曾讨论广泛的历史与结构环境会导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结构特征,所以我不以为这个分析可以回答现代社会的本质或政治经济变迁的来源等大型的问题。”[5]3但他并非不想回答这些“大型问题”,他指出:“我有意把焦点放在直接因果关系上,因为必须要了解镶嵌的机制,以及全面变迁可能造成的效果,这类大型问题才能被满意地回答。”[5]3简单说来,格兰诺维特的“镶嵌观点”指出了“经济行动是在社会网内的互动过程中作出决定的”。[5]3无论是波兰尼的宏观“嵌入”,还是格兰诺维特的微观“镶嵌”,都为认识社会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概念和理论。

有学者运用“嵌入”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现象。王思斌运用“嵌入”概念研究中国社会工作,认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是嵌入原来的社会服务领域之中并谋求发展的。嵌入性是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特征”。[6]王思斌提出了嵌入主体、嵌入对象、嵌入过程和空间以及嵌入效应等分析框架。孟宪范致力于寻找具有操作性的中层理论进行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女性经验研究,她认为,“人是深深地嵌入在这个社会之中的”,“女性自然也是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她们的嵌入性是不可避免的”[7]8,“嵌入性”,尤其是“弱嵌入性”“可以作为女性研究的一种中层理论”。[7]6由以上观之,“嵌入”或“嵌入性”是一个颇具迁移潜力的概念,是一个分析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范畴或视角。

三、“融入”与“契合”作为分析范畴的可能性

论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经常使用的中国话语是“纳入”“合入”,近年来出现了“融入”与“契合”概念。或可借鉴“嵌入”理论,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研究,作为分析两者关系的范畴,从而发展出中国特色妇女理论的中观、微观概念和理论。

(一)“嵌入”“融入”与“契合”的词语的应用状况与基本含义

“嵌”在汉语中为“填镶”,“为山石之张口貌”;[8]1493“融”,有大明、永长、和乐、恬适等多重含义,“融合”为水乳交融;[8]1575“契”,有刻、意气相合等多种含义。《辞海》中未见“嵌入”、“融入”的词语解释。列有“契合”词条,为投合,合得来,符合之意。[8]1479仅从词语含义来看,“融入”与“嵌入”相比,更具有祥和、兴盛之意,“契合”则具有相投、相符之意,中国文化讲求和美、和谐,更喜用以上这两个概念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以及妇联组织的相关文献中,反映妇女运动或妇女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词语使用略有变化。以往多用“合入”“纳入”等,尤其是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研究常常使用上述词语。仅就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报告而言,中国妇女十一大报告首次使用“融入”概念,全文出现三处:一言妇女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9]在具体阐释这一问题时,又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就要把妇女事业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9]关于如何“融入”问题,报告谈到三个方面:一是探索“符合妇女期待、体现妇女成长规律的发展路径”;[9]二是“为妇女建功立业搭建广阔舞台,为妇女成长进步创造良好条件”;[9]三是“实现妇女发展与国家发展同步前行”。[9]此外,中国妇女十一大报告要求妇女“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火热实践,奉献巾帼之力”[9],再言“把个人梦想融入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实践之中”。[9]关于如何将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实践进程,该报告指出了三个方面:一是根本路径,即把“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实现妇女自我价值的根本路径”;[9]二是精神风貌,即为“发扬中国妇女的优秀品格和主人翁精神”;[9]三是依托平台,即“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展示创新创造创优风采”。[9]

除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报告以外,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等相关文献中,多处使用“融入”概念。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妇女运动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历史潮流的融入问题,他说:“只有自觉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历史洪流,自觉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为己任,妇女运动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才能实现自身发展的伟大目标。”[10]彭珮云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同时使用了“融入”与“契合”概念。首先,在阐明妇女解放与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的关系时,首用“契合”,指出:“妇女解放与发展的目标必须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大目标相契合。”[11]75其次,在论及如何融入问题时,谈到要在实践中将妇女发展阶段性目标融入总目标中,逐步推进,指出:“现阶段我国妇女发展的目标,必须融入这一宏伟目标之中,并在不断实现这一目标中,推进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妇女解放与发展目标。”[11]76此外,在论及妇女个体发展与国家发展关系时,亦谈到融入问题,指出:“妇女只有自觉地将自身的发展融入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以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为己任,才能在国家进步发展中不断向自身解放与发展的既定目标迈进。”[11]76这些都强调了妇女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联性。

