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课程认同感和授课水平的中医学课程督导※
2018-02-09刘鸣昊
刘鸣昊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教学督导是学校为主动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工作实施监督与指导的一项制度,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督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督导活动的重点是导,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着眼于激励和调动教学两个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
在教学督导过程当中,我们感受到学校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教学素质在不断的提高,许多老师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高度。但是,部分中医、中西医结合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个共性问题:对中医学知识重视程度不足,讲授侧重较少,出现少讲,甚至不讲中医内容的情况。部分教师把中医类课程讲成了中西医结合课程,把中西医结合课程讲成了西医课程。这一情况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经过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对此情况的一些认识和解决方案,总结如下。
1 中医学知识讲授不足的原因和表现
(1)相对于西医学知识点,中医学知识点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复,一个知识点可能在多门中医课程中多次出现,如“六味地黄丸”的相关知识,在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多门课程中以不同形式多次出现在教材上,造成教师和学生对该知识点失去兴趣和探求欲,许多教师在后续开放的相关课程中对此类知识点的讲授一笔带过,甚至不再讲解,最终导致部分中医学知识点讲授不充分、不彻底的情况。
(2) 相对于西医学内容,中医学知识更加抽象,不够具体和直接,导致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和概念比较枯燥抽象,缺乏实际直观的演示和分析,使学生难以真正地掌握和理解,受教者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面对较为千篇一律的基础课程提不起学习兴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面对没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教师也不免陷入到没有教学积极性的恶性循环,从而影响了中医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的今天,西医课程可以借助大量的图片、案例、视频等内容,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去理解和掌握;而中医课程,则多以经典、条文、文字的形式进行讲授,在授课方式和理解难度上存在先天不足,比如“胃痛”这一概念,中医方面只能围绕“上腹部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这一文字概念去分析讲解,而西医方面,则可以配上对应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胃镜图片、病理图片等实际内容,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这一情况,让不少中医学课程、中西医结合学课程的教师更加习惯讲授西医内容,而刻意避开、舍弃中医内容。
(3)部分教师对中医学的认识不足,认为中医学知识点就是单纯地讲经典、讲条文,讲解不够通俗易懂和结合临床实际。比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多数老师只从五行相克角度解释,而非从“肝主疏泄,疏泄全身气机,帮助脾主运化功能”来讲解,又没有从“肝胆疾病多表现为消化道症状”这一临床实际出发。笔者在督导的过程中,多次发现学生对单纯的解释概念缺乏兴趣,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长此以往,教师也逐渐对中医内容的授课缺乏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2 应对之道
2.1 因材施教 对症分析 把握课程特点 丰富授课内容 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教师应经常深入研究教材特点,仔细分析“学情”,因课、因学情施教,并用启发互动,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教学,形成新的知识内容体系,确保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如针灸学中介绍了足太阳膀胱经的“至阴穴”可以治疗胎位不正;在中医妇科学涉及到相关知识点时,授课教师就需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详细介绍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而非重复介绍“至阴穴”的作用,如施灸的时间是(怀孕) 30~32周开始,用温和灸法,每天1~2次,最多灸7天,若灸7天无效,不再灸,产前勿灸,同时对施灸时孕妇的体位以及禁忌症进行详述。通过知识点与本专业知识点的结合与扩展,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教学内容,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2 重新审视 取长补短 明确中医特色 中西结合并举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举,经常有这样的观点,我们现有的中医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中医大师。现有的国医大师们学习中医的时间一般是解放前甚至是上世纪30、40年代,当时中医是他们唯一的诊疗疾病的手段,没有任何西医方法的辅助,环境的限制让他们不得不读经典、看病案,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去观察、诊疗疾病;而现在的中医,在西医诊疗手段的包围中,言则化验检查,动则西药治疗,失去了中医药纯粹的生存环境。
在教学中,应注意中医理论的独特性与先进性,对中医传统理论在现今临床的应用有更深层次认识。鼓胀一般类似西医疾病中所述肝硬化腹水,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在出现腹水的同时,经常出现肝性脑病这一并发症,导致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昏迷。对于肝性脑病的西医学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包括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等一系列学说众说纷纭,然而中医学理论对于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早已形成统一认识,即鼓胀由于肝、脾、肾三脏受损,肝肾阴虚,引动肝风,内扰心神,导致病人神昏谵语,惊厥抽搐,肝性脑病的典型体征扑翼样震颤,也可从中医学传统理论“肝主筋”来解释。通过这种对中医学经典理论和临床的结合,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的结合,让学生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提升学生对于中医课程的学习兴趣,深入阐述中医传统理论的临床应用。
相比西医课程,中医学课程自身有着“先天禀赋不足”的特点,但更不能“后天失养”,应取长补短,学习和借鉴西医学教学课件,比如通过各种公开的精品课程网站,学习和观摩优秀讲课视频;加强课件制作,在PPT中加入模拟五行生克变化,经络循行走向的动画,让静止抽象的知识运动活跃起来;积极采用如PBL教学、微课制作、翻转课堂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
2.3 提升素质 教学相长 贯彻中医思维 继承发展中医 鼓励中医、中西医结合教师多讲中医课,多讲中医内容;在课堂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学生出现困惑时,及时调整授课的速度,讲解的详细程度、是否增加相关内容的阐述等;针对学生精力分散的现象,要适时进行提问,把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拉回来;在连上几节课后学生容易出现倦怠,可以引入与本课程相关的诙谐幽默的小故事,让学生心情愉悦,就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本身也会有强烈的成就感。
针对青年教师,应采用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多听课,多比较,多思考,定期参与教学技能培训;鼓励学院内、兄弟院校内的教师相互交流和学习;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课件竞赛、教学设计竞赛,鼓励教师探索教学艺术,教学相长。
3 小结与讨论
2017年7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发展中医药事业,这些利好政策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也关系着国民健康和医疗保健水平,关系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
中医药高等院校是培养中医药事业接班人的主力军,切实提高中医药教育水平,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事业人才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和艰巨任务。中医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要不断地摸索与创新。遵循中医学固有的规律,不断研究和改进中医教学方法,同时学习和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深入广泛地开展中医教学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多方面发展,才能适应新世代,培养出多技能实用型医学生,让中医文化发展传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