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2018-02-09张立霞倪艳波刘鲁英庞玉成张妍霞金昌洙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研究生医学模块

张立霞,倪艳波,刘鲁英,闫 鹏,庞玉成,张妍霞,金昌洙

滨州医学院:1医药研究中心;2基础医学院;3研究生处,山东 烟台 264003

随着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相互渗透,使得传统“单兵作战”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组建教学团队将势在必行[1]。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培育是落实先进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课程知识体系、设计有效的培养方法和手段的关键,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教学团队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滨州医学院作为地方医学院校,由于招生规模增长速度快、教学任务重,教学团队建设显得尤其重要。教学团队是指以课程、课程群组的建设为任务,整合教师力量,形成教学、研究与改革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通过组建教学团队,有利于进一步深化研究生综合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研究生;有利于促进学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教学资源共享[2];有利于实现育人双赢,既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1.1 组建思路

该校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及课程教学团队均由所属学院负责具体实施管理。以该校基础医学院为例,现有神经科学、临床解剖学、临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病原生物学等6个教学团队,其中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5个,共承担10门研究生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以学院现有教研室构架为基础,团队教师实行校内外、跨专业聘任,通过组建教学团队,进一步推动了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了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1.2 组建原则

教学团队建设是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合作为桥梁,通过建立系列管理与激励制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教学梯队[3]。教学团队的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带头人必须是具有高级职称,且在某一个学科领域有一定学术成就,热爱研究生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②团队组成。实施团队教师聘任制,且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并根据团队建设和发展需要,可在校内外、国内外、跨专业进行教师聘任,优化团队结构组成。③团队规模。高绩效的教学团队规模一般都较小,成员人数控制在6~8人为宜,否则就可能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难以形成凝聚力和相互责任感。④自主管理原则。在课程所属二级学院领导下,进行自主管理,团队对其在完成教学工作的方式、教学大纲编制、教学日历安排、讲义撰写、教学质量监控、团队教师培养及评价等方面享有自主管理的权力[4-6]。

2 教学团队建设措施

2.1 加强团队师资队伍培养

2.1.1 优化教师学历结构 制定系列教师培养制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国内外研修及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及学术讲座论坛等;每年度定期举办授课技能大赛、说课比赛、微课比赛、教案展评、多媒体课件展评、观摩教学、集体备课公开观摩、名家讲坛、学术论坛等各类教研、科研活动[7]。

2.1.2 增强教师能力培养 ①鼓励教师到各研究所、实验室、学科进行轮岗,学习相关实验技能。赴医院临床科室开展临床实践,学习常见病诊断与治疗、病历书写、常用诊疗操作技术、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及学术讲座等,以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和教学内容融合,提升教师业务水平。②“以老带青”。团队中老教师思想成熟、基础扎实,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将两者很好的结合,可以互相补充和进步。老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是有效防止师资队伍老龄化和出现断层现象,提高教学团队整体素质的关键[8-9]。③坚持线上教育与线下活动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提升相结合、学校统一规划与学院灵活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开通了“教师在线学习中心”网站,实现50门课程面向全校教师开放,共举办62期“教学午餐会”“仁妙 创造”学术沙龙、名师讲堂、研修工作坊等品牌活动。

2.1.3 师资培养成效显著 通过以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培养措施,16人获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省市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8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双百计划”等各类人才项目;20人获全国(省级)教师授课技能比赛、微课教学比赛、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二等奖以上奖励;近几年获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奖98项,其中一等奖20项,师资队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2.2 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2.2.1 构建“知识与能力、交叉与创新”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 该体系包括专业知识及能力培养和专业交叉及创新能力培养两部分。专业知识及能力培养方案主要对现有的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其中,公共基础平台体现了学科间共性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专业基础平台体现了支撑学科体系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专业核心平台体现了学科特色的核心知识和能力,能力培养平台体现了学科知识临床应用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交叉及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在优化的培养方案上增强了学术素养及跨学科能力培养的要求。其中,专业选修平台体现了学科方向、学科交叉、并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的知识和能力,专业与学术素养体现了学术思维、科技写作、科技交流等学术素养与学术创新力,学科交叉素养体现了跨学科的学术创新综合能力[10]。

2.2.2 整合医学研究生课程模块,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 将医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整合为五大课程模块[11],每一模块采取适用的教学方法。①平台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医学基础课程和学科课程。实施了开放课堂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向学生引导学习内容和方向,学习时间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②进展课程模块,主要进行学科前沿进展介绍。通过“一堂两坛”的形式完成,即“名家讲堂、教授博士讲坛、研究生学术论坛”。名家讲堂、教授博士讲坛指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或校内教授博士开展学术报告交流会。研究生学术论坛[12]指团队成员及研究生在每个月都要开展学术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汇报等各种学术活动,及时交流科研成果新进展,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机会,开阔师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每年研究生可以外出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③实践课程模块,主要进行技术方法操作训练。借助学校各科研平台进行教学,将每一个实验技术作为独立的教学单元,按照掌握实验技术的难易程度安排实验技术专题讲座和操作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选择规定数量的教学单元,完成该模块的学习任务。④学术活动(拓展教学)模块,开展名师讲坛、博士论坛和研究生创新论坛活动。与先前的研究生课程相比,改革后课程中增加了基础医学研究进展、学术活动类课程模块。根据医学科学研究技术的进步,完善了技术方法类课程模块的内容,通过打破常规、精选教学内容和丰富课程内涵,达到加强课程的基础化和综合化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的目的[13]。⑤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模块,主要让研究生积极参加形态学实验技能大赛、临床应用解剖学大赛、医学实验设计大赛等教学活动,以实验技能操作为主导,以基本原理教学为辅助,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14]。

2.2.3 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创新能力纳入考核体系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建立了适合不同模块特点的考核方式。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15]:①平台课程模块,以调查报告、读书报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测试为考核依据;②进展课程模块,以学生参加专题讲座及撰写综述情况为考核依据;③实践课程模块,以学生完成实验技术单元学习和实践的情况为考核依据;④学术活动模块,以学生参加名师讲坛、博士论坛和研究生创新论坛情况为考核依据。

在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努力打造一支造诣高深、技能精湛、团结协作的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团队,对提升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及医学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卫峰,鄢文博.高校教学团队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老区建设,2012(8):57-59

[2]沈剑敏,朝山.发挥教学团队优势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4):27-31

[3]张丽娟,陈孝国.打造教学科研型团队平台推动高等数学课程的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15(2):400-401

[4]武鑫,高剑锋.医学高等院校学科队伍建设与发展探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9):25-27

[5]朱珠,唐农,莫雪妮,等.以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核心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科研论坛,2016(9):32

[6]陈录赐.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构建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83-486

[7]倪艳波,庞玉成.医学院校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4):4-5

[8]丁舸.“传帮带”在青年实验员培养中的作用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育,2014(12):75-76

[9]蔡其燕,李红丽,田衍平,等.教学导师培训制度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有效性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2):1885-1886

[10]王鹏.以交叉专业和交叉培养构建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5,31(1):17-18

[11]丁晓慧,全景梁,解辉.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探索和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7(12):132-133

[12]何勇涛,张雪,秦永杰,等.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129-132

[13]王淑秋,鲁春凤,徐辉.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2):1095-1097

[14]张韶华,石穆穆,倪秀琴,等.以“三个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医学形态学教学改革[J].解剖科学进展,2016,22(45):560-561

[15]潘懋元,陈春梅.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理论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3):1-5

猜你喜欢

研究生医学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
选修6 第三模块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医学、生命科学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