可见,仅就中国妇女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等相关文献而言,“融入”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多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与发展道路时使用,指称妇女解放、妇女发展、妇女运动、妇女个体价值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关系。亦可见,“融入”与“契合”或可成为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道路的标识性概念,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妇女运动融入、契合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基本形态

妇女运动融入、契合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过程。除在文本中发现“融入”与“契合”的内涵以外,在中国妇女运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去寻找“融入”与“契合”的丰富实践,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亦不失为理论建设的重要路径。以下仅就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报告的文本分析,亦可管窥妇女运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一斑。

首先,目标、任务与过程“融入”。从各个历史时期妇女运动目标、任务的制定可以洞见妇女运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迹。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关于妇女运动目标、任务的提出和阐释的角度不尽相同:或从中国妇女的使命、任务,或从妇女运动的目标、任务角度阐释,亦有从妇女发展目标任务、妇女事业发展目标任务角度进行阐释。20世纪80年代召开的中国妇女五大、六大报告中着重于“我国妇女的光荣任务”[12]34和“我国妇女运动的光荣使命”。[13]1320世纪90年代,从中国妇女七大报告开始着重阐释了“我国妇女发展的目标”[14]38,中国妇女八大、十大报告均论述了中国妇女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妇女九大报告阐述了“新世纪初中国妇女事业发展的目标”[15]40,中国妇女十大报告将妇女发展目标置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构想中,着力阐述了为实现包含妇女发展目标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以及妇女和妇联组织的任务。无论从何种角度阐释,均将妇女运动的目标与任务融入于当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之中。从妇女运动目标阐释的基本逻辑可以管窥这一问题:一是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当时所处历史阶段的基本任务;二是分析总任务与妇女的关系,组织妇女全面参与;三是寻找妇女能够发挥特殊作用的着力点,并在这一过程中,着重提高妇女的参与能力,发现影响妇女参与、发展的问题,从而维护妇女的权益,促进男女平等。这一过程,即是将妇女运动融入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并同时推进的过程。从中国妇女六大报告关于妇女运动总任务的阐释可见一斑。中国妇女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改革攻坚阶段。党中央提出,要用大体五年左右的时间,搞好价格、工资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确立起我国改革的基本框架。”[13]13进而指出,“在这个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关键阶段里,我国妇女运动的总任务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各族各界妇女团结起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全面提高素质,积极投身改革和建设,为夺取改革攻坚阶段的胜利,促进妇女的进一步解放而奋斗。”[13]13该报告同时对总任务进行分解,具体提出三项任务:其一,投身改革和建设,在经济振兴中大显身手;其二,全面提高素质,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其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推动全社会为妇女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当时正值改革的阵痛期和攻坚阶段,各种性别问题凸显,如“下岗”“被离婚”“妇女回家论”、拐卖妇女儿童问题猖獗等,时称“妇女生存与发展大地震”。中国妇女六大报告在理论上,坚持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在发展中求生存、求发展;在实践上,鼓励妇女参与,从妇女自身素质、社会环境两方面推进妇女发展。希望妇女分担改革压力,倡导加大维权力度。可见,中国妇女六大关于妇女运动总任务的制定,与当时中国深化改革有着密切的关联。

其次,借助载体,核心“融入”。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实践的基本特征之一。从中国妇女六大开始,历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报告都有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妇女运动的论述。中国妇女六大、八大、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16]347,中国妇女七大报告强调“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14]28,中国妇女十大、十一大报告分别提出“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17]42,表明妇女运动要扭住核心,密切融入各个历史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在实践中,妇联组织一直着力寻找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切入点。其基本思路为:党和政府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遵循这一思路探索契合各方需求的载体。“双学双比”可谓多方需求契合较为成功的工作载体。中国妇女七大报告总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妇女工作的经验时指出:“全国妇联联合政府有关部门于1989年发起了全国农村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简称‘双学双比’)竞赛活动”,1991年又在全国城镇妇女中开展了“做‘四有’、‘四自’女性,为‘八五’计划建功(简称‘巾帼建功’)活动”,“成功地抓住了妇女工作与经济建设中心的结合点”。[14]32-33“双学双比”活动,配合了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落实中国妇女六大提出的“四自”精神,在参与中提高妇女素质搭建了平台。在“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之后,全国妇联开展了“巾帼系列行动”等融入经济建设中心的系列活动。可见,紧紧扭住中心,凭借多方利益契合的载体是妇女运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另一种实践形式。

再次,关切问题“融入”主体行动过程。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是中国妇女运动的最关切的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妇女运动关于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做法是“把维护妇女利益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统一起来”[13]12,或者可以说,将维护妇女权益工作“融入”于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一中心工作之中,而不脱离中心开展独立于经济建设的维权工作。这一主张是中国妇女六大提出来的,其主要做法是在参与中实现权利。中国妇女六大报告指出,“妇女只有投身改革和建设,在经济建设中实现劳动权利,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实现参政权利,才能充分展示自身价值,赢得社会尊重,获得真正的男女平等。”[13]12中国妇女八大提出“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即“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握推进妇女发展和维护妇女权益两条主线”。[17]341中国妇女九大报告直接提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15]32将发展称为“大维权”。而后,进一步将维权融入发展中。中国妇女十大报告提出,“用科学发展的思维研究妇女面临的新情况,用科学发展的举措解决妇女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17]43,进而“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男女两性协调发展、妇女自身全面发展”。[17]43可见其在发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促进新的发展局面生成的认识和实践理路。

以上仅就改革开放以来对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报告的简要分析,即可见妇女运动、妇女发展融入、契合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几点迹象。质言之,在妇女运动实践中探寻“融入”“契合”理论与实践具有十分广阔的研究空间。

四、结语:“融入”与“契合”是颇具理论潜质的分析范畴

如前所言,合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之中是中国妇女运动不同于西方女权运动的主要特点,而何为“合”“同”,“融入”与“契合”或可作为总体上理解“合”“同”的中观概念。“融入”与“契合”是中国特色妇女解放道路的标识性概念,是中国本土话语。

首先,在理论上,仅就文本发现,“融入”与“契合”颇具理论内涵,表现为在具体语境下具有丰富的意义,包括“融入”理念、内容、路径等多重意指;同时,“契合”亦含义丰富,包括“契合”内容、机制、形式、进程等,不一而足。此外,“融入”与“契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有时可见“契合”是“融入”的总体内容,“融入”是“契合”的具体形式;有时“契合”又变成“融入”的具体方式,两者关系扑朔迷离。故可见,“融入”与“契合”是具有广阔研究空间和具有建构理论可能性的概念。

其次,波澜壮阔的中国妇女运动实践,是理论建构的不竭源泉。或言,将妇女运动、妇女解放与发展融入、契合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回应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问题,回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实践进程。这个进程蕴涵着理解“融入”“契合”概念的种种可能。仅就文本分析而言,中国妇女运动、妇女发展融入、契合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轨迹依稀可见,呈现总体融入样态,具体可见各个历史时期妇女运动目标、任务与过程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和进程中;着力寻找党和政府、妇联组织以及妇女多维利益相契合的工作载体,从而将妇女运动主题融入国家建设的核心工作中;将促进男女平等的关切问题融入妇女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进程之中等。质言之,需要在妇女运动过程中去追寻“融入”与“契合”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三,“融入”与“契合”之所以具有理论潜力,还因为可以从中发展出解释框架。诸如,“融入”与“契合”的背景、条件、主体、客体、状况、程度、机制、效果等等。从而,使人们从这一角度了解妇女运动、妇女发展状况等问题,寻找促进妇女发展的中观、微观理论与方法、策略。这将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运动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1]王政,杨笛.创建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文化阵地:《中国妇女》(1949—1966)[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6).

[2]王玲珍,肖画.中国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实践再思考——兼论美国冷战思潮、自由/本质女性主义对社会主义妇女研究的持续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15,(3).

[3]王玲珍,肖画.王苹与中国社会主义女性电影——主流女性主义文化、多维主体实践和互嵌性作者身份[J].妇女研究论丛,2015,(4).

[4](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6]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7]孟宪范.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夏征农,陈至立.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9]宋秀岩.高举旗帜凝心聚力团结动员各族各界妇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在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妇运,2013,(11).

[10]胡锦涛.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3-08.

[11]彭珮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奋发自强 开拓前进[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在改革中建功立业[Z].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

[1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办公厅.中国妇女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汇编[Z].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

[15]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办公厅.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汇编[Z].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16]全国妇联办公厅.妇女儿童工作文选(1998年8月—1999年12月)[Z].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0.

[17]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办公厅.中国妇女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汇编[Z].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融入妇女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当代妇女的工作